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北京国际电影节将启幕」

时间:2023-01-20 09:49:03 来源:澎湃新闻

大家好,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北京国际电影节将启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8月16日,由中央戏剧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强国论坛——“‘高峰’电影作品的探究、追求和打造”在北京雁栖湖会展中心开幕。论坛依托中央戏剧学院承担的2021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戏剧影视“高峰”作品创作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ZDA078),特邀请该课题首席专家、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作为嘉宾主持出席论坛。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导演郑大圣,编剧、导演束焕,编剧兰晓龙,演员、导演章子怡,演员刘昊然等出席并发言。

嘉宾合影

在论坛讨论环节,来自行业一线的顶尖电影专家及艺术家,共同围绕“高峰”电影创作、中国影响走向世界、中国“高峰”电影评价等热点话题进行探讨,希冀为促进新时代文艺的多维发展指引路径,提供智慧力量。

郝戎首先阐明“高峰”电影需具备高尚的思想境界,前沿的时代意识,丰富的民族图景,至美的艺术追求。本场论坛主题中的“探究、追求和打造”恰与中央戏剧学院校训“求真、创造、至美”相对应。“求真即求得真是,我们要探究‘如何界定高峰’;创造即发明真义,我们要追求‘高峰’;至美即玉汝于成,我们将发问‘如何打造高峰’。”他表示,一部中国电影史就是中国电影人追求“高峰”的历程,“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只有心怀“高峰”,中国电影才能够在“高原”基础上迎来更多“高峰”。

论坛现场

“高峰”是有条件的,“能真正把文明化解在其中的,就是高峰”

黄建新导演在发言时先就提出“高峰”这个词是从自然界引用来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第一高原喜马拉雅山,自然界奇观的形成是因为地壳运动两个大板块巨大的碰撞之后而升起来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任何一个高峰的作品一定有巨大的碰撞,碰撞可以来源于世界、来源于历史,也可以来源于心灵,其实是需要有这种条件的。我们要想到高峰必须先到高原,就想登珠峰一样,要先登第一个台阶,再到第二个台阶,拾级而上。”

黄建新

在黄建新看来,现在一说什么都是虚拟世界。“其实一百年前电影的诞生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电影就是虚拟世界、虚拟艺术。在一百年前诞生,到今天电影依然是一个现代的艺术,没有过时。恰恰是因为它是最早进入虚拟世界的,这是其本质。”

他提出,电影是多元文化包容的艺术。“比如北美是移民国家,是几种文化的重构建成的故事体系,各个民族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中国改革开放后,有引进也有国际合作,电影也开始包容在世界电影的发展中,去年拍摄《长津湖》后期的特技很复杂,当时国内所有公司加一起都做不完的,所以有美国的公司、英国的公司、韩国的公司、日本的公司、泰国的公司、中国的47家共同完成,最后美国公司说做不完,没人敢接,结果印度公司敢接了,所以全球特技人员四千多人共同完成的。电影目前已经变为世界艺术,是融合了全人类的人才在一起来做。”

“到高峰是需要攀爬的。团队有很好的故事,有关注于人民的情怀,有艺术想象,还得有内容,有特别放得开的思维,以及不拘一格的精神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往上爬,爬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次失败,但是会有一次成功——最后就变为一百人爬、一千人爬,电影人就需要这样的精神。”黄建新说。

郑大圣

郑大圣结合多年创作经验,提出“高峰”电影创作一定要落地。“作品应既能接触到放之四海皆通的人类情感,同时也能展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想情感。”他表示,“时间”是检验一个作品是不是能被称为“高峰”作品的关键因素。“‘高峰’与否从来不能是自我命名的,它要与时代协行、与时俱进,是创作跟时代相互选择的结果。”

束焕深入剧作领域,认为“高峰”编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精确的类型感、精巧的编剧技术和价值观。“高峰”电影创作需要数量的积累,需要广大的年轻电影人将自己的激情和创造力投身于创作中,唯有强大坚实的基础才能支撑真正的“高峰”。他谈及短视频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冲击喜剧电影,“反则能够促使喜剧创作更加纯粹,更加注重人物的立体度,使作品更具备故事的整体性和作品感。”

兰晓龙多年深耕军事题材作品创作,他在会上大胆地提出电影并不是艺术。“如果这样认为的话,电影会成为是唯我的存在。我倾向于认为电影属于社会学,我同意叫电影为‘文化’,如此也就是文化解于人。从这个角度而言,高峰电影首先要有商业投入,但是这并不仅仅体现在票房上,更重要的明年观众是否还记得你,是否想起你的时候还会真心一笑。”他结合自身编剧体会介绍说,有时候写一个戏的时候,情绪无法达到是不行的。“也就是说,能真正把文明化解在其中的,就是高峰。”

兰晓龙

“创造‘心流状态’”,勇攀表演艺术的“高峰”

章子怡以表演艺术为切入视角,强调了专业的能力和坚定的心智在当前创作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高峰”作品的可遇不可求。“对于表演者来说,什么是高峰表演?我认为这也是无法衡量的,不像赛跑,谁用时最短就是第一名。表演者在传达导演、编剧、制作人要表达的思想,最终的环节就是表达者。对于观众来说一部电影看下来,各个方面,包括服化道都会留下印象,但是最直接、最透彻的就是演员的表演。因为演员跟观众做了最直接的交流,是穿透力和冲击力最强的。”

章子怡

她着重强调,那些让观众念念不忘、有感同身受情绪的表演,会接近于“高峰”表演。“但这不是一个人的能量可以达到的,而需要集体的合力进行创作。只是说作为演员,她阐释了‘心流状态’的重要性,要心无杂念,全力以赴地进入角色,才会创作出意想不到的人物状态。”

“什么样的状态是高峰表演的准备?怎样可以进入到高峰表演的状态是很重要的。要有机会给自己创造一个‘心流状态’,心流是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把自己整个人的情绪、思维、杂念都抛弃。创造的时候杂念要完全抛开,投入集中的状态是需要演员必须做到的。这个过程不能够有特别复杂的干扰,要想办法让自己进入到这种心流的状态中。当然,这是无法提前预设的,也是导演、编剧老师们未知的,没有变为角色之前,大家都无法感受到的。那样的表演可遇不可求,它也许可能成为高峰表演。”章子怡说。

刘昊然

刘昊然作为青年演员杰出代表,他认为“高峰”电影的表演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表演,能够永久、持续地停留在观众的记忆中。而对于青年力量在“高峰”电影创作中的作用,他结合《建军大业》中的粟裕、《1921》中的刘仁静等曾参演过的角色,提出青年演员应具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充沛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皇甫宜川站在学术前沿,总结“高峰”电影创作现状。他认为,探讨“高峰”电影需要回望过去具有充分表现力的作品,这样的表现力不仅具体体现在作品问世当年超脱于同时期电影的艺术前沿性、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以及作品中传达反映人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展和变迁,它们愈发表现出艺术和人的价值,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艺术珍品和文化记忆,甚至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谭政从学理视角切入,眺望中国“高峰”电影创作道路,提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评价“高峰”电影的三个维度。同时,“高峰”作品一定呈现经典的艺术形象,体现出人性的美好和思考的深度。为了完成电影“金字塔”的伫立,我们要将地基做得扎实,解决现阶段中国电影行业内存在的问题,方能迎来塔尖碰撞的机会。

郝戎

本场论坛尾声,郝戎总结道,贯穿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一部又一部“高峰”作品巍然伫立。“‘高峰’命题看似高不可攀,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筚路蓝缕,终将努力。本场论坛回顾历史,审视当下,展望未来,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索,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充实自身创作经验,仰望“高峰”,共赴征途!”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刘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