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为什么说沉默就是最大的修养呢「沉默是最好的修行」

时间:2023-01-01 14:37:08 来源:电影群像

大家好,为什么说沉默就是最大的修养呢「沉默是最好的修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花两年学会了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海明威


根据生活经验,我们中的每个人都不会喜欢一个啰嗦的人,尤其是当一个问题被重复多遍的时候,聒噪就是大忌。


许多矛盾的产生在于沟通的障碍,而沟通的问题就在于双方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终止话题的讨论,以避免矛盾的产生。


古人说,“祸从口出”,许多看似能言善辩的“智者”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能保持沉默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于汉中与诸葛亮对战,因诸葛亮之计谋,连输了好几阵,最后退入一个关隘内,夏侯惇来大寨中问夜间口令,这时侍从送来一碗鸡汤,碗中有鸡肋。于是曹操随口言:鸡肋!鸡肋!”


杨修听到,便教军事收拾好行装。夏侯惇惊问何故,杨修便言名句:“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又恐天下人笑话,进退不得,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也!”


后来,曹操晚上睡不着,提斧绕寨私行,发现将士都在收拾行装,了解后便以祸乱军心之名斩了杨修。



杨修的死就是因为他明白真相却没能对他人保持沉默,从而被曹操抓到了把柄,处死了他。


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的尴尬都是因为“多嘴”造成的。因此,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既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修养。


但是,对于一个人,“沉默”如此重要。那么,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而言,是否也非常重要呢?


如果你读了很多的文学作品,比如加缪的《局外人》,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以及契诃夫的众多短篇小说,还有福楼拜的作品……你会发现,这些大作家们的作品,普遍存在一种特性——他们从不明言自己的思想和主见,然而你身为读者,却能很清晰地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主题。


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旨在以“八分之一”的内容来表述一个“八分之八”的整体,隐藏的“八分之七”则需要读者的经验及想象来填充。


假如作品是一个人,那么在必要的时候保持沉默就是他最好的修养。在文学作品中,沉默意味着隐藏、恰到好处的无言,以及给予读者想象的留白。


那么,如果你想要描写一个人感到恐惧时,应该怎么写?是直接告诉读者他恐惧吗?


比如这样:


“他忽然感到一阵恐惧……”


很显然,作者直接告诉了读者答案,这种明示就像你事先已经知道一部悬疑片的结尾一样,似乎缺少了那种可以想象的空间。


好吧,我们再来看第二种:


“他的脸色顿时煞白,汗水瞬间浸湿了后背……”


此时,作者将“恐惧”的答案隐藏了,他不再告诉你这就是“恐惧”,而是围绕“恐惧”的形式来展开描述。就像画家只画了一个“猫”的轮廓,但丝毫也不影响观者对“猫”这一认识的整体判断。


契诃夫


对于“沉默”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最为巧妙的当属《西游记》。在《西游记》中,作者将叙事艺术和某种哲学深义完美融合,真正做到了不动声色、滴水不漏。


比如《西游记》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尤其是唐僧对待孙猴子和猪八戒的态度以及孙悟空对待玉皇大帝的态度上的转变,都是值得反复推敲与回味的。


1


在《西游记》全书的前中期,尤其是前期阶段,唐僧明显更偏爱猪八戒,对孙悟空的态度是不完全信任的。


例如在《尸魔三戏唐三藏》的章节中,猪八戒三言两语就能挑唆唐僧对孙悟空念起紧箍咒来。



在第32章《平顶山功曹传信》中,孙悟空哄骗猪八戒去巡山,长老又骂道:“你这个泼猴!兄弟们全无爱怜之意,常怀嫉妒之心。你做出这样獐智,巧言令色,撮弄他去甚么巡山,却又在这里笑他!”


但到了后期,比如刚过了凤仙郡(第88章开头处)唐僧对待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态度开始有了明显的反转。他赞美孙悟空为“贤徒”,却对猪八戒多了一份严厉与责骂。


八戒笑道:“哥的恩也有,善也有,却只是外施仁义,内包祸心。但与老猪走,就要作践人。”行者道:“我在那里作践你?”八戒道:“也彀了!也彀了!常照顾我捆,照顾我吊,照顾我煮,照顾我蒸!今在凤仙郡施了恩惠与万万之人,就该住上半年,带挈我吃几顿自在饱饭,却只管催趱行路!”长老闻言,喝道:“这个呆子,怎么只思量掳嘴!快走路,再莫斗口!”


2

孙悟空对玉皇大帝的态度转变更是表现在大闹天宫之前和大闹天宫之后。


在这之前,孙悟空见了玉皇大帝只是唱个诺,叫声“老官儿”,在大闹天宫之后,比如真假孙悟空一章中,孙悟空的态度可谓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


大圣口称:“万岁!万岁!臣今皈命,秉教沙门,再不敢欺心诳上,只因这个妖精变作臣的模样。”如此如彼,把前情备陈了一遍,“指望与臣辨个真假!”


在《西游记》中,无论是唐僧对孙悟空和猪八戒的态度还是孙悟空对玉皇大帝的态度上的变化都仅仅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之中。这种变化是在叙事中体现的,而非作者直接提醒读者……


这种“沉默”的艺术在《西游记》中还有非常之多。正是因为作者在作品中完全隐藏了自己的情感和立场,使得《西游记》总是充满了迷一般的色彩,也因此有很多学者围绕着《西游记》展开了各种各样精彩纷呈的讨论和解读……



由此可见,在文学作品中,让读者自行领会叙事的真意,远比用直接告诉他们的方式要高明得多。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沉默意味着含而不露的叙事艺术,也意味着作者始于表达也将止于表达的克制与严谨。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