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甜甜的糖果绘画「一图读懂军史」

时间:2023-01-17 19:57:03 来源:意公子

大家好,甜甜的糖果绘画「一图读懂军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许多人记忆中还存着这样的画面:

放学后的校门口

一位大爷摆着个小摊

身边的炉子正“咕噜咕噜”熬着糖浆

面前摆着一块石板和一个转盘

老头儿一手举着勺子

往石板上浇糖汁

胸有成竹地勾勒出动物的图案

引起周围小孩们的连连喝彩

稻草杆上插着一个又一个做好的糖画

当时的我们即使囊中羞涩

也不会被赶出这个凑热闹的队伍

盯着那绚烂不出错的手艺

呆呆得定住忘了回家


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单中

糖画 被收入在 传统美术 里

相较高端的艺术品

它更像一样亲民的艺术

带来触手可得的美好


如今校门口涌出一家家奶茶店

那些糖画摊却不知所踪

突然间它成了怀念过去的物件


竹签上挂着童年时模模糊糊的记忆

这样一门最甜蜜的民间艺术

又藏着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呢?


东土大“糖”的历史

糖画

最重要的就是这个 糖 字

读懂 糖 ,就读懂了糖画的灵魂


10万年前

我们还是智人时

就开始追求糖

若在野外发现挂满甜果子的果树

一定会选择先吃

并且吃到撑不下为止


喜糖的DNA遗传至今

这不仅是味蕾的享受

更是对生命的本能的追求

它提供的能量大大地维持我们的活动


中国是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

在白糖被发明出来前

存在着各种奇葩的前身


一直到了唐朝

有天唐太宗李世民发现

天竺使团进贡的进口石蜜

竟然比比国产石蜜好吃好看好储存


老李急呀,他征战沙场啥苦没吃过?

偏偏就好上了这一口甜!

于是老李马上召集三十来人,组了一学习小组

派到另一个制糖大国——印度

深度交流制糖法去了


学习小组带回了印度的“熬糖法”

经过自己的钻研

做出了远超印度石蜜质量的糖


这个版本的糖虽然被大大改良

但因还未掌握糖的脱色技术

所以还没到我们熟悉的“白糖”境界

更类似浅黄色的古法红糖





其实在前面这段时间里

由于技术受限

糖并未广泛流传到平民百姓中

尤其是经过加工的糖

更是只有身份尊贵的人才能享用


自唐以后,古人们大量地研究如何让糖脱色

不断提升的技术使其产量增加

并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开来


在明代,最实用的黄泥水淋脱色法诞生了

糖匠们意识到利用黄泥的吸附性

可以生产出雪白细腻、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


明《天工开物》 黄泥水淋脱色法

中国很快成了产糖大国

我们的制糖技术随着移民高潮

被传往日本、印尼、菲律宾等许多国家


除了生活所需,人们手里开始有了余糖

宋元开始,市井经济繁荣

明清以来,民间文化丰富

这为糖画的诞生提供了完美的条件




糖画大爷的一天

第0步:糖画的起源

在八卦糖画大爷的日常生活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糖画是怎么被发明的呢?


在明代,新年祭神就有这么个习俗

人们把糖给融化了

浇筑成文臣武将的形象以作祭品

所以被称为“糖丞相”


这寓意是挺好,但有个缺点:

这糖丞相保质期实在是短!

放供桌上没两天就糊了

所以渐渐地,糖丞相被撤下“神坛”

但却走进了民间


手艺人们改进了糖丞相的外貌

画出寓意吉祥的图案

糖画就这样流传至今


第1步:熬糖稀

熬糖稀是做糖画前最重要的一步

白糖和水以1:2的比例放在锅中

不断加热,不断搅拌

糖液沸腾后会开始冒泡

当泡变小、糖液变黄时,就能停火了


熬制的时间考验着每位师傅的功力

出锅时间定一锅成败

少一分不够,多一分全毁


糖稀做好后

大爷会把它从锅里舀到大理石板上

放凉后凝固成一块块晶莹的糖块

以方便出摊时携带

第2步:转转盘

大爷挑着担子,来到校门口

把干活的家伙都给摆开来

小火炉、铜锅、架子、石板......

还有最重要的一样:转盘


买糖画前,小孩们都要进行一道程序

那就是转转盘

这可给糖画注入灵魂的一步啊!





转盘上被分成许多格子

画着不同的花鸟鱼虫

交了同样的钱,转到啥就画啥

龙、凤的图案繁杂费糖

蝴蝶、虾蟹则简单精小


然而龙、凤的图案几率很小

为了在伙伴面前拿上一个大糖画显摆

小孩总会掏出口袋的零钱孤注一掷

简直就是童年时最热闹的欧气测试


你眼睁睁地看着指针停在蝴蝶上

这场斥巨资的博弈便以失败告终

透露着你从小不可逆的非洲血统



第3步:画糖画

你还没来得及为自己的手气伤心时

大爷就立马动起手来

把你带入了精彩的制作过程中





一根勺子,一勺糖浆

一只手背在身后,另一只拿着勺子快速移动

抖、提、顿、放、收

一切都掌握在大爷手中

无需草稿,一只蝴蝶跃然而出

在糖稀还未全干时

迅速拿出一只竹签,放在图案上

最后放下勺子,换上铲子

将大理石上的作品完美护送起来

递给面前焦急等待的孩子


以勺为笔,溶糖作墨

这就是糖画师傅的艺术

而他最忠实的欣赏者们

便是曾经围在摊前的我们





糖人:3D打印的糖画


糖人算是糖画的衍生物

没有特定的界限去区分它们

民间通常把二者混成一谈


糖人是立体的糖画

一般的糖画师傅也会吹糖人

两种形式一起进行




清 《太平欢乐图》吹糖人


糖画这项手艺遍布全国

地域性非常广

但吹糖人在京津一带倒是极具名气


我们有时候不得不感叹

中国人真的把“吃”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不仅啥都能做成吃的

怎样吃它都能弄出个名堂来


吹糖人的工具不像画糖画那样多

它主要有两种制作方法

一种是利用模具吹

一种则是直接上手


利用模具的方法比较简单

模具已经挖好动物的形状

只需把糖块放入

揪出一条管道吹气

则能吹出相应的模样





这种方法由于制作内容受限

所以比较少用到

糖画师傅都选择直接上手


吹糖人的材料相较画糖画的略有差别

糖块不能加热到太稀

必须停在比较粘稠的程度

有的师傅甚至会选择加入些麦芽糖中和


揪下一段糖块,不断地揉搓碾压

再折成管状,拉长

嘴巴对着拉出来的一端吹气

另一端的糖块开始膨胀透明

在手上被不停地拿捏

变身成十二生肖的形状





这门技术很考验师傅的手艺

不仅手掌要承受得住糖块的滚烫

更要在其凉下来前捏出精准的形状


糖人的造型还将民间文化结合起来

运用独特的手艺

延续着独特的民间艺术





社会我糖画

在今天,还有许多人对民间艺术抱有偏见

下意识给它们打上了“土”的标签

认为比起那些名贵的画作

民间艺术根本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


事实上,它们更是先辈们“美”的启蒙

将浓厚的情感孕育在作品之中

为人们带来平易近人的艺术


让我们再回头来看看糖画

晶莹的糖汁流动于石板之上

线条粗细有别,挥洒自如

这何尝不像是一幅水墨画?


现今,民俗艺术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环境下

它们是该选择应变,或是坚守


虽然糖画早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但我们还是难以挽救它的消失

曾经校门口习以为常的糖画摊早已远去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

一支糖画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有的手艺人放下了老本行

有的人则选择顺时代而行

为糖画发明更多讨喜的图案





当现在的人们嫌弃吹糖人不卫生时

糖画师傅就开创了新的形式

让客人参与到吹糖人中

成为民俗街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福原爱体验中国吹糖人


这就是糖画在现今社会的生存方式


当年的我们,生活中没有多少零食

一颗糖就足够开心很久

现在的我们,周围环绕着太多美味

味觉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反倒变得麻木了


偶尔忙碌之余

会幻想自己变回很小的时候

和一群小屁孩们围在糖画摊前

盯着大爷潇洒地制作糖画


最后我拿着只属于我的那支

被伙伴们簇拥着

成为整条街上最靓的仔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