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kaws艺术家「偶像主义」

时间:2023-01-04 17:33:03 来源:人美renmei

大家好,kaws艺术家「偶像主义」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美国艺术家Kaws的作品《THE KAWS ALBUM》(《Kaws专辑》)在中国香港苏富比2019年春拍中以一亿港币落槌,刷新了艺术家个人作品的成交记录,也再度引发了艺术界的关注和热议。

《THE KAWS ALBUM》

根据Artprice所发布的《2018年度当代艺术市场报告》显示,Kaws创作于2011年的《PRESSURE PARADE》(《压力游行》)在2016年首次成交时的成交额仅为12.5万美元,但在2018年再度成交时已达到42.1万美元。2018年,Kaws作品拍卖总成交量达到了363件,相较于2017年的150件翻了一倍多,而其成交总额在“全球500强当代艺术家”排名中迅速攀升至第22位。

可以说,Kaws的作品在近两年的艺术品二级市场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UNTITLED》(KIMPSONS)

二级市场的炙手可热使得Kaws的作品不仅成为街头时尚,更成为一个难以忽视的市场现象。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周至禹在《当代艺术的好与坏》一书中曾多次提到,“当代物质消费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现象,便是艺术以设计的方式进入生活,而著名奢侈品牌都在寻求和著名艺术家的合作,从而取得利益双赢的局面”。

Kaws便是以商业推动艺术发展的践行者。

在早期凭借街头涂鸦艺术获得关注后,Kaws逐步进入时尚潮流领域,与众多知名时尚品牌和潮流明星联名合作,成名伊始便拥有了一批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粉丝。Instgram、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更是急速扩大了包括Kaws在内的当代艺术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大众艺术消费提供了新的契机。

《COMPANION》

但与此同时,Kaws的迅速爆红也让人们对这种艺术战略方式产生担忧。虽说艺术与商业本就无法完全分割,但过度的商业化势必会削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而粉丝经济时代所导致的过度消费也让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变得盲目。无论是拍卖场上的藏家,还是博览会上大肆争抢的粉丝,大家的眼中似乎只看到“Kaws”四个字母,而无法静下来了解这件作品究竟是什么。

当商业资本和疯狂粉丝走上艺术舞台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时,带来的不仅是作品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严重失衡,高热环境下的过度消费或许终将产生无法逆转的市场泡沫。对Kaws的作品进行评论,还应从其创作理念来分析其对文化、社会的反思,而不能简单地对其商业化做道德的批判。

Kaws与优衣库联名T恤

一直以来,Kaws的作品以鲜明、生动的标志化风格出现在大众视野,它突破了传统的表达方式,将存在于人们记忆中的形象“再创造”,构建出了情感表达的共鸣,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生活化”的艺术维度。这种“亲民化”的艺术风格和“普世性”的艺术表达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受众需求。在时尚界已开始走向“平民审美”的时代,Kaws“为大众而艺术”的创作理念似乎更加切合时宜。

Kaws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艺术家与商业合作时,始终要保持独立的创作空间,而不仅仅是为商业服务,更不能以艺术的名义激发人们冲动消费。Kaws以商业先行的逆向模式收获了大批粉丝,但也造成了其作品价值天平的失衡。

据悉,近期Kaws所发售的限量版玩偶,已不再有初期时的序号编列,此种情况不仅让部分“老粉丝”对其系列衍生品的收藏价值产生质疑,也让人担心Kaws今后是否会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CHUM》(KCB7)

安迪·沃霍尔曾预言,“在未来社会,每个人都可成名15分钟”。如今,Kaws正如日中天。但偶像的保鲜期究竟是15分钟还是15小时,或是15秒,无人可知。

随着潮流时尚的转换更迭和粉丝热度的消退,褪去商业价值所加持的光环后,Kaws的作品能否凭借其艺术价值依然屹立坚挺,一切都需要时间来验证。而目前,其作品已然存在着严重的同类化倾向,如何转型创新也是艺术家需要长久思考的问题。

对藏家而言,“发乎于情”的艺术收藏自然无可厚非,但如若希望在如今纷繁躁动的艺术市场大环境下分一杯羹,最好还是保持冷静清醒的消费意识,避免在艺术的商业包装下迷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选自《中国美术》2019年第3期

作者:朱颖(广东美术馆)

《Kaws:粉丝经济时代的艺术偶像》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