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大家好,书法家书体谈流派与风格分析「书法家的风格」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已经以字体衍变历史的发展,展现了以字体为脉络的各种书法流派与风格。
在中国,书法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而且是各个艺术门类中最普及,学习人数最多,最受人尊重的一门艺术。当一种艺术拥有庞大的作者群,就必然会有杰出人物的出现,这所谓的“杰出人物”就是大师。从第一章我们可以看出,大师的风格在书法史的各个时期都起到决定性的作 用。
中国书法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重要字体的衍变(篆、隶、楷、行、草)定型期(六朝是此两阶段的分界点);第二阶段是不再产生新字体的时期。在第一阶段字体衍变期很明显地看出,字体的发展与王朝的统治时间基本上一致。此时期最重要的是基本字体的定型,至于“风 格”的形成和大师的出现,都不是首要的问题。我们看到的甲骨、钟鼎以及很多汉碑都没有留下书写者的名字,就说明了这一问题,故有“三代不好”名的说法。
在第二阶段,字体保持不变,每一个时代和每位大师之间所发生的变化,是“流派”是“风格”,因此便有各种书 法流派,出现“时代风格”、“个人风格”以及它们间的师 承、源流发展等种种关系。
一般认为,书体是指某一书法家、某一流派的艺术风格。书体与字体是两个有联系但绝不等同的概念。一般地说,不同字体表现的艺术风格必然会不同,如一幅篆书,一幅草书,两者挂在墙上,效果肯定不同。但不同的书体,如楷书中的颜、柳、欧、赵,却未必是不同的字体。严格说起来,字体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书法创作的变化发展,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但真正能体现书法艺术神奇高妙而源远流长的,还是书法家书体的衍变,书法家个人风格的形成。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长河中,我们在已经形成的开宗列派大书法家中,经过严格的比较和甄别,认为在流派风格上最权威最能影响后世并能够自成体系的,在中国书法史上首推 王羲之和颜真卿。现在我们就历史的发展以及他们的艺术成就,后人的评述以及他们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对王书体系和颜书体系加以论述。
(一)王书体系
王羲之生活的晋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 皇室脆弱无能而士族豪门权倾一时。豪门士族对皇室不屑一顾,皇室还要时时讨好豪门士族(王羲之从未带兵打过仗, 却要封他一个“右军将军”)。当时的王(羲之)、谢(安) 大族无拘无束的个性开放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他们崇尚以老子、庄子、易经为主要内容的“清谈”和“玄学”。整日 饮酒唱和,放言高论,挥毫自娱,互相陶醉。“清谈”与 “玄学”使晋人的个性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就是这种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晋人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解放的自身价值,体现在书法艺术上则是追求“神韵”。他们的这种特殊追求,却正好与书法发展(几千年漫长的字体完善时期)的机遇“升华”相吻合, 于是就出现了“晋人尚韵”的书法艺术极致。
在众多的晋代书法家中,王羲之是最突出的典型。他被书法界称为“书圣”,他的传世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书法艺术中的“天下第一行书”。他至今留传在世上的所有作品(包括国内、国外所藏),都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明珠。从今天传世的羲之书法作品可以着出,绝大部分是行草二体,当然也有楷书。然而晋人书法之“尚韵",则是非行、草书莫属。王羲之除了“龙跳天门,虎卧风阙”的行书之外,当然也有《黄庭经》、《孝女曹娥碑》于小楷书 (传世王羲之楷书只有小楷而无大楷)。而最能表现其“神韵”,蕴藉空灵的行草书,更体现了中国书法艺的高雅境界。
王羲之自幼刻苦学习书法,认真吸取前代书法名家的长处,融会贯通,创造出精彩独特的风貌。他在书法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改革善了钟繇所创的楷书,使钟书带有隶书笔意的楷书笔画敛锋不发,真正做到脱胎换骨,确立了清新入体的王体楷书。二是继承张芝所创的草书,经过努力,使得今草得以正式确定。三是开创了行书,他的传世杰作《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幅行书,又是艺术水平最高的行书。
正因为王羲之在书法艺术上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在东晋王、谢、郗、庾四大豪族之中,王羲之也是首屈一指的。东晋书法家很多,但都不及王氏家族的影响大。据《羲之帖 目》所列,其书迹有二百种以上,王羲之的父亲、堂伯、 父、堂兄弟、子(徽之、献之)、侄(王珣)都善书法。他有七个儿子,五个有书名,其中第七子王献之与他齐名,史 称“二王”。他的第三子王徽之的《新月帖》,侄子王珣的《伯远帖》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迹。他的第七代孙智永也是中国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如此庞大的书法世家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恐怕是少有的。
东晋之后南北朝至隋朝近200年的时间里,书法艺术的发展几乎全笼罩在“二王”的书风影响之下。当时有名的书家羊欣,是王献之的外甥,深得献之亲传,曾有“买王得羊,不失所望”的称誉。书家王僧虔、肖子云均是以“二王”为宗。隋朝僧人智永更是恪守“二王”家法,一生习书极勤苦,达“退笔成冢”的境况,慕名上门求书者不计其数,以致“门限为穿”。这充分说明王书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王羲之书法到了初唐,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酷爱,又把王书体系推向新的高峰。唐朝初年的书坛,占主导地位的是王羲之书风,无论楷、行、草各体,无不囿于右军之法。这充分说明了王羲之书法经过二百多年的考验,确实为社会所承认。初唐大书法家很多,但历来以“初唐四家”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最为著名。从唐朝初年(618年) 至唐开元29年(741年),此四大家都是以崇王为主,虽已萌生求变的趋向,但终未能摆脱王书的影响。唐太宗在位时, 曾下诏以高价购求王书,又令褚遂良加以甄别,得王书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一百二十八卷。将著名的《兰亭序》也想方设法地从智永弟子辨才和尚手中骗得,唐太宗喜爱之至, 须臾不离,朝夕赏玩摹写,令当时专工临摹的大书家冯承素等勾摹赏赐王公大臣。他又亲为王羲之传作《传论》。而至临终时,还要求将《兰亭序》与之同入昭陵。他又曾下诏让 僧怀仁用25年工夫,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遗墨中集字。首开 “集王”先声的《怀仁集圣教序》,“集字”之法便自此始。 在他的倡导下,崇王之风日隆,唐代书学大盛,开科取士设 书学,特别是对保存王羲之这位有书圣之誉的大书法家的作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王羲之是全靠唐太宗一人的爱好捧起来的(其实唐太宗本人也是很有造诣的书法家、鉴赏家),这种说法实在太委屈了王羲之,也太小看了他的书艺水平。历史证明,“捧”可以赢得一时之虚名,却不能留下千秋美名。从唐以前和唐之后(中唐由于颜真卿的出现,崇王之风减弱)及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许多著名书家都虔诚地承认是从王羲之那里学到书法的技法这一事实可以明,王羲之书法千秋永传。在宋代,皇帝宋理宗赵昀嫁女,就曾以一百二十种《兰亭序》的拓本作为陪嫁妆奁, 足见《兰亭序》在当时的珍贵程度。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曾说:“天下书法以右军为第一,右军书中以《兰亭》为第 一。”历代书家几乎没有不崇拜王羲之的,赞誉羲之的文字若集之足可成册。有许多人喜欢与古人比高低,但还很少见与王羲之相较量的。从书法史的观点看,王派书风的发展演变到元代赵孟頫,又达到了一个高峰,世称“王赵”。他力求追溯二王,在书法艺术上使王书体系发扬光大。成就显赫的赵孟頫,到了晚年却也只好说:“不及羲之及献之。”这也充分说明这位“书圣”确实名不虚传,足见王书体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二)颜书体系
中国书法发展到中唐(即盛唐,自唐玄宗天宝元年至唐宪宗元和十五年,742-820年,共79年),唐王朝由于国家统一已久,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此时的繁荣已达顶峰。 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有形象的描写:“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一幅丰衣足食、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景象。
颜真卿(709-785年)的一生,几乎就是在盛唐时期度过的。社会的安定繁荣,是各种艺术产生的先决条件。中国自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到了唐代更有长足的发展。科举不 拘常规破格用人,打破了晋朝以来的门阀世袭为统治阶层的局面,抑制了贵族豪门集团的势力,这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大进步。社会的变革,也必然会对书法艺术突破晋人那种贵族习气的学士风范起到推动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书风的变革势在必行。
唐初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难免影响了“初唐四家” 承袭王书的风气,但变革仍只是迟早的事。
颜真卿出身于一个世代精通文字的中下层官僚家庭。青少年时严格的家教,为他后来的书法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颜真卿是在一个书法世家的传统熏陶下,耳濡目染,再 加上他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成为书法家的。这一点与王羲之的书法世家极为相似。他自己对书法勤奋专注,26岁中进士后、竟两次辞官不做,千里投师到洛阳向张旭学习书法。这种辞官不做,专注书法的事,古今罕见。由此亦可见唐代对书法的重视程度和学习书法的风气之盛。张旭见他对书法如 此专注,便把“笔法十二意”传授给他。自此,颜真卿书法大进。接着他又广涉前人碑版,从汉隶北碑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对当朝的“初唐四家”他也认真研究学习,之后上追 “二王”,学晋法而能变法。在日常生活中,他从民间书法家那里吸取营养。正如苏东坡所说:“颜书奄有汉、魏、晋、 唐以来风流而后另出新意,自成一家。”我们可以这样来认识:唐代强盛的经济文化,改变了晋至初唐人们对书法的审美情趣和崇尚标准,颜真卿正处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期;由于他出身在家学渊源的书法世家,严格的家庭教育,奠定了他雄厚的书法基础;唐以前的碑版书法,开拓了他的眼界; 同代书家的影响,使他吸收了创新的养分;而广漠无际的民间书法,使他从实践一认识一再创造,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精 神的颜书风格。从颜书产生的整个客观历史事实来看:真卿 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光有汉隶、北碑和二王书体的影响, 是不足以产生颜真卿书法的。有了以上书法艺术的变法条件,颜真卿的出现,领导了中唐书法的变革,而且一变必成。颜真卿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和对艺术的高深修养,加上他自己的人品、气节,取得了羲之之后第一人的杰出成就 ——完成了楷书变法大业,并倡导了行草书的变法。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二王乃至晋人的书法艺术,仍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杰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变法是法的改变,尤其不要忘记这是书法艺术的变法,不是说因为二王之法不可取、低劣才进行变法的,而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创造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书体。就如字体的发展,字之后是隶字,隶字之后是楷字、行草字体一样,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每种字体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缺一不可。王书之后产生了颜书,这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今天的书法家,可以写汉字字体的任何一种,关键是要写得好,写出风格。可以写王书、写颜书,当然中国书法史上还有很多独具风格的书法家,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有相应的位置,如欧书柳书、赵书等,但在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王、颜二大体系。可惜有多少古人、今人都不理解这一点,要么是以颜反王,要么是重王卑颜。其实颜真卿何尝不是在深刻理解二王书法艺术的基础上才变法成功的。颜真卿虽然不是平民,但当时平民入仕要求解放士大夫艺术广为民用的呼声颜真卿是身体力行的,所以他才以一种雅俗共赏的主导思想,分析了当时盛行的二王书风,进而变法以顺应书法艺术规律和当时的社会现状。社会的变革和时间的流逝,东晋豪 族的过去已成历史,我们从刘禹锡(772-842年)作的《乌衣巷》一诗中便可看出:“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书法的变革当然也势在必行了。
王羲之代表的晋人书法艺术,无疑是一种“贵族艺术”, 这种遒丽天成、洒脱自如的风韵,决不是随便能学得来的。 反之,这种高水平的艺术也不太容易为广大平民阶层所接 受。颜真卿深知晋人书法的上述特点,于是他首先从楷书入手,结体方正而不刻板,横竖笔画悬殊而不俗弱,形成了正面开张,气势浩大,远取古法,近合于世情而名满书坛的新书体一—颜体楷书。这种书体一出现,立即影响了中晚唐同代的书法家,如徐浩、苏灵芝、柳公权、沈传师。而其中以晚唐书坛的佼佼者柳公权最为著名。他的书法吸取了颜书的特点而又有所创新,世称“颜筋柳骨”,也有人把两人的书法合称为、“颜柳”。历来学习颜、柳楷书的人数量大大超过了学习二王、欧、虞书体的人数,这说明颜、柳书体易被人接受。尤其颜书,平民味足,世人评说:“平原(颜真卿)如耕牛,稳实而利民用。”是很有道理的。此外,颜真卿又开拓了颜体行草书刚健有力的阳刚美,补充了二王行草的不足。
在中国书法史上,颜真卿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书法佳作,是我国历代书法家中传世作品最多(约166件),书体(篆、隶、楷、行、草五体齐备)最全面的一位。历来临习颜书范本的人非常广泛。此外,他又是一位忠臣,以76岁的高龄壮烈地死在奸臣陷害与逆臣谋杀的惨局之下,引起后世无穷的痛惜和悲愤。
“宋四家”——苏、黄、米、蔡均受到过他的影响。宋代对颜真卿的尊崇,不亚于初唐对王羲之的崇拜。米芾曾作过一篇文章,记载一个道士曾经在颜真卿死后遇见他,原来 颜不曾死,却是由道家所谓的“尸解”而成仙。从这种幻想的神话中,可以看到他的殉节是如何深刻地影响到后人对他的追慕。他的书法作品内容又多是他立身行政的记录,如: 楷书《大唐中兴颂》(平息“安史之乱”大唐中兴)、行书 《祭侄稿》、《争座位稿》、《湖州帖》、《刘中使帖》等(这 与二王的那些只言片语的内容相比,亦有很大区别)。宋朝嘉定八年(1215年)曾专为颜真卿刻了一部《忠义堂帖》 收入帖目共45种,由此可见颜书之影响至深且远。以后元、 明、清均有书家师法鲁公。特别是到了清中叶乾隆年间,人 们为了突破董(康熙崇拜)、赵(乾隆崇拜)书体的桎梏, 书家多师承颜真卿。其中学颜最杰出者,要算颜真卿后一千多年乾隆年间的钱南园,无论人品书品皆与真卿同。他的楷、行取法真卿,世有“颜书钱字”的称誉。清中叶以后学颜书者都取法于他,如伊秉绶、铁保、翁方纲均研习过颜 书;晚清何绍基,专学颜真卿及钱南园,再后有翁同龢。清末民初,有湖南谭延闿(曾收百幅钱字,号称“百钱堂”) 昆明陈荣昌、杭县江道樊、剑川赵藩、周钟岳;现代书法家中习颜而独具风貌的有:天津华世奎、福建沈觐寿、湖南周昭怡、北京舒同、楚图南等,他们所书颜体皆有自己的个性,又不失颜书体系风格。
中国书法史上的王书体系、颜书体系尽管流派风格不同,他们也在相互借鉴、学习、充实,不断完善发展。后世学书者尽可在这两大体系中汲取营养,转益多师,或有所侧重、创新。当然,如果不重视研究传统书法艺术精华,侈谈创新,乃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终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于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