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什么是敦煌佛教艺术特点「敦煌宗教」

时间:2022-12-29 14:13:04 来源:马踏飞燕711

大家好,什么是敦煌佛教艺术特点「敦煌宗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段文杰 莫高窟资料馆

敦煌佛教艺术亦称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敦煌石窟艺术。简称敦煌艺术。指以敦煌莫高窟为主体的,包括敦煌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等古代敦煌郡境内的所有石窟。

敦煌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建郡后,经两汉、三国、两晋数百年的开拓经营,这个丝绸之路上的喉咽重镇,政治稳定,经济不断繁荣,文化更加昌盛。通过西域传来的佛教和佛教艺术,在这里扎下了根,前秦建元二年(366),沙门乐僔和其后的禅师法良创建了莫高窟第一批洞窟。其后经过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十一个时代,修建洞窟七百余个。窟区长约一公里,南区为主体,建佛窟四百九十二个,保存着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三千多身。北区建禅窟,工匠、僧侣起居窟,瘗窟……等约二百五十余个。加上东西千佛洞、榆林窟、五个庙、一个庙、水峡口、昌马等石窟,共八百七十窟左右,壁画约五万多平方米,形成了举世无双的佛教石窟艺术博物馆。

莫高窟现定北凉洞窟,包括第268、275、272等一组举世公认最早洞窟。形制有两种:禅窟和殿堂窟。殿堂窟又有盝顶长方形窟和覆斗顶方形窟,窟内以塑像为主体,主像多为交脚弥勒菩萨和善跏坐弥勒佛,壁画有佛像画、故事画、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佛像画有三世佛、千佛、菩萨等,故事画为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组画,供养人画像很小,多画在主题画下面,装饰图案多在顶部,主要是藻井和平棋,壁画主要表现大乘佛教修六度的内容。

北凉艺术是在本土汉晋文化艺术基础上,直接接收西域(龟兹)佛教石窟艺术的影响,其中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印度、阿富汗、波斯以及希腊、犍陀罗艺术的成分。人物面相略长而丰满,鼻直、眉眼上斜、披发,肢体健壮,动态朴拙,上身半裸,色彩浓重热烈,凹凸晕染,富于立体感,披巾长裙,神情静穆,形成了有敦煌特色的西域式佛教艺术。

北魏时代,敦煌设有官经生抄写佛经。提倡开窟造像,莫高窟现存第251、254、248等十个窟。洞窟形制除个别殿堂窟外,均为新型中心柱窟,柱前屋脊有仿横梁斗栱和硬山屋顶,已形成人字披前厅。南北壁多阙形龛,建筑上的汉化成分与日俱增,内容布局也形成新的模式。中心柱四面开龛,塑像内容除释迦多宝并坐讲经外,多表现佛传中的四相.苦修、禅定、降魔、说法。四壁中部为故事画、千佛,上部天宫伎乐,下部供养人、药叉,顶部平棋象征通向天空。壁画佛像画中出现大量说法图,位置显著,场面宏大。故事画主要是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如九色鹿本生、萨埵本生、尸毗王本生和沙弥守戒自杀缘、须摩提女请佛缘等,并从单幅组画发展为横幅连续画,画内有榜题书明内容,仿汉晋绘画“左图右史”的形式,画内人物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但房屋山丘与人的比例不相称,颇有画史上所说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色。装饰图案应用广泛,石窟顶部的藻井、平棋和龛楣、佛座及佛、菩萨的背光、头光,主题画四周的边饰,都绘有图案,纹样有莲花、忍冬、飞天、力士等,供养人画在龛下或主题画下面,形象很小,按身份地位排列。人物形象,面相中国化,呈条丰型,颇有顾恺之遗风,衣冠汉胡杂呈。沙弥守戒故事中,送子出家的长者汉装胡帽,少女为龟兹装,国王则为波斯衣冠,展示了北魏时代北方民族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魏时代仍为鲜卑政权,但它是魏孝文帝改制全面汉化以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以后的政权,敦煌属西魏,东阳王元荣继任瓜州刺史,带来了神话题材和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一派艺术风格,掀起了敦煌艺术汉化高潮。西魏建窟十一个,形制继承前代中心柱窟和殿堂窟式,彩塑以说法禅定和四相为主,壁画仍重故事画,但第249、285窟却突破前规,出现了丰富而新颖的面貌,第249窟是供人们瞻仰礼拜的殿堂窟,西壁开大龛,塑绘大型说法相,窟顶则继承了汉代宫殿壁画“图画天地、品类群生”的传统,上部画道家的东王公、西王母巡天和佛教的阿修罗和须弥山,下部是山林野兽和狩猎场面。第285窟是东阳王元荣建造的“一大窟”,形制特殊,方形覆斗顶,中心佛坛,南北禅窟,三结合,壁画内容丰富多样。西壁佛教与印度教诸神在一起,东南北三壁为佛教题材,窟顶为道家天宫诸神与佛禅相结合的场面,总体而言,有三个新特点(1)内容上中西方同类神像同在一窟,如西方的日月神阿波罗、狄安娜,与中国的日月神伏羲、女娲同时出现;印度的金刚力士(药叉)与中国的大力士乌获,聚于一窟。(2)风格上敦煌式西域风格与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汉式风格并存。(3)立体感表现上,印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这样在第285窟就形成了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中的交汇点,同时也反映了佛教艺术不断中国化(西域化和汉化)的历程和新的高潮。

北周时代,仍为汉化鲜卑政权。建平公于义为瓜州刺史,继东阳王之后,大兴佛法,建窟十六所。洞窟形制,仍为殿堂窟和中心柱窟,第296、290、428等窟是其代表.内容进一步丰富,彩塑说法相中出现了佛弟子像,壁画中故事画大发展,佛传故事三条重叠呈“Z”形,连续八十多个画面;因缘故事有微妙比丘尼缘、善事太子入海品、五百强盗成佛缘等。本生故事有须阇提割肉奉亲、萨埵舍身饲虎、睒子深山孝亲、须达拏布施济众以及三阶教的福田经变等,故事情节细腻真实,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是早期故事画最丰富的时期。北周时代同时接受中原和西域两方面艺术的影响,人物造型多样,典型为中西合璧的“面短而艳”的脸型,立体感表现,以印度凹凸法与中国色晕法相结合;衣冠服饰汉胡杂呈。故事画继承中原风格,佛像画则纯属西域传统,两种不同风格由并存而逐步融合。

隋代,政治上的大统一,带来了佛教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大统一。敦煌石窟也正是融合中西成一家的变革时代.隋代统治者锐意开发丝路,隋炀帝巡幸河西,主持二十七国交易会,并派人到敦煌造寺修塔,三十几年的隋王朝,在莫高窟开窟九十四个,形制仍为中心柱窟(变形)和覆斗顶殿堂窟,彩塑多为说法相、三佛和整窟结合大型群像,壁画中各种经变逐渐形成,法华变,维摩变,药师变,弥勒变,日益增多,故事画逐渐减少。壁画风格分疏体、密体两派,后者多受中原影响。装饰图案大量吸收波斯花纹如圆形联珠纹、狮凤纹等,出现了新风格,为隋代壁画一大特色。

唐代近三百年间,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登上了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唐代石窟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初唐为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时期。在四十六个初唐洞窟中主要为覆斗顶、敞口龛殿堂窟,彩塑出了33米的弥勒大像,说法群像一铺七身或九身,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各有典型。菩萨逐渐女性化,壁画主要为各种净土变阿弥陀净土变,弥勒净土变,维摩变,涅槃变等,体现了中原大乘净土思想。人物造型丰满健康,衣饰新颖,色彩鲜丽,神情豪放。武德年间的第57、322窟,贞观十六年(642)的翟家窟(第220窟)为初唐艺术的代表,高度体现了新的民族风格。


盛唐主要是玄宗、肃宗时代,特别是开元、天宝盛世,近八十年间建窟九十七个,形制主要继承初唐殿堂窟,彩塑进入极盛时代,圆塑说法相多达九身或十一身,菩萨像普遍女性化,大势至、观音都表现中国女性庄重温静之美,第45、205窟的彩塑为代表窟中的精华。壁画中增加了观无量寿经变、法华经变、报恩经变、天请问经变和许多独立的菩萨。藻井、圆光、边饰、服饰中的装饰图案,繁华富丽,灿烂夺目。肖像画大发展,人与神的地位有了变化,出现了等身巨像,并置于显著地位.第130窟晋昌太守乐庭瓌和都督夫人太原王氏全家礼佛图,为盛唐肖像画代表。盛唐艺术,继承中原写实风格,登上了繁华富丽、金碧辉煌的顶峰。

中唐(即吐蕃时代),自建中二年(781)至大中二年(848)六十多年中,建窟五十五个,主要为覆斗顶殿堂窟和涅槃窟,彩塑有大型涅槃像和盝顶龛群像.壁画内容更为丰富,各宗各派经变汇于一窟,除文殊变、普贤变、法华经变、观无量寿经变、弥勒变、涅槃变、东方药师经变、天请问经变外,金光明经变、华严经变、报恩经变、楞伽经变、思益梵天请问经变、金刚经变等均为新增,经变下排列屏风画,描绘经变故事,使经变内容更为丰富.此外还新出了五台山图和瑞像图,展示了壁画丰富的内容,特别是经变中的吐蕃赞普礼佛图和吐蕃供养人像表现了壁画的时代政治特色。人物造型真实,线描纯熟,色调清雅,神情娴静,风格清新恬和。但人物形象的精神表现和主题画的意境创造艺术性逐渐下降。

晚唐(即归义军时代),张议潮收复河西后,唐王朝敕封张氏为归义军节度使,管辖河西,在近半个世纪中,建窟七十一个,许多洞窟都有建窟年代题记,如大中五年(851)的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咸通六年(865)的第156窟、天复三年(903)的第192窟等,这是晚唐洞窟一大特色。洞窟形制出现新形式,洞窟中心设巨大须弥坛,佛窟逐渐宫殿化,这是又一特色。壁画内容在吐蕃时代基础上又增了劳度叉斗圣变、报父母恩重经变、密严经变等五种适应当时社会的内容。《报父母恩重经》是中国人以儒家孝道思想创造的经变.肖像画也进一步家族化和历史化,这是第三个特色。总体而言,这一时期艺术的特点是内容世俗化,造型真实化,赋彩朴实温润,风格淡雅平和。

五代、宋,是瓜沙曹氏政权时期。曹议金家族五世为瓜沙节度使,统治百余年,利用官府之力设立画院、伎术院,聚集了一批工匠艺人,包括画家塑匠,专门开窟画像,营建洞窟四十余个,其中大型代表窟有第98、61等窟,形制继承晚唐传统,雕塑残存不多,壁画内容更为丰富,经变增加到二十种之多,劳度叉斗圣变为其代表,场面宏伟,画面情节近八十个,内容榜题七十六条,超过了《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的内容.五台山图是一幅巨型宗教胜迹图,它巧妙地把宗教性、历史性、艺术性结合在一起。屏风画中的故事画已不是经变的附属内容,而是独立的故事画,如贤愚经变和佛传画,佛传画连续十三扇屏风,一百三十多个画面,是当今发现的最完整的中国式佛传连续画。供养人画像已成为石窟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家一族,祖宗三代,排列一窟,等身画像,超身巨像,排列在甬道两侧或绕窟一周,托名供佛,实为宣扬豪门世族,肖像画的成就十分显著。由于都勾当画院的画师是石窟艺术的主要制作者,因而形成了统一的画院风格和明显的公式化倾向,使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意境创造缺乏内在的生命力和审美理想。

回鹘、西夏时代,瓜沙曹氏政权晚期,十一世纪前期回鹘、西夏同时崛起,回鹘据沙州,莫高窟出现了一批回鹘窟,第409、207、39等窟是其典型,代表形制均为殿堂窟,壁画内容以药师佛、行脚僧、十八罗汉、回鹘王像等为代表,形象丰圆,线描粗放,色彩简洁疏朗,颇受西州回鹘壁画影响。西夏据瓜州,在榆林窟建造了一批洞窟,第3、29等窟为其代表,壁画显、密结合,汉密、藏密结合,大型净土变与密宗曼荼罗共存,特别是水月观音中的玄奘取经图是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独有的珍品,还有党项族男女供养人像,展现了党项民族风貌。壁画以线描造型,薄施淡彩,发挥了中原李公麟一派白描传统,1227年元朝占领沙州,提倡“三教平心”。佛教倡密宗,汉密、藏密并存,建窟不多,以覆斗顶殿堂窟、覆斗顶圆坛窟为主。汉密以第3窟为代表。内容多千手千眼观音,藏密以第465窟为代表,以密宗曼荼罗、大威德金刚等为主。显密结合以榆林窟第3窟为代表,风格各异,汉密重线,藏密重色,但都达到较高水平,特别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变以多种线描塑造形象,出神入化达到了佛教艺术线描造像的最高水平。

敦煌佛教艺术创始于公元366年,终于1368年,其间延续整整一千年。时代更替,思想演变,内容出新,风格各异,形成了一部敦煌佛教艺术史。印度佛教艺术经过中亚、西域传至敦煌,经历了逐渐中国化的历程。南朝汉化的佛教艺术,通过中原,沿着丝路,传至敦煌,交汇于莫高窟,并通过敦煌传至西域,反馈中亚和印度。东来西去必经的敦煌,在交汇中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敦煌艺术,也就是中国化的佛教艺术,给世界佛教文化和艺术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段文杰)

《丝绸之路明珠-佛教文化宝藏》这是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主编的一本高清图册,收录的图片有很大一部分是首次问世出版,并且拍摄技术和器材、包括后期编辑、印刷、都是当时最先进的高清数字技术,加上画册所用纸张是进口铜版纸,所以反映出的效果是当今文博类图册国内最高水平之一。感兴趣的朋友请联系13909373389(微信同号)什么是敦煌佛教艺术

段文杰 莫高窟资料馆 1周前

敦煌佛教艺术亦称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敦煌石窟艺术。简称敦煌艺术。指以敦煌莫高窟为主体的,包括敦煌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等古代敦煌郡境内的所有石窟。

敦煌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建郡后,经两汉、三国、两晋数百年的开拓经营,这个丝绸之路上的喉咽重镇,政治稳定,经济不断繁荣,文化更加昌盛。通过西域传来的佛教和佛教艺术,在这里扎下了根,前秦建元二年(366),沙门乐僔和其后的禅师法良创建了莫高窟第一批洞窟。其后经过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十一个时代,修建洞窟七百余个。窟区长约一公里,南区为主体,建佛窟四百九十二个,保存着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三千多身。北区建禅窟,工匠、僧侣起居窟,瘗窟……等约二百五十余个。加上东西千佛洞、榆林窟、五个庙、一个庙、水峡口、昌马等石窟,共八百七十窟左右,壁画约五万多平方米,形成了举世无双的佛教石窟艺术博物馆。

莫高窟现定北凉洞窟,包括第268、275、272等一组举世公认最早洞窟。形制有两种:禅窟和殿堂窟。殿堂窟又有盝顶长方形窟和覆斗顶方形窟,窟内以塑像为主体,主像多为交脚弥勒菩萨和善跏坐弥勒佛,壁画有佛像画、故事画、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佛像画有三世佛、千佛、菩萨等,故事画为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组画,供养人画像很小,多画在主题画下面,装饰图案多在顶部,主要是藻井和平棋,壁画主要表现大乘佛教修六度的内容。

北凉艺术是在本土汉晋文化艺术基础上,直接接收西域(龟兹)佛教石窟艺术的影响,其中不同程度地包含着印度、阿富汗、波斯以及希腊、犍陀罗艺术的成分。人物面相略长而丰满,鼻直、眉眼上斜、披发,肢体健壮,动态朴拙,上身半裸,色彩浓重热烈,凹凸晕染,富于立体感,披巾长裙,神情静穆,形成了有敦煌特色的西域式佛教艺术。

北魏时代,敦煌设有官经生抄写佛经。提倡开窟造像,莫高窟现存第251、254、248等十个窟。洞窟形制除个别殿堂窟外,均为新型中心柱窟,柱前屋脊有仿横梁斗栱和硬山屋顶,已形成人字披前厅。南北壁多阙形龛,建筑上的汉化成分与日俱增,内容布局也形成新的模式。中心柱四面开龛,塑像内容除释迦多宝并坐讲经外,多表现佛传中的四相.苦修、禅定、降魔、说法。四壁中部为故事画、千佛,上部天宫伎乐,下部供养人、药叉,顶部平棋象征通向天空。壁画佛像画中出现大量说法图,位置显著,场面宏大。故事画主要是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如九色鹿本生、萨埵本生、尸毗王本生和沙弥守戒自杀缘、须摩提女请佛缘等,并从单幅组画发展为横幅连续画,画内有榜题书明内容,仿汉晋绘画“左图右史”的形式,画内人物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但房屋山丘与人的比例不相称,颇有画史上所说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色。装饰图案应用广泛,石窟顶部的藻井、平棋和龛楣、佛座及佛、菩萨的背光、头光,主题画四周的边饰,都绘有图案,纹样有莲花、忍冬、飞天、力士等,供养人画在龛下或主题画下面,形象很小,按身份地位排列。人物形象,面相中国化,呈条丰型,颇有顾恺之遗风,衣冠汉胡杂呈。沙弥守戒故事中,送子出家的长者汉装胡帽,少女为龟兹装,国王则为波斯衣冠,展示了北魏时代北方民族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魏时代仍为鲜卑政权,但它是魏孝文帝改制全面汉化以后,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以后的政权,敦煌属西魏,东阳王元荣继任瓜州刺史,带来了神话题材和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一派艺术风格,掀起了敦煌艺术汉化高潮。西魏建窟十一个,形制继承前代中心柱窟和殿堂窟式,彩塑以说法禅定和四相为主,壁画仍重故事画,但第249、285窟却突破前规,出现了丰富而新颖的面貌,第249窟是供人们瞻仰礼拜的殿堂窟,西壁开大龛,塑绘大型说法相,窟顶则继承了汉代宫殿壁画“图画天地、品类群生”的传统,上部画道家的东王公、西王母巡天和佛教的阿修罗和须弥山,下部是山林野兽和狩猎场面。第285窟是东阳王元荣建造的“一大窟”,形制特殊,方形覆斗顶,中心佛坛,南北禅窟,三结合,壁画内容丰富多样。西壁佛教与印度教诸神在一起,东南北三壁为佛教题材,窟顶为道家天宫诸神与佛禅相结合的场面,总体而言,有三个新特点(1)内容上中西方同类神像同在一窟,如西方的日月神阿波罗、狄安娜,与中国的日月神伏羲、女娲同时出现;印度的金刚力士(药叉)与中国的大力士乌获,聚于一窟。(2)风格上敦煌式西域风格与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汉式风格并存。(3)立体感表现上,印度明暗法与中国的色晕法,各展风采。这样在第285窟就形成了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中的交汇点,同时也反映了佛教艺术不断中国化(西域化和汉化)的历程和新的高潮。

北周时代,仍为汉化鲜卑政权。建平公于义为瓜州刺史,继东阳王之后,大兴佛法,建窟十六所。洞窟形制,仍为殿堂窟和中心柱窟,第296、290、428等窟是其代表.内容进一步丰富,彩塑说法相中出现了佛弟子像,壁画中故事画大发展,佛传故事三条重叠呈“Z”形,连续八十多个画面;因缘故事有微妙比丘尼缘、善事太子入海品、五百强盗成佛缘等。本生故事有须阇提割肉奉亲、萨埵舍身饲虎、睒子深山孝亲、须达拏布施济众以及三阶教的福田经变等,故事情节细腻真实,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是早期故事画最丰富的时期。北周时代同时接受中原和西域两方面艺术的影响,人物造型多样,典型为中西合璧的“面短而艳”的脸型,立体感表现,以印度凹凸法与中国色晕法相结合;衣冠服饰汉胡杂呈。故事画继承中原风格,佛像画则纯属西域传统,两种不同风格由并存而逐步融合。

隋代,政治上的大统一,带来了佛教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大统一。敦煌石窟也正是融合中西成一家的变革时代.隋代统治者锐意开发丝路,隋炀帝巡幸河西,主持二十七国交易会,并派人到敦煌造寺修塔,三十几年的隋王朝,在莫高窟开窟九十四个,形制仍为中心柱窟(变形)和覆斗顶殿堂窟,彩塑多为说法相、三佛和整窟结合大型群像,壁画中各种经变逐渐形成,法华变,维摩变,药师变,弥勒变,日益增多,故事画逐渐减少。壁画风格分疏体、密体两派,后者多受中原影响。装饰图案大量吸收波斯花纹如圆形联珠纹、狮凤纹等,出现了新风格,为隋代壁画一大特色。

唐代近三百年间,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登上了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唐代石窟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初唐为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时期。在四十六个初唐洞窟中主要为覆斗顶、敞口龛殿堂窟,彩塑出了33米的弥勒大像,说法群像一铺七身或九身,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各有典型。菩萨逐渐女性化,壁画主要为各种净土变阿弥陀净土变,弥勒净土变,维摩变,涅槃变等,体现了中原大乘净土思想。人物造型丰满健康,衣饰新颖,色彩鲜丽,神情豪放。武德年间的第57、322窟,贞观十六年(642)的翟家窟(第220窟)为初唐艺术的代表,高度体现了新的民族风格。


盛唐主要是玄宗、肃宗时代,特别是开元、天宝盛世,近八十年间建窟九十七个,形制主要继承初唐殿堂窟,彩塑进入极盛时代,圆塑说法相多达九身或十一身,菩萨像普遍女性化,大势至、观音都表现中国女性庄重温静之美,第45、205窟的彩塑为代表窟中的精华。壁画中增加了观无量寿经变、法华经变、报恩经变、天请问经变和许多独立的菩萨。藻井、圆光、边饰、服饰中的装饰图案,繁华富丽,灿烂夺目。肖像画大发展,人与神的地位有了变化,出现了等身巨像,并置于显著地位.第130窟晋昌太守乐庭瓌和都督夫人太原王氏全家礼佛图,为盛唐肖像画代表。盛唐艺术,继承中原写实风格,登上了繁华富丽、金碧辉煌的顶峰。

中唐(即吐蕃时代),自建中二年(781)至大中二年(848)六十多年中,建窟五十五个,主要为覆斗顶殿堂窟和涅槃窟,彩塑有大型涅槃像和盝顶龛群像.壁画内容更为丰富,各宗各派经变汇于一窟,除文殊变、普贤变、法华经变、观无量寿经变、弥勒变、涅槃变、东方药师经变、天请问经变外,金光明经变、华严经变、报恩经变、楞伽经变、思益梵天请问经变、金刚经变等均为新增,经变下排列屏风画,描绘经变故事,使经变内容更为丰富.此外还新出了五台山图和瑞像图,展示了壁画丰富的内容,特别是经变中的吐蕃赞普礼佛图和吐蕃供养人像表现了壁画的时代政治特色。人物造型真实,线描纯熟,色调清雅,神情娴静,风格清新恬和。但人物形象的精神表现和主题画的意境创造艺术性逐渐下降。

晚唐(即归义军时代),张议潮收复河西后,唐王朝敕封张氏为归义军节度使,管辖河西,在近半个世纪中,建窟七十一个,许多洞窟都有建窟年代题记,如大中五年(851)的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咸通六年(865)的第156窟、天复三年(903)的第192窟等,这是晚唐洞窟一大特色。洞窟形制出现新形式,洞窟中心设巨大须弥坛,佛窟逐渐宫殿化,这是又一特色。壁画内容在吐蕃时代基础上又增了劳度叉斗圣变、报父母恩重经变、密严经变等五种适应当时社会的内容。《报父母恩重经》是中国人以儒家孝道思想创造的经变.肖像画也进一步家族化和历史化,这是第三个特色。总体而言,这一时期艺术的特点是内容世俗化,造型真实化,赋彩朴实温润,风格淡雅平和。

五代、宋,是瓜沙曹氏政权时期。曹议金家族五世为瓜沙节度使,统治百余年,利用官府之力设立画院、伎术院,聚集了一批工匠艺人,包括画家塑匠,专门开窟画像,营建洞窟四十余个,其中大型代表窟有第98、61等窟,形制继承晚唐传统,雕塑残存不多,壁画内容更为丰富,经变增加到二十种之多,劳度叉斗圣变为其代表,场面宏伟,画面情节近八十个,内容榜题七十六条,超过了《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的内容.五台山图是一幅巨型宗教胜迹图,它巧妙地把宗教性、历史性、艺术性结合在一起。屏风画中的故事画已不是经变的附属内容,而是独立的故事画,如贤愚经变和佛传画,佛传画连续十三扇屏风,一百三十多个画面,是当今发现的最完整的中国式佛传连续画。供养人画像已成为石窟的主要内容之一,一家一族,祖宗三代,排列一窟,等身画像,超身巨像,排列在甬道两侧或绕窟一周,托名供佛,实为宣扬豪门世族,肖像画的成就十分显著。由于都勾当画院的画师是石窟艺术的主要制作者,因而形成了统一的画院风格和明显的公式化倾向,使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意境创造缺乏内在的生命力和审美理想。

回鹘、西夏时代,瓜沙曹氏政权晚期,十一世纪前期回鹘、西夏同时崛起,回鹘据沙州,莫高窟出现了一批回鹘窟,第409、207、39等窟是其典型,代表形制均为殿堂窟,壁画内容以药师佛、行脚僧、十八罗汉、回鹘王像等为代表,形象丰圆,线描粗放,色彩简洁疏朗,颇受西州回鹘壁画影响。西夏据瓜州,在榆林窟建造了一批洞窟,第3、29等窟为其代表,壁画显、密结合,汉密、藏密结合,大型净土变与密宗曼荼罗共存,特别是水月观音中的玄奘取经图是榆林窟和东千佛洞独有的珍品,还有党项族男女供养人像,展现了党项民族风貌。壁画以线描造型,薄施淡彩,发挥了中原李公麟一派白描传统,1227年元朝占领沙州,提倡“三教平心”。佛教倡密宗,汉密、藏密并存,建窟不多,以覆斗顶殿堂窟、覆斗顶圆坛窟为主。汉密以第3窟为代表。内容多千手千眼观音,藏密以第465窟为代表,以密宗曼荼罗、大威德金刚等为主。显密结合以榆林窟第3窟为代表,风格各异,汉密重线,藏密重色,但都达到较高水平,特别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变以多种线描塑造形象,出神入化达到了佛教艺术线描造像的最高水平。

敦煌佛教艺术创始于公元366年,终于1368年,其间延续整整一千年。时代更替,思想演变,内容出新,风格各异,形成了一部敦煌佛教艺术史。印度佛教艺术经过中亚、西域传至敦煌,经历了逐渐中国化的历程。南朝汉化的佛教艺术,通过中原,沿着丝路,传至敦煌,交汇于莫高窟,并通过敦煌传至西域,反馈中亚和印度。东来西去必经的敦煌,在交汇中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敦煌艺术,也就是中国化的佛教艺术,给世界佛教文化和艺术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段文杰)

《丝绸之路明珠-佛教文化宝藏》这是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主编的一本高清图册,收录的图片有很大一部分是首次问世出版,并且拍摄技术和器材、包括后期编辑、印刷、都是当时最先进的高清数字技术,加上画册所用纸张是进口铜版纸,所以反映出的效果是当今文博类图册国内最高水平之一。感兴趣的朋友请联系13909373389(微信同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