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龙的形象是怎样产生的「中国龙形象」

时间:2023-01-20 12:45:03 来源:三味新知

大家好,龙的形象是怎样产生的「中国龙形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味新知 第175期

点击收听△

/栏目主理人/ 邵圣懿

本栏目由三味工作室承制出品

本期导读:

龙的故事来自杀伐掠夺

中华艺术源于巫术祭祀

狞厉之美为了强化统治



— 配合本期节目阅读文章 —


我们现在经常讲“文化自信”,到底什么是文化自信?我觉得首先我们要知道中华文化是从何而来,我们作为全世界唯一没有断流的原生文明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们每个中国人,关于中华文化之美,多少要能说出点门道来。那么今天开始,咱们一起来读一本经典之作——李泽厚先生的作品《美的历程》。这本书不是很厚,只有200来页,但是用极为扎实凝练的语言,讲清楚了中华文化和艺术演变的脉络。一句话,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每个中国人读一读。那我们就共赴美的历程。


01 龙的形象是怎么来的

首先当然是要问中国的艺术从哪里起源的?李泽厚先生开宗明义告诉大家,是从远古的巫术和祭祀来的。再往前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现代考古也发现他们用的石器已经是打磨得比较光滑、规整、均匀了,不过那主要还是出于功能性的考虑,还不能说山顶洞人拥有了成熟的审美观念。

但是山顶洞人似乎对“红色”情有独钟,因为发掘出来他们用的一些打孔的“装饰品”,上面的穿孔都被红色染过,这就证明了红色对他们而言不再是像公牛那种生理性的刺激,而是具备了某种特殊的符号象征意义,这就是最早的意识形态启蒙了。

然后到了新石器时代的三皇五帝,这个时期也叫“传说时代”,文字还没有诞生,历史是通过口口相授的传说传下去的,要等到文字诞生之后才被后人记录。但是这就等于玩了个前后历史跨度几千年的“COPY不走样”游戏,传着传着,前门楼子传成了胯骨轴子。甚至“三皇五帝”到底是哪三皇、哪五帝,都会有不同的版本。但是普遍认为“三皇”里包含了伏羲和女娲。

那这俩华夏文明的老祖宗到底长啥样呢?很多史书里的记载都指向了一种动物,就是蛇。《山海经》说“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帝王世纪》说伏羲“人首蛇身”。简直写成《白蛇传》了,这肯定只是传说。

女娲伏羲图

因此李泽厚先生认为“蛇”代表了一些远古部落共同的图腾符号。在一些史书中,也把伏羲、女娲合称为“龙祖”,龙的祖先。诶,刚才不是说蛇吗?怎么这就变龙了呢?很简单,龙蛇二者同出一源,龙就是加了“插件”的蛇。

闻一多先生考证说,“龙的形象,是蛇身为主体,加上兽类的四脚、马毛、狗爪、鹿犄角、鱼的鳞和须。”李泽厚先生因此推测,蛇演变为龙的过程,可能说明远古以蛇为图腾的部落,不断战胜、吞并、融合其他部落,而这些战败部落的图腾可能就是狗、马、鱼、鹿等等,其中的元素就逐渐被加到蛇的身上,最终就成了龙。


说完了龙,那凤是什么?凤就是升级版的“鸟”嘛。《诗经》里写“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也就是说后来建立商朝的商部落,是来自于鸟图腾。



02 中华艺术起源巫术祭祀

图腾是什么东西?是一种部落符号,这就是原始宗教的代表。既然有宗教,必定有祭祀活动。而原始社会的祭祀,应该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尚书·尧典》记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说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用舞蹈祭祀的狂热仪式。这种原始的祭祀,就包含了很多艺术样态的雏形——首先舞蹈就和音乐、歌唱密不可分;歌又是诗的原型——诗歌是连在一起的;然后这种原始祭祀歌舞,大约还包含着故事情节,这就是戏剧和文学的老祖宗了……所以这种原始的巫术祭祀活动,就是众多艺术形式共同的起点。

关于这个论断,还有一个有力证据。我们常说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后来就“礼崩乐坏”了,“礼乐”是一体的——这里面“礼”说的就是祭祀礼仪,“乐”说的就是包括歌舞、音乐在内的艺术形式。所以可见巫术祭祀活动,就是艺术的发端。

如今我们要了解文字诞生之前的历史,一方面靠被后世记录下来走样的传说,二就是靠考古发掘的文物交叉佐证。中华文化诞生之初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呢?从出土文物上能够挖出一点线索。比如仰韶文明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含鱼纹陶盆”,虽然我们没法穿越回去问问我们的祖先这盆到底是要表达什么意思。但是它整体的纹饰调性和器型,我们还是能感受到生动、活泼、淳朴和天真。李泽厚先生形容为“生气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

仰韶文明出土的陶器有很多不同的鱼形纹,史学界认为“鱼”代表的是生殖旺盛,所以这些陶器蕴含的很可能是多子多孙的祝福。从这些文物推测这一历史时期,社会氛围是比较平和安定的。这倒和史料里描述的神农时期正好能对得上,《庄子》里记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就是说神农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居者有其屋,睡醒了很悠闲,耕作织布,和动物和谐相处,彼此没有坏心眼。真是一派田园牧歌景象。

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艺术形式也开始变化。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上面的纹饰就完全不同了。我们看看这个大汶口文化出土的“三角纹陶壶”,对比刚才的“鱼纹陶盆”有什么不同?首先是纹饰从写实变得抽象了,这代表着通过长时间的演化,具象的纹饰演变成了符号,美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开始形成了。其次这个陶器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感受?是不是有些神秘、威严的意蕴了?李泽厚先生说,这是因为艺术创作反映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这时神农时代的和平稳定已经过去了,进入黄帝和尧舜时代之后,残酷的战争、杀戮和掠夺明显增加。

三角纹陶壶

有的朋友可能 会说,不对!后世不是推崇“尧舜之治”吗?怎么说这时候社会开始变得残酷了呢?实际上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尧舜之治很可能是儒家为了约束统治者而杜撰出来的“榜样”。实际上从尧舜再到后来的禹,这个所谓的“禅让”未必像说得那么美好,很可能是一种胁迫下的退位。李白就写过“尧幽囚,舜野死。”意思就是说舜把尧关起来了,逼他退位,而舜自己最后也死于野外。稍微跑了一下题 ,提供另一种历史观点。哪种说法更可信呢?不知道,年代太久远,已经没有原始记录,真相或许永远被埋葬在历史的尘土里了。


03 巫师创造狞厉之美

回到正题,李泽厚先生也认为这个时代没有那么美好。这直接反映在陶器的纹饰上,而这种神秘、威严甚至带有一丝恐怖意味的纹饰,是青铜时代的前奏,它最终演变成了商代铜器的“狞厉之美”。

从夏朝开始,历史进入了世袭制社会,等级制度逐渐形成,贵族统治阶级产生。一旦产生了统治阶级,他们就会试图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从而更好地为世袭统治服务。这个阶段的意识形态,仍然是被巫术垄断的。但是由于阶层分化,专职的巫师出现了,他们专门从事巫术礼仪、占卜活动,为统治阶层服务。这些巫师一方面成天装神弄鬼,烧个龟壳就声称能预知未来,实际上就是掌握了解释世界的权力;另一方面,是创造出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特殊标记,叫做“祯祥”。“祯祥”往往是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东西,用这样神秘的、有威吓力的形象来强化统治者的权威。

最有代表性的“祯祥”就是“饕餮”,饕餮纹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因为现实世界里没有严格对应的原型,但它肯定是一种兽面纹。总而言之,怎么恐怖、怎么神秘就怎么来。因此倒是很贴合这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当时的战争异常残酷,杀伐不断。到周讨伐商的牧野之战,有个成语叫“血流漂杵”,各位可以自己感受一下。

饕餮纹

04 春秋战国思想解放

殷商时期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主要就是青铜器,除此之外必须提的是汉字的成熟。这个时期,甲骨文已经高度发达。尽管和现代汉字差距非常大,但甲骨文给后世汉字书法的结构和造字方式都奠定了基础。汉字书法的美,是一种线条和结构的美,用疏密的布局、曲直停连,就构建了独特的艺术性。而且每一个汉字的书写,都是因人而异,没有任何机械教条的制约,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汉字也是在商代逐渐定型确立的。

回到青铜器,商代充满了“狞厉”气息。但是到了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又完全不一样了。李泽厚先生举的例子是战国四龙四凤铜方案,这是在河北中山国陵墓出土的文物,是河北省博的“镇馆之宝”之一。大家看这件文物的造型风格和商代青铜器是不是截然不同?它非常的轻盈、灵动、精巧,完全没有那种威权的压迫感。

战国四龙四凤铜方案

因为到了春秋战国,就进入了思想解放的时期。社会生活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艺术和审美也摆脱了巫术和宗教的束缚。先秦时期是没有定于一尊的统治性意识形态的,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社会,艺术和审美也是生机勃勃的,下期接着分享。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