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大家好,从剪辑角度分析综艺节目「探索渠道有哪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刘 洋
影视艺术在当今文化生活中占比较大,但人们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往往集中在故事和形象层面,而对编剧、舞美设计、导演、表演等创作过程可能并不熟悉。一段时间以来,《演员的诞生》《导演请指教》等揭示艺术创作“奥妙”的演评类综艺节目受到观众喜爱。其中的点评环节还引起诸如“什么是好的表演”“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等艺术问题的讨论,无形中向观众普及了文艺知识,帮助人们拓展品评作品的思维。
演评类综艺节目的流行有其社会土壤。对创作者来说,要让艺术焕发旺盛生命力,需要不断与受众对话,要在专业评论和观众评价中得以精进。于观众而言,长期大量的艺术欣赏,使他们在特定“垂直领域”内的专注度、专业性得以提升,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看热闹”,还希望看懂门道,在审美体验之外获得专业知识。这两方面需求相向而行,让演评类综艺节目受到关注。
演评类综艺的快速发展,还借助了综艺节目进行知识普及的“东风”。传播平台日益多元、网络渠道不断拓宽,综艺节目已经不再满足于拼盘式的文艺展示,而是以丰富多样的综艺样式开拓各行各业“垂直领域”,展示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普及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把文物知识搬上荧屏的《国家宝藏》,探讨中国文化元素与流行音乐怎样融合的《中国潮音》等。综艺节目发挥直观展示、生动诠释等视听优势,为知识普及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演评类综艺节目中,艺术知识的专业属性和综艺节目的娱乐属性能否兼容?怎样寓教于乐?这是难点所在。尊重知识是有效普及的前提。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能够辅助知识传播,强化对原理的理解和记忆。首先,创作者要足够熟悉相关知识,并且不能为了娱乐效果而牺牲知识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其次,营造观众容易进入的场景,为普及艺术知识提供生动形象、曲高和众的样本,做到通俗而不失准确、轻松但不乏深刻。
区别于其他艺术普及类节目,演评类综艺的“先演后评”模式增加了趣味性和紧张感,促使观众自我代入“点评者”角色,也激发观众进行艺术思考;同时,为观众提供了近距离观察的沉浸感和交流互动的参与感,与主创、嘉宾“隔空对话”,这种平等交流氛围也为艺术普及提供了合理、合适的情境。比如在综艺节目《2060》中,来自动漫制作、电子音乐、戏剧表演等领域的评审成员细致分析舞台美术设计理念,评点虚拟形象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效果,让有一定距离、充满“未来感”的艺术形式变得更易亲近。可以说,善于抓取典型话题,用深入浅出、轻松幽默的交流让知识和理论“豪华落尽见真淳”,才能优化艺术普及效果,达到传播目的。
演评类综艺节目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营造尊重差异的探讨氛围,培养理性的观赏心态,让艺术普及有格局、有活力。艺术鉴赏活动既有基于客观事实的群体共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感受的个体差异。普及艺术知识的目的,是要拓宽不同群体看待问题、欣赏艺术的视角,增进欣赏群体之间的理解与交流。从创作者到受众,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识别高下优劣并理解差异、尊重差异,关系到艺术作品能否拥有一个良性的、健康的生长环境与传播生态。在这方面,演评类综艺大有可为。
目前,诸多演评类综艺节目对艺术普及的多角度实践已经展现出新意和亮点,但这类节目在整体综艺市场上所占份额依然有限。节目的娱乐性和专业性之间如何调节,作品类型和受众偏好之间如何更精准地对应,都是值得持续关注和探讨的话题。期待涌现出更多有新意、有质感的综艺节目参与艺术普及,在繁荣发展文艺创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刘 洋)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