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大家好,家庭教育需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吗「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源泉,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孩子的成长起步于家庭,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终身的。新时代的家长一定要研究家庭教育,一定要思考如何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与热爱,一遇到挫折就放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追寻梦想、规划职业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清楚;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识别他人、保护自己的能力,做了博士生,也依然不能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如果一个孩子无法与别人共享,没有合作的能力,即使腰缠万贯却闷闷不乐,等等。如果孩子真是这样,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又将有怎样的未来?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艺术。所以,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创建一个舒展生长的空间,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有健康的身心,有美好的期待,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问题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缺失的家庭。新时代的家庭教育需要有先进的理念,需要尊重科学,讲究艺术,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
要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当父母的必须掌握许多知识,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父母如果不懂得教育子女的常识,对孩子的教育不适当,就会妨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做父母的应该把家庭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让孩子健康、全面、持续成长,为孩子的终身发展与幸福人生奠好基。
☆家庭教育需要科学知识
开展家庭教育需要具备许多科学知识,要经常用到遗传学、优生学、生理学、卫生学、营养学、运动学等知识。
现在年轻的父母开始重视胎教,怎样保护胎儿呢?怎样让孩子受到良好的胎教呢?这就需要年轻的父母学习一点遗传学与优生学的知识。
一个宝宝生下来了,孩子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应当吃什么东西?各种饮食怎样搭配?吃多少才合适?孩子吃零食有什么坏处?如何纠正孩子的偏食?孩子在各个阶段应当保证多少睡眠时间?儿童时期容易得什么病?怎样护理生病的孩子?这就需要父母学习营养学、儿童保健学等知识,如果父母能科学运用这些知识,再加上细心抚养,孩子就可能长得壮实,为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孩子慢慢长大了,父母总是希望孩子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任何人才旳成长,均离不开先天的遗传、生长的环境和后天的教育。当父母的还应该懂得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多维辩证关系。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成绩差,就否定孩子、批评孩子,甚至说孩子笨;也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反应灵敏、成绩很好,就认为孩子是天才,这都不是科学的态度,遗传素质是指儿童的机体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一些天然的特点,他只能提供孩子后天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起决定的作用,对儿童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有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与安全,把孩子关在家里学习,不许孩子和周围伙伴玩耍,不许参加同伴组织的活动。这样做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发展的。有科学实验证明:婴幼儿丧失相同年龄的伙伴,这对他们造成的心灵创伤,比丧失母亲更加难以弥合。还有家里夫妻吵架、婆媳争执、邻里不和、言谈举止中价值观偏离,等等,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十分不利,给孩子的童年留下难以忘怀的阴影。身为父母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要营造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努力克服消极影响。
作为新时代的家长一定要加强学习,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用科学的方法养育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促进孩子健康持续成长。
☆家庭教育需要尊重规律
孩子一天一天慢慢长大,长大是年龄变大、体重增加、个头长高、心智发育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健康成长,成长是知识增加、能力提升、习惯养成、人格健全、价值形成的过程。长大是自然属性,成长是社会属性。家庭教育要研究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规律,努力把孩子从“自然人”培育成“社会人”,要为孩子终身成长与幸福人生奠基!
影响孩子成长的三个要素是遗传、环境与教育,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与家长的素质有重大关系,家长应该多学一些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人才学等方面的知识。
家庭教育首先要敬重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规律,适应年龄特点。我们要深入了解儿童与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是有其阶段特点的。儿童发育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在婴儿期。婴儿第一年身高增加25厘米、体重增加7千克左右,以后逐渐变慢。第二个高峰是青春发育期,孩子每年身高增加7-8厘米,体重增加5-6千克,但男女青春期发育的年龄是不同的,女孩一般是12-14岁,男孩则晚2年左右。父母了解这些规律,不仅可以注意孩子的营养,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而且可以在生理卫生和思想方面,给孩子予以科学温暖的引导。
儿童的心理发育也是分阶段的。当儿童进入到一定阶段,儿童就有各种心理需求。两个月的婴儿就会向自己的母亲微笑,这是情感表达的心理现象。如果这种情感能及时得到母亲的微笑鼓励,这种社会情感的交往就会得到良性发展。如果母亲由于忙碌或其他原因不予理睬他,这种情感就得不到积极发展,甚至影响心理健康。一般的孩子小时候都喜欢玩,这是天性。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好动,易惹麻烦,就严加管教孩子,把他训练成一个“小大人”。儿童喜欢参加同伴活动、玩游戏,是儿童们的天性,父母要给予支持并加以科学引导,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对这个世界特别好奇,喜欢问问题,见到不理解的事物就爱问“是什么”和“为什么”。如果父母耐心细致回答孩子的问题,并不断启发其思考,孩子的求知欲就会被激发,将来的学习就会有进取心。如果父母很不耐烦,甚至斥责他,就会压抑孩子求知的欲望,使孩子的智力发展受到影响。孩子长到十几岁的时候,他的生理和心理又不同,他们的自尊心和独立性增强了,但自控的能力还较差,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时的教育方法也应该不同。家长要掌握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科学引导启发孩子,才能收到较理想的育人效果。
家庭教育是教育学的分支,作为新时代的家长,要学习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很好地理解教育学的基本规律、原则、方法,有效运用这些规律、原则、方法开展家庭教育。教育学是培养人的科学,它研究如何促进儿童和少年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家庭教育则主要研究家庭环境中培育人才的规律、原则、内容和方法。比如,有些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每天除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外,又给孩子增加了许多家庭作业,上各种社会文化补习班,这就会加重孩子的作业负担,影响孩子生动活泼地成长,甚至损坏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孩子的童年带来痛苦的记忆,影响成年后的发展。又如,有的家庭爱孩子,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姑息迁就;有的家长对孩子简单粗暴,动辄打骂。这些都不符合教育学的要求。因此家长要科学开展家庭教育,一定要学习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而不是一味跟风,违背教育规律,对成长中的童年、青少年造成成长的伤害。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有自身特定的规律、原则、内容和方法。家庭教育需要掌握生理学、卫生学、教育学、人才学等知识,但有了这些知识也不一定就会有好的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还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家庭教育首先要研究教育的目的、任务、特点、方法,要弄清楚父母的责任、父母的教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要积极探索家庭教育的规律,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要结合自己家庭的实际有效借鉴、科学使用。家庭教育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给家长朋友们商讨。
一是从小就注意儿童的全面发展。
儿童要作为整体的人来培养,要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终身成长与幸福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儿童的体力与智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父母既要重视儿童的体力、智力的发展,更有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教育,特别要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心理的健康。爱体育、艺术、科技是孩子的天性,能感受童年的快乐,与同伴交往能促进孩子愉悦成长。家庭教育要健全孩子的人格,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培育孩子对生活、对自然、对学习、对亲人、对生命的热爱。
二是努力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人生成长最可贵的品质。儿童时期是人生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乌申斯基说:“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道德资本,你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就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的习惯,一辈子就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在少年儿童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一系列基本的良好习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孩子的成长,关键在于培养做人、做事、学习的好习惯。
做人的核心是要有爱心。看一个孩子有没有爱心,做人方面有没有好习惯,首先看他有没有孝心。现实问题在于,现在的父母包括父辈和祖辈对孩子很有爱心,而孩子对父辈、祖辈的孝心是很不足的。家庭要创建孝心文化,强化感恩教育,一个特别懂得感恩的人,是不会让人失望的。
做事的核心是要遵守规则,培养责任心、抗挫能力。父母要和孩子协商作息时间安排,培育遵守作息时间的好习惯。要依据中小学生守则与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文明规则,并督促落实于行动中。要从做好每一件小事抓起,加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家庭兴旺,我的责任”“我的未来,我的责任”等主题教育,激发使命感,培育责任感。要教育引导孩子不仅要学会赢,也要接受输,提升耐挫能力,能越挫越勇。
培养学习习惯的核心是勇于创新。学习习惯比学习成绩和名次重要。学习习惯是最基本的:第一,上课认真听讲;第二,独立完成作业;第三,课后复习;第四,课前预习;第五,善于提出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三是父母的以身示范是最好的教育。
儿童是天生的模仿家,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的价值观能感染并影响着孩子的价值选择;父母的人生理想能感染并激发起孩子的理想追求;父母的奋斗精神能催生激励孩子的拼搏意志。父母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做孩子正确价值观的示范者;父母要用自己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做孩子追寻理想的激发者;父母要用自身坚韧坚持的品质,做孩子奋进挑战的榜样。
四是积极培育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家长要教育引导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孩子长大一些后,要引导孩子参与家庭的管理,如生活的安排、家庭的布置、家庭每月的收支等,让他们逐渐体悟到父母工作的艰辛,明确每个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学会“当家”的本领。穷人的孩子为何能早当家,就因为穷苦人家较早让孩子做家务活动,管理家务。现在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书本知识,不让孩子做家务,其实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今天的孩子将来也要成为孩子的父母,今天的家庭教育要为孩子的未来家庭做准备。
五是家庭与学校牵手促孩子成长。
尊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家长破坏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老师的教育就会失去底气,越来越无计可施。教育质量必然受到影响,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再优秀的老师,也不可能让所有家长满意。家长与老师所站角度不同,难免会产生一些不一致。但如果双方都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家长和老师在教育问题上的分歧,完全可以通过真诚沟通来解决。孩子从进幼儿园到升入大学,他们的重要的成长阶段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所以我们实时了解孩子的动态表现,掌握学校的教育方向以及具体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家庭教育只有和学校教育同频共振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动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阔步向前。
家庭教育需讲究艺术
教育人,塑造人的灵魂,是一项最富于创造性的劳动。每时每刻都需要人们去观察,寻求,思考,比较,体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呕心沥血”。用整个身心,全力以赴去创造。苏联教育家A·马尔库沙说得好:“教育只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门科学,而在更大的程度上讲是一门艺术”。什么是家庭教育艺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那些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把握教育情境,富有温暖的、启迪的亲子对话,富有创造性的、有效的教育活动,被誉为家庭教育的艺术。作为新时代的家长要积极探索家庭教育的艺术,营造和谐的家庭文化,激励孩子更好成长。
☆亲子对话需要艺术温情。
亲子对话所存在的非常多的问题都是因为父母“说”得多,“听”得少。孩子在想要寻找倾诉对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又遭到一番“教育”,甚至成为父母“语言垃圾”的承载者。亲子对话时,父母需要多倾听孩子讲话,要耐心等一等,让孩子把话说完,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换位理解孩子的感受,然后开展有温情的、讲究策略的、富有艺术的亲子对话。
要积极暗示,不要消极指令。成长中的孩子受激励而改过,相对容易些,受责骂而改过,往往难度较大。童年期的孩子有逆反心理,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孩子出现一点问题,要向着积极的方向去暗示、去引导,而不能用命令的口气批评、指责。如父母看见孩子玩脏的东西,就一把夺过来,甚至还要骂他、打他,这样的结果,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有一点不喜欢父母了!假如父母用言语来激励他,“这是很脏的有气味的,我想你一定不要的。”使他居于主动的位置,而且使得他很高兴地去做,甚至自己去找父母要一块干净的。这种积极暗示的思维方式将大大提升对话的效果。
要积极鼓励,不要消极刺激。小孩子是喜欢正面激励的,不喜欢负面刺激的。愈正面激励他,他愈会向健康方向成长;愈负面刺激他,他愈会表现逆反,影响成长。如在学习上愈给孩子的负面的刺激,他就愈不喜欢学习,就愈不去学习;若愈不去学习,学习的能力就愈加薄弱,从而走向学困生行列。愈激励孩子学习,他愈喜欢学习;当孩子学习经验愈丰富,学习的能力发展就愈大;学习的能力发展愈大,所学习的事就愈容易学会,从而走向学优生行列。
要提供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氛围应该是轻松、温暖、民主、自由、相互尊重、热爱学习的。要构建一种学习场,有书香味,有适量的、适合给大人和孩子阅读的书籍,有父母与孩子共同读书的时光,有读书的浓厚氛围。营造一种激励场,家长要善于观察与记录孩子的优点,定期开展家庭激励小会议,表扬赞美孩子近来的优秀表现,同时要引导孩子学会激励家长,形成一种家庭激励文化。创建一种思维场,要善于培育孩子的问题意识,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其探索问题,同时家长提出一些适合孩子思考的问题,并共同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铸就一种情感场,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天性,无条件给予孩子温暖的、持久的、细腻的爱,让孩子随时随地感受父母爱的力量,同时又要积极引导培育孩子爱父母、爱亲人的情感,学会用语言表达爱,用行动诠释爱,这种情感场会迸发一种场力,助推孩子健康幸福成长。
要尽量少用命令式语气。家是孩子的乐园、成长的沃土。家长不要对孩子用命令的语气,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商和智商。孩子六、七岁之前,家长需用适当的“命令式”语气来为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让孩子形成某些必须的好习惯。然而当孩子七岁以后,使用“命令式”语气的情形要开始减少,当孩子十岁后就不能用命令式的口气与孩子对话了,因为10—20岁是孩子形成自尊心、自信心与自我意识的关键期,亲子对话需要言辞温和、协商交流、以情动人、热情启发、科学引导,这样才能引领促进孩子快乐成长。
尽量不要对孩子说“不”。很多孩子被“不”困扰着,多源于父母对孩子无理由的“不许、不让、不可以、不能、不要、不行”等等,总之是“不”,限制了孩子勇于探索发现新世界的脚步,也禁锢了孩子的思想,限制了想象力,也让孩子在“不”的声音中丢失了基础的判断能力。之所以父母对孩子说“不”,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不想孩子受到伤害,所以就会对孩子说“不”;之所以父母对孩子说“不”,是出于对孩子的“不耐烦”,孩子嬉闹是常态,父母不想被打扰,就会对孩子说“不”;之所以父母对孩子说“不”,是出于对孩子的“安全考虑”,孩子还小,对外界没有安全防范意识,所以就会对孩子说“不”;之所以父母对孩子说“不”,是出于想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要求孩子做这个,不要做那个,所以就会对孩子说“不”。总之,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让父母对孩子说“不”。试问孩子脑子里天天充满了“不”,又怎么敢去或可以去尝试新鲜事物呢?试问孩子因为想到父母会说“不”,又怎么会自主判断该不该去做呢?试问孩子没有明白父母说“不”的原因,又怎么能够真正理解该怎么做呢?家长请你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否则会限制孩子想象力,丧失基础判断能力。
对周围的事情要有明确的态度。孩子小时候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对事物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以及孩子的世界观的形成大多是在家长的行为示范以及引导下逐步形成的,作为新时代的家长要提升自身的价值是非判断能力,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自己的思想,给孩子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为孩子的成长鼓劲加油。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必然与社会打交道,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与事,对人与事要有明确的态度,是对还是错,是提倡还是反对,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要有是非观念,要有价值判断能力,这样才会提升孩子的价值选择能力,才会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才能引导孩子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迈进!
要为孩子寻找做事的动机。父母最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孩子找到学习动力和人生目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认为,动机是很重要的学习要素,但大部分成年人谈论的动机,通常是通过考试、考上某个大学等短期目标和动机。但是研究显示,如果没有更大目的、更长远的目标存在,短期目标和动机通常会徒劳无功,而且很快就在毫无方向的活动中消耗殆尽。戴蒙强调:目的,是驱动我们每天大部分行为背后的一个动机。而目的的厘清,在于能清楚回答:“为什么我正在做这件事?”“为什么这件事很重要?”“为什么它对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有目的感的孩子,都有高度动机,会自动自发的学习为达到目的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也展现少见的务实效率。
既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小孩的成长需要宽松的环境,孩子是天生的探索家,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孩子会在不断地运动中、观察中、动手中、争论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力、思维创新力、动手操作力,实现在舒展中自然成长。当然,小孩在成长中一定会伴随问题的产生,当成长中出现问题时要予以包容,但绝不能纵容,小问题要予以引导性矫正,大问题需要开展严肃地批评教育,指出问题的严重性,提高思想认识,限期改正错误,否则孩子的路走偏了,就会极大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我们教小孩子当折其衷: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教育若能如此折衷施去,小孩子未有不受其惠的。
不要突然让孩子停止娱乐。童年是人生最为美好的时光,一定要给孩子留下最为幸福的记忆。童年美好的故事,能为孩子的健康人生打下重要基础。童年时代的心灵创伤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孩子在游戏娱乐中,在嬉戏追闹中,在动手制作中,在思考探索中,有时会进入娱乐的巅峰状态,此时决不能突然让孩子停止娱乐,要懂得时间的延迟效应,要有一个短时降温的过程,否则会让孩子特别不可接受。父母决不能用自己的权威,凭自己的想象,做伤害孩子成长的事。同孩子一起生活,一定要进入孩子的世界,读懂孩子的内在心灵,才会有愉悦的家庭氛围,才能引领孩子在自由中自律成长。
父母应成为孩子的伙伴。现代社会,手机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了抢走孩子父亲(母亲)的“元凶”。很多家长误以为玩具只要买的够多、够有趣,孩子就能安心玩耍,自己只需从旁看护就够了。这类当前普遍的“陪伴方式”,人在,心却已远,疏远了孩子,就会影响童年的快乐成长。父母需要真心、真人陪伴孩子,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伙伴。在孩子看来,只要和爸爸妈妈一起那就是最开心的时刻。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少焦虑的家长盘算着让孩子提前“开跑”:有的给孩子报了各种训练班,有的则想通过益智类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到些知识和技能。“抢跑”没必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自然成长更重要,父母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最重要。只要有足够的陪伴,家也可以成为“游乐园”。只要用心陪伴孩子,热情守护孩子,孩子才能在充满爱中愉悦成长。
☆亲子活动需要艺术设计。
孩子成长在活动中。亲子活动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亲子活动是指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孩子处在幼儿、童年、少年、青年时期都需要亲子活动,孩子感受幸福的家庭往往是亲子活动丰富的家庭。亲子活动包括散步、就餐、串门、接待、逛超市、讲故事、研讨、锻炼、旅游等等。
散步—心与心的交流。你可以在散步时,把你看到的听到的告诉孩子,如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不要觉得幼稚尴尬,这就是和孩子交流的开始,用孩子的语言和他对话。
就餐—知识大杂烩。你可以让孩子参与食品的选择和清洗,观看食品的烹调。不要觉得孩子做不到,那是你没有给他机会。进餐时要教给孩子进餐礼仪,如先请长辈入座;拿东西轻拿轻放,不发出很大的声音;吃东西时,嘴巴不发出奇怪的声音,东西吃完后再取等。教育孩子不浪费粮食,学会感恩。
串门—交往技巧学习。串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可以教孩子如何做客,如何与不熟悉的人交往,如何表达文明用语,培养孩子知书达理、落落大方的习惯。
接待—懂得待客礼节。接待可提升孩子热情礼貌待人的教养。如客人到来前,记得换上外出服,不得穿睡衣;客人到来时,无论在做什们,都要起身到门口迎接,热情问候;请客人入座,为客人端茶;陪来访的客人聊天,与前来做客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图书等;客人走了说再见,邀请再来。
逛超市—学习认知。超市里的商品涉及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教孩子认识各种商品,明白它们的用途,就是在让他们认识我们的生活。另外,教育孩子移动过的物品要整齐放回原处,购买的任何一件物品必须付款。购买物品需要钱,钱是劳动创造的,可以引导孩子爱劳动。
讲故事—培养能力。不要看小这件事,孩子很大一部分知识来自故事。讲故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想象力。经常给孩子讲故事,或倾听孩子讲故事,能拓展孩子的知识面,培养系列能力。
研讨—拓展思维。研讨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参与,相互倾听,慢慢深入,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依据孩子的生活世界,提出与孩子一起讨论的话题,或者由孩子提出问题,与孩子一起讨论。家长要注意研讨的频次、问题的难度、价值的引导。不要只追求研讨的频次,而要重视每次研讨的效果,目的是促进孩子智能的开发、健康的成长。
锻炼—强身健体。多与孩子一起参与运动,培育孩子的体育爱好,为孩子终身锻炼打下基础。亲子运动要依据孩子年龄选择合适的、有趣的运动方式,让运动带给孩子快乐、磨练意志、提升体质。
旅行—感悟世界。亲子游指家长带着小孩一起旅行。它是一种以亲缘关系为基础,建构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实施亲情影响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旅行活动。对于带小孩子去哪儿玩并不重要,旅行的意义在于“陪伴”。亲子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比起路上的种种问题,能否鼓起勇气带着自己的孩子上路才是关键。陪孩子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一起旅行中的那些非凡的经历恰恰是成长最好的助力。
很多家长觉得和孩子没法交流,那是因为你没有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留出一些时间和孩子活动,用心设计亲子活动,坚持下来会有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家庭幸福的标志!培养好孩子是父母首要的责任!愿天下每一位父母用科学的方法、教育的艺术,努力为强国梦的实现培育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