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我心归处是敦煌文章「我心归处是敦煌书评」

时间:2022-12-29 14:05:02 来源:鹅侯宗亿内吖

大家好,我心归处是敦煌文章「我心归处是敦煌书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各位读者,大家好,今天要介绍的书是《我心归处是敦煌》,为你深度解读敦煌艺术的崇高之美。


01内容介绍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坚守。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深度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的筚路蓝缕,详细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02作者简介


樊锦诗(口述者)

1938年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她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

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


顾春芳(撰写)

上海宝山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学、戏剧戏曲学、戏剧美学、电影学。

主要学术著作有《呈现与阐释》《意象生成》《戏剧学导论》《她的舞台》《戏剧交响》,出版有诗集《四月的沉醉》。

樊锦诗与顾春芳相识于2014年的敦煌,一见如故,结下忘年之交。樊锦诗说,“她是这个世界上懂我的人”。


03推荐理由


她守护国宝,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却用数十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

——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她是出身优渥的上海娇小姐、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她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在大漠深处,爬进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她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

——CCTV《朗读者》


她穷极一生守望着莫高窟,在她的生命足迹里,品到了坚毅,读到了专注,也深深感到那个瘦弱并不伟岸身躯里,包裹着一颗高贵倔强的灵魂。

——《光明日报》


西北大漠的风沙吹硬了樊锦诗的吴侬软语,也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印痕,却从没改变她坚守敦煌的那颗心。

——《中国文化报》


04原文金句


每一个临摹壁画的莫高窟人,都有一种心定神闲的气质,大概和他们常年的“修行”不无关系。艺术家收藏起自己的“个性”忘我地体悟千年前画师们落笔时的心灵节奏。


在排除一切杂念和我执之后,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将古人技法运用自如,最后把古人的方法变为自己的创造。临摹,其实是一场去掉我执和妄念的修行。

—— 引自章节:第六章 风雨飘摇的日子


尽管莫高窟是个小地方,但是她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很重大。我们都是历史的过客。我们这些人走了,莫高窟还会在。


人的一生能做的事情本来就很有限,怎么能光盯着钱,光盯着自己的官位?怎么能干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子孙的事情?


旅游和保护是永远的矛盾,那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些人的想法呢?当遗产保护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办?


如何确保未来莫高窟文物和周边环境不受改变,完整地传下去?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每想到扭转这件事情的艰难过程,我就心里发堵。


要改变一些人的看法,谈何容易。

—— 引自章节:第十章 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当时李云鹤先生才二十九岁,他和几个年轻的工友,在第161窟一待就是两年。


他们从吹掉壁画上的沙子和灰尘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吹,每天吹得腰酸背痛、头晕眼花。然后是壁画的粘贴,也是一厘米厘米地粘贴,每个地方注射三次、粘贴三次。


最后工友们都受不了这个罪,李云鹤先生仍在咬牙坚持。


——引自章节:第六章 风雨飘摇的日子


这么多人来到敦煌,守护莫高窟,每天都要和佛经、佛像照面,他们的精神来自对敦煌石窟艺术的热爱和对这份事业的执着追求。


这个追求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和佛教徒的信仰非常相似,因为这也是一个需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需要不断超越、获得智慧的过程。


佛教的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如果从佛教“布施”角度来看的话,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事业,超越世俗的名利,在困境中保持从容,也是一种“法布施”和“无畏施”。


—— 引自章节:

第十三章 莫高窟人和“莫高精神”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