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巴洛克时期歌剧的起源和发展「巴洛克时期的歌剧艺术」

时间:2022-12-30 19:09:03 来源:音乐知识与趣闻分享

大家好,巴洛克时期歌剧的起源和发展「巴洛克时期的歌剧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歌剧(opera)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音乐需要和戏剧、文学、舞蹈等艺术相结合。



一、歌剧的来源

歌剧在以往的历史阶段中,都有一定的积累,比如:在古希腊时期的一些悲剧,就是从头唱到尾的;在中世纪宗教中会有用演唱来完成的教仪剧和神秘剧;在中世纪法国游吟诗人创作的一些作品中,也有一些是带有剧情的;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牧歌逐渐被加入剧情,变成了牧歌剧。等等。但这些都是比较个别的现象,歌剧真正的来源是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宫廷中的幕间剧。幕间剧是当时穿插在宫廷喜剧之间的小剧情表演,这一小段是有配乐和演唱的,这为后来歌剧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二、歌剧的产生

歌剧诞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叫“卡梅拉塔”的艺术社团,这个艺术社团是一群艺术家和文学家在一起探讨艺术。其中有三成员作曲家卡契尼(Giulio Caccini,1545—1648)、作曲家佩里(Jacopo peri,1561—1633)、诗人利努契尼(Ottavio Rinuccini,1562—1621)值得说一下,他们在探讨中,一直想参照想象中古希腊的艺术,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这时候,有一个叫梅伊(Girolamo Mei)的“非社团成员”的想法影响了他们三个,梅伊觉得,古希腊的音乐是通过模仿说话,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于是,卡契尼他们创造出了一种体裁,叫“单声歌曲”(monody)。

“单声歌曲”是类似于朗诵式的,也可以说是具有“宣叙性”的一种演唱形式,通常有通奏低音乐器伴奏,主要来用来表达情感,这种形式后来就被称为“宣叙调”,在早期的歌剧作品中,会使用大量“宣叙调”。

后来,在1597年,卡契尼、佩里根据利努契尼的剧本,写了第一部歌剧《达芙妮》,但可惜的是,这部歌剧只保存下来了脚本和一些音乐片段。虽然是第一部,但没有史料可以证明,有些遗憾。

第一部音乐完整保留下来的歌剧,还是佩里、卡契尼根据利努契尼脚本创作的《尤里迪茜》,这部歌剧内容是希腊神话中奥菲欧的故事,首演于佛罗伦萨的贵族宫廷婚礼上,这部歌剧的音乐,基本上运用的就是他们创造的“宣叙性”的“单声歌曲”。

https://url.cn/DfiANnc5?sf=uri ——佩里、卡契尼:歌剧《尤里迪茜》



三、歌剧的早期发展

在《尤里迪茜》之后,有人开始创作了类似风格的作品,例如在罗马的卡瓦里埃里(Emilio de’Cavalieri,1550—1602)的宗教歌剧《灵魂与肉体的表现》。等等。

在早期的歌剧中,一些重要的角色通常用阉人歌手(castrato)来演唱,因为当时的女性不能登台,所以很多女性角色由阉人歌手来演唱。那一位歌手如何成为阉人歌手呢,这得需要一位男性歌手来做一个“去势”的小手术,然后他就变成了一个阉人歌手,就能唱女高音或女中音的声部了,这种做法直到20世纪才被废除。目前,随着演唱歌剧艺术的发展,阉人歌手的声部可以由女性来演唱,或用假声男高音的声部来演唱。

在后来的作品中,真正超越了《尤里迪茜》的是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奥菲欧》和《尤里迪茜》讲的其实都是一个希腊神话中的爱情故事,但两个故事的结局不一样。

《尤里迪茜》版本的故事是这样的:奥菲欧是一个歌唱家,他的妻子尤里迪茜不幸去世了,奥菲欧非常痛苦,去求爱神看能不能帮忙复活一下尤里迪茜。爱神说:“我被你感动了,我帮你打开地狱之门,你去地狱救你的爱人吧!但是有一点,你们从地狱返回人间的路上,你不能回头看她。”奥菲欧到了地狱之后,拉着尤里迪茜就开始跑,跑的时候尤里迪茜就一直在作,说你不是不爱我了,为什么不看我。奥菲欧最后受不了了,就回头看了她一眼,尤里迪茜当场再次去世。奥菲欧抱头痛哭,又去求爱神。爱神说我受不了你们了,那就帮你破例再复活一次吧。于是奥菲欧和尤里迪茜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结局皆大欢喜,是一个圆满的故事。

而《奥菲欧》版本是这样的:前面都一样,就是在奥菲欧第二次去世的时候,没有被复活。而且奥菲欧自己也被阿波罗神变成了一个星座,来发光照耀死去的尤里迪茜。故事由一个美好的故事,变成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7411Z71L/ ——蒙特威尔第:歌剧《奥菲欧》

蒙特威尔第这个悲伤的故事里,他把原来四幕的歌剧变成了五幕,剧情戏剧性也更大了,戏剧张力变大的同时,音乐也变得更加丰富了,所以人们就更爱看。蒙特威尔第把他的意大利牧歌的不协和音的创作经验都加入到歌剧音乐中,使歌剧的艺术性极大的提高了。蒙特威尔第在晚年还有两部作品很厉害,就是《乌利塞还乡记》、《波佩亚的加冕》。

在蒙特威尔第之后,在威尼斯也有几个作曲家创作了一些歌剧,不太厉害,我就不说了。在这一时期因为人们听腻了总是类似朗诵时的演唱的“宣叙调”,所以开始有音乐家创作了“咏叙调”,这是一种介于朗诵和演唱之间的曲调。后来大家听着还是有点恶心,就出现了完全是旋律主导的“咏叹调”。至此,大家熟悉的歌剧中的“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就基本确立了。在这一时期还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就是,随着“咏叹调”的发展,美声“咏叹调”的演唱风格开始出现了。



四、17世纪下半叶的歌剧

(一)那波利歌剧

在17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歌剧在那波里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那波里风格”的歌剧。在他们的宣叙调创作中,还分出了“干唱宣叙调”(只用低音乐器伴奏)和“助奏宣叙调”(由弦乐伴奏,偶尔也有其他乐器)。在咏叹调的创作中,他们创造出了一种“返始咏叹调”(Da capoaria),音乐为A-B-A结构的咏叹调。

(二)法国歌剧

法国歌剧在17世纪70年代才发展起来,法国歌剧被称为“带音乐的悲剧”,后来叫做“抒情悲剧”。让-巴斯蒂特·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是法国歌剧代表性的作曲家,吕利的歌剧精彩采用神话题材,经常插入芭蕾舞和合唱。这个时期的歌剧,开始有了序曲,序曲就是在歌剧开始前的一段管弦乐演出,类似于如今电视剧的片头曲的概念。法国歌剧的序曲是在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法国歌剧的序曲也叫法国序曲,其最早是芭蕾舞开始的引子,后来运用到了歌剧、组曲、奏鸣曲之中。典型的法国序曲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慢速,主调风格;一部分是快速,复调风格。

(三)英国歌剧

英国歌剧的前身是一种叫“假面舞”的贵族娱乐活动。英国歌剧的特点就是吸收了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的创作特点,同时也综合了英国的音乐风格。比较有代表性的作曲家是亨利·普塞尔(Henry Purcell,1659—1695),代表作品是《迪多和埃尼阿斯》。

(四)德国歌剧

德国歌剧受意大利歌剧影响很大,因为德国宫廷都喜欢意大利歌剧,所以从意大利引进了很多歌手、作曲家。但德国歌剧也有它自己的特点,德语的歌剧叫做“歌唱剧”,它不太用宣叙调,而较多使用“对白”。德国歌剧的代表人物是莱因哈特·凯泽( Reinhark Keiser,1674—1739),他的特点就是把意大利歌剧和德国歌剧结合到一起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