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拜占庭哥特巴洛克洛可可「巴洛克与洛可可」

时间:2023-01-02 18:29:04 来源:SODO

大家好,拜占庭哥特巴洛克洛可可「巴洛克与洛可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风格是时代的产物,脱离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说风格都是耍流氓。时期并不能完全用来判断风格的起止,相近时期的风格往往多有借鉴、融合与发展。潮流也是会轮回的,设计师会经常借鉴以前的设计风格做设计,所以现在我们也依然能见到拜占庭、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设计,但时期却一去不复返。

1.拜占庭时期

拜占庭时代是罗马风格的继承,罗马帝国晚期的首饰在装饰手法和使用材料上都有所发展。在此时期彩饰的新品种开始出现,宝石在装饰上的重要性超过黄金,同时乌银也被广泛运用。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拜占庭)和西罗马。然而在接下来的公元4-5世纪出产的首饰和分裂前的罗马首饰之间并没有传承上的断裂,二者差不多使用同样的技术和主题。



由于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大帝将基督教定为东罗马帝国的国教,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首饰的新主题和新形式的出现,以及人像表现技术的发展。到公元5世纪晚期-6世纪早期(拜占庭早期),首饰开始带有明显的基督教风格。


Necklace with pendant - 6/7 century


拜占庭首饰中最具特色的技术革新可能要算是“镂花细工”,这是一种在罗马帝国晚期出现的首饰加工工艺。工匠用圆钻在黄金薄片上刺穿后在表面雕刻,或是用小凿子切割出图案。到拜占庭晚期,这种方法被更大规模地使用,有时还和镂刻一起使用。


Byzantine body-chain 6-7th cent


Dress Ornament Byzantine


公元4-5世纪,首饰的主要生产中心可能仍然是罗马、亚历山大和安条克。但到公元6世纪,君士坦丁堡则成了首饰的主要产地。这是拜占庭王国的财富鼎盛时期,帝王们留下丰厚的遗产。

而拜占庭首饰最显著的发展就是引进了在西欧已经高度发达的金胎掐丝珐琅技术。掐丝技术是指将金属丝掐成图案轮廓,焊接在金属胎上。将珐琅釉料灌入掐丝轮廓中,待釉料在金丝框内外填满,再放入窑里煅烧,最后将黄金和珐琅表面打磨平整并抛光。





这项技术很快成了拜占庭工匠们的绝技,尤其在表现人像方面。公元10世纪,錾胎珐琅技术发展起来。这种技术是在金属胎上直接錾挖出凹陷的图样,将珐琅料灌入使画面在金属上凸显,且不再使用完全珐琅化的背景。

受拜占庭的影响,其皇家风尚促进了基辅(Kiev,当时隶属俄罗斯)和其他城市的“宫廷”首饰在技术上的创新。在12世纪的黄金头饰中,珐琅的形状、图样和技术都是沿用那时候的典型风格。

2.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出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有三种解释:

一是葡萄牙文的“barroco”和西班牙文的“barorueco”,意为“畸形珍珠”“不合常规”。二是中世纪拉丁文的“baroco”,意为“荒诞的思考”“繁缛可笑的神学讨论”。三是意大利文的“barocchio”,意为“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


它被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理论家用来嘲笑17世纪意大利盛行的一种奇异的艺术或文学风格,认为它完全背离了现实生活和古典传统,于是“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后为艺术史学界所沿用,不仅指文艺复兴之后的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也包括17世纪整个欧洲艺术。



巴洛克风格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对新世界的探索,中产阶级的兴起和中央君主专制的加强,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的起伏斗争。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具有气势雄伟、生机勃勃、强烈奔放的特征,同时洋溢着庄严高贵,豪华壮观的气韵,在表现形式上打破了各种旧艺术风格的常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较之文艺复兴,尤其是中世纪的工艺美术更少带有宗教性质。



17世纪以前,尤其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直在欧洲艺坛扮演着重要角色。17世纪以后随着意大利教廷势力的衰败,取而代之的是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势力的日益强大。因此巴洛克艺术虽然起源于意大利,但整个17世纪欧洲文化艺术中心却是在法国。

“太阳王”路易十四为了无限扩大王权和增加国库收入,利用一切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倡导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和对外贸易,这使得法国成为欧洲中心。在此背景下,法国的文化艺术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工艺美术注重外在的形式表现,强调形式上的多变和气氛的渲染,特别是到了晚期,有些作品铺张浮华,俗艳绮靡,且往往忽略内容的深入刻画和细腻表现。其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作品充满韵律、量感和空间,以及立体而丰富的变化效果,充满着强烈的动势和生命力。

3.洛可可时期

“洛可可”(Rococo)源于法文rocaille,意为岩石或贝壳饰物,后来该词指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是一些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们用来形容18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装饰样式。在法国,它主要是指摄政时期(1715-1723年)和路易十五时期(Louis XV,1723-1774年);在英意德等国均指18世纪中期。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缛的装饰性,多用C形、S形和涡卷形的曲线和艳丽的色彩作装饰构成。这种风格虽然起源于法国宫廷,但由于它吻合了王公贵族的审美需求,于是很快就在18世纪的欧洲诸国宫廷中盛行起来。

到了18世纪中期,法国的工商业获得了大力发展,已成为当时除英国以外欧洲最发达的国家。社会经济条件和物质生活的进步,为洛可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王公贵族穷奢极欲,在法国各处建起了华丽的宫殿,而其内部的装饰则一反巴洛克式的豪华壮观,体现了宫廷女权高涨的特点,即注重繁缛精致、纤细秀美的装饰效果。



此时,路易十四时期的一切规范已被抛弃,新的艺术风格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此外,洛可可风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巴洛克风格刻意修饰而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晚期的巴洛克风格已经在某些方面显露出洛可可风格的端倪。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