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巴蜀文化的秘密 隐藏在七条旅游走廊中「秘密」

时间:2023-01-07 19:57:05 来源:四川画报

大家好,巴蜀文化的秘密 隐藏在七条旅游走廊中「秘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时代背景下,四川和重庆将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健全川渝两地联动机制,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李小波,根据多年的研究,首次提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绝不仅仅是成渝古驿道的东西往复,而是古今一体的七大走廊”这一理念。

《四川画报》2020年8期独家策划推出“七大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专题,展现巴蜀文化的互动、拥抱和交融,展望川渝之间合作共赢的更美好未来。四川画报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更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系列文章以飨读者,敬请期待~

手绘/ 康纳

俯瞰中国地图

四川盆地犹如大地之母的生命有机体

孕育着文明的胎息

西边天府平原的古蜀文明,连接着岷江河谷的藏羌源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羌族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许多民族都流着羌族的血液。

从茂县的营盘山遗址到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金沙,天府文化的基因密码在此编程。

东边三峡的巴楚要地,孕育出最古老的巫山人,距今两百多万年,早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等著名的古人类。

雪宝顶是涪江源头,也是岷江上游的重要水源区(邓崇刚 摄)

与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河洛文化等地域文化相比,巴蜀文化犹如一条华夏文明的脐带,纵贯古今。

巴与蜀,一头连着最古老的人类起源,一头连着最古老的民族起源。巴山蜀水的旅游人文意义,具有华夏源头崇拜的伟大意义。

随着历史地理的演变,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绝不仅仅是成渝古驿道的东西往复,而是古今一体的七大走廊,宛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七条磁力线,形成中国地域文化的历史引力和空间张力。

剑门关是四川北上出川的重要通道,古往今来几多大事件在此上演(杨安文 摄)

作者简介

李小波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教授、博士,四川省文旅厅A 级旅游景区、度假区评定专家,四川省林草局、民政厅、成都市政府、峨眉山市政府、阿坝州文旅局、成都文旅集团等特聘顾问,《中国国家地理》《中国旅游报》特约作者。获得中国国家地理十大贡献奖,中国旅游协会十大创意营销奖,主持中美国际合作、国家社科基金及省市县文旅策划规划项目百余项。

江源文明走廊

中国儒家文化的千年经典

都江堰成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 ”的美名(曾岷 摄)

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提出“岷山导江”的地理命题,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源头,成为“四书五经”中的地理典则,影响中国儒家文化数千年。

江源文明走廊是巴蜀的天地之门。重庆的丰都鬼城是全国唯一的大地之门,据传汉代道士阴长生和王方平在这里得道升仙,人们称之为“阴王”,丰都逐步演变为鬼城地府,其核心仍然是升仙。沿长江溯流而上,经过“朝天门”码头,可以到达四川南溪古城的“望瀛门”——象征海上神仙之门。

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朝天门,江流奔涌,夜景璀璨(唐安冰 摄)

在宜宾进入岷江支流,穿过乐山大佛的麻浩崖墓,乘着蜀人的生命之舟,可来到彭祖山八百寿的升仙之地。经过成都金沙的太阳神鸟,逐日飞翔,便进入“青城天下幽”的道教仙境。继续北上,松潘岷江源头的“天门阙”,是李冰治水祈福的圣地。

岷江之水天上来,完成了江源文明的天地对接。同时,江源文明走廊连接着黄河长江通往巴蜀的民族之门。起源于黄河上游的藏羌文化,从茂县的营盘山遗址,开启古蜀文明的滥觞。

黄河中游的中原大地,蚩尤的后裔三苗南迁到重庆武陵山区,成为苗族与土家族的先祖源流。随着岷江和乌江注入长江,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完成了一个深情的巨大拥抱。

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张光金 摄)

华夏“盐”语文明走廊

逐盐而居的文明起源模式

在华夏文明起源的的历程中,人们关注的是冲积平原的农耕土壤、山地森林的狩猎采集、温暖气候的生活条件。

然而,盐作为生命生活的必需品,因盐而聚众,聚众而成邑,却实实在在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模式。巴蜀之间的盐文明走廊,堪称华夏经典。

自贡号称“盐都”,是一座因井盐生产而建立的城市,至今盐业依然兴旺(杨焕明 摄)

三峡是井盐考古的起源地,在忠县发现的尖底杯和花边陶壶,证实为商周时期最早的制盐陶器。而四川的羌族迁移过程,被史学家任乃强先生认为是因为从青藏高原贩盐下山和寻找新的盐资源的过程。一东一西的古老“盐”语,吟唱出巴蜀文明起源的歌谣。

人类对盐业的利用,是从盆地边缘的浅层利用,逐步向中部的深层钻井汲取。从仁寿、井研、荣县、自贡,完成了盐文化的伟大嬗变。仁寿古称陵州,就是汉代张道陵开发盐井的地方。因张道陵得名的陵井,也是史料记载古代最大的大口井。这一井盐泉获得的盐利,支撑了中国道教起源的经济基础。

三峡博物馆陈列着大量的尖底陶罐——商周时期的制盐工具(唐安冰 摄)

由于宋代卓筒井钻井技术的发明,汉唐时期盛行的大口盐井到宋代之后逐步发展为深井。盐井的深度从几米、几十米、几百米发展到上千米。中国盐井技术的高度在自贡完成,也奠定了自贡“盐都”的城市地位。尤其是太平天国和抗战时期,两次“川盐济楚”,让盐道成为巴蜀之间的血脉纽带。

成渝驿道文化走廊

历史滋味浓郁的古驿道

在成都和重庆两大都市之间,古驿道的马力被今天高速公路和高铁的动力取代,但是,古驿道的地名和历史遗存依然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从重庆通远门、佛图关、大坪七牌坊、石桥铺、二郎关、白市驿、走马铺、来凤驿、永川、邮亭铺、荣昌、隆昌( 隆桥驿)、安仁驿、内江、珠江驿、资中、简阳、龙泉驿到成都迎晖门,留下了五驿( 白市驿、来凤驿、双凤驿、南津驿、龙泉驿),九铺(石桥铺、邮亭铺、莲池铺、石盘铺、赤水铺、南山铺、山泉铺、大面铺、沙河铺),“七十二团”(以十五里为一团,古道沿线设有七十二个团防——相当于保安队),维护治安,保障出入安全。

东大路上的隆昌,保存着丰厚的牌坊文化(罗庆祝 摄)

这条古驿道也称为东大道、东大路,沿着水路依沱江而行,内江的糖、自贡的盐、流到泸州的酒,演绎了中国最有滋味的河流。川菜中成都的上河帮、自贡的小河帮与重庆的大河帮,则串连起最有滋味的驿道。从都江堰分流的内江造就了成都平原的“小天府”,内江市的内江则与长江一起,形成环绕的“大天府”。

这是一条展示巴蜀开放格局的大通道,山西人李冰治水后,被奉为“川主”,其“川主庙”遍布驿道两侧;而四川人大禹治水全国后,“湖广填四川”的浪潮将“禹王宫”的大禹英魂沿着重庆长江送回四川,一出一进,巴蜀粲然。

世界石窟艺术走廊

石窟火种的巴蜀接力

中国石窟艺术历来有“唐盛宋衰”之说,北传佛教沿着金牛古道、米仓古道入蜀,南传佛教从南方丝绸之路入川一路梵音,在安岳和大足,完成了一次最完美的交接。中国石窟艺术的接力棒,从这里进入精美绝伦的下半阙。

安岳称为“安居山岳之上”,给“安史之乱”后的大唐以最大的安慰。从唐末到北宋,安岳石刻的辉煌持续400 年,10 万尊造像,40 万字石刻经文,祈福着家国众生。

安岳紫竹观音,雕刻精细、容貌温雅、神态倜傥,是全国少有的北宋石刻艺术珍品(玫影 摄)

两宋时期,毗邻的大足石刻极盛,迄今在大足留下姓名的29 位石匠,就有18 人来自安岳。大足不少造像都能在安岳找到原型。大足取名“大丰大足”之意,现存摩崖造像75 处,雕像5 万余身,铭文10 万余字。以观音造像为例,安岳的紫竹观音最富特色,以其娴静慈悲的跷脚姿态,诠释了佛教世俗化的巴蜀佛语,同时将宋代石窟之美发挥到极致,被誉为“东方维纳斯”。而大足宝顶山“千手观音”,刻有830 只手、眼,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观世听音。

从安岳到大足的石窟走廊,诠释了中国石窟艺术从南北朝的悲凉世界到盛唐的欢乐颂歌,再到唐末两宋走向世俗的人间佛音的全过程。

江之由来文化走廊

涪江的诗意画卷

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性格,涪江从雪宝顶发源而来,经过四川的平武、江油、三台、遂宁,流入重庆的潼南,在合川与嘉陵江汇合后,经过北碚、重庆到达涪陵。

在巴蜀之间,以“涪”相连。相传汉代医学名家“涪翁”,以《针经》和《诊脉法》,开创针灸和闻脉的中医理论。涪江从人体问诊到山水经络而得名,全国罕见。

涪江流经的江油,得名于“江之由来”,是长江文化的重要贡献者。雪宝顶的雪水滋润着两条大江,左手岷江,是江之源区;右手的涪江,则是江之由来。“江源”是神性的开端,“江由(油)”则是一条人间的诗意画卷。

涪江六峡,是涪江上游大山大水的风景地(邓崇刚 摄)

唐宋之际,涪江畔的三台是仅次于成都的第二大都会,唐代分东西两川,三台是东川首府。宋代分为四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成为“四川”的得名。

三台为中心的梓州路和重庆奉节为中心的夔州路,构成巴蜀的诗意连接。诗仙李白从“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江油走来;诗圣杜甫在三台赞叹“青山意不尽,滚滚上牛头”;射洪金华山的陈子昂,发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绝唱;遂宁则把涪江收纳成观音湖的宝瓶,广德寺灵泉寺依侍两侧;潼南的陈抟老祖,兼通内丹外丹,写下《指玄篇》《易龙图》《先天图》《无极图》;在李白“思君不见下渝州”的挥手间,黄庭坚在涪陵的千年水下石刻“白鹤梁”上,刻下“元符庚辰涪翁来”的印记,并在江流飘逸之间,领悟到草书的真谛。

江道蜀道文化走廊

“天下雄”与“天下险”的对话

历史时期的巴国五大都城,从长江的丰都、涪陵迁移到重庆,转入嘉陵江的合川,最后守在阆中,成为巴国的绝唱。继续北上,到达广元的朝天区。在两个朝天门之间,“阆中”的得名就是昆仑山上的登天之门。今天巴与蜀的两道天门,连接起“剑门天下险”与“夔门天下雄”的对话。

阆中是嘉陵江流域的著名古城,也是巴文化中心之一(杨安文 摄)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入蜀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江道,从三峡经过重庆;二是蜀道,从关中、汉中经过金牛道进入。

三峡的“夔门天下雄”,金牛道上的“剑门天下险”,构成巴蜀的两大地理坐标。反过来,从四川出去,北上问鼎中原,东去通江达海。在盆地“内与外”的历史地理格局中,剑门不是关,天下绝非险,山形形似倚天一剑,实乃蜀中关中通达之门。

“天下险”是“进则天下,退则天府”的蜀中情怀。郭沫若先生说:“关起巫山峡,巴蜀是一家。”万水争流的夔门,雄起是穿越巴蜀的川江号子,江海一体。

巴蜀之门文化走廊

川渝之间的巴蜀之巅

“巴山蜀水”是对巴蜀地理的形象比喻,历史时期的通道分列出两道文化之门。广元的“蜀国之门”,沿着金牛道抵达成都。万源的“巴国之门”,沿着川东平行岭谷通达重庆,犹如两条平行的巴蜀文化脐带,贯通和而不同的文化风格。

巴中恩阳古镇保存着较为完好的明清时代古建筑群(杨安文 摄)

川渝之间的巴山,通过米仓道和荔枝道,将巴中、达州和渝东南,串联起文化的巴蜀之巅。米仓道源于张道陵在蜀中创立“五斗米教”。其孙子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在大巴山一带维护南北交通,仍然以“米”为纽带,建立“义米”制度,推进公共交通建设。

从巴中到达州这一带,遂成为巴文化的核心区域。宣汉罗家坝遗址发掘的涵盖东汉、西汉、周、商、夏、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堆积,以深厚的巴人文化特色,与三星堆并列为巴蜀文化的“双子星座”。唐代时期的荔枝道,从重庆涪陵荔枝坝直通长安,给巴山增添了一分传奇色彩,沿途驿站、关隘、村落、古镇等,也是古道粮食、茶叶、盐、山货的贸易通道。这条巴蜀之门的文化走廊,是巴山和长江之间转换的山江走廊。

重庆梁平双桂堂被尊为“西南佛教禅宗祖庭”(曾卫民 摄)

在今天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涵盖的区域,涉及川渝大部分的地市州。可以说,七条走廊舒展的文化体系,为未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是巴蜀文化具有世界遗产意义的文化走廊,是巴山蜀水灵秀嵯峨的生态走廊,是巴风蜀韵的多彩景观走廊,是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胜构筑的文旅产业走廊。

本文内容摘自《四川画报》2020年8月刊

文/李小波

编辑/肖蓉

版权声明

四川画报

本文内容及图片为四川画报社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使用以上图片,请联系“轩视界”影像平台[sj.scpo.cn]工作人员。联系人:邓女士。电话:028-82009100转821.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