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大家好,唐山剧场:曾经的艺术辉煌在哪「二十世纪大舞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一座剧场,在我们这个城市只存在了20年,却成为老唐山人无法抹去的记忆。这座剧场的名字就叫唐山剧场。唐山剧场于1955年10月动工兴建,落成于1956年2月,毁于1976年7月的地震,历时20年。是解放初期我市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建设的专业演出剧场。
当时,我市还有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几家旧戏园子:如坐落在小山大世界的人民戏院、天乐戏院、小山西下坡的水盛茶园、华乐戏院,荷花抗时近的升平戏院等。这几家戏园子就象我们在电影或电视剧里看到的旧戏园子那样:狭小的舞台,台底下一排排长条木椅或木凳,冬天靠煤炉子取暖,夏天自备凉扇。演出时,台底下不仅有递手巾把的,送茶水的,还有卖花生、瓜子、烟酒、茶糖的,他们穿行于观众席间兜售各类小食品,观众可以边吃边看,自是一番情趣。
而新建的唐山剧场,冬季果用集中供热夏天用当时还不多见的吊扇,观众座位采用固定折叠式座椅,舞台前后左右跨度大,可以装十几道幕,最后一道是天幕。还有一点在当时令人称奇,就是观众席的四周墙体均装有良好的隔音材料,使台下观众无论坐在前排后排,无论哪个角落听到台上的声音都是一样的。
(唐山剧场位置图,薄荣环老师制)
在剧场正门顶部,安装了镶有“唐山剧场”4个大字的霓虹灯招牌,每当夜幕降临,万家灯头之际,“唐山剧场”4个闪亮的大字与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图案交相辉映,数里之外便可看见,再配以剧场内的锣鼓,悦耳的丝竹,实在是唐山市民夜生活的好去处。
唐山剧场刚一落成,便因良好的软硬件设施,吸引了大批外省市直至中央一级的艺术团体来此演出,北京、上海、天津、长春、沈阳、锦州、石家庄、保定、张家口、徐州等地的剧团纷至沓来,为唐山百姓奉献出一台台精彩绝伦的艺术表演,铸就了唐山剧场昔日的辉煌而载入唐山文化史册。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6年2月唐山剧场落成至1976年7月地震中被毁, 20年间共有13个省市的16个剧种的40多个艺术院团来唐山剧场公演、本市的京剧、评剧、话剧、唐剧、河北梆子也在唐山剧场进行过在外地院团演出中,最火爆、最具影响力的当数北京京剧团和中国评剧院。北京京剧团曾于1958年和1961年两度来唐山剧场公演。领衔主演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四位都是各称一派的京剧大家演出剧目有《群英会》、《借东风》、《除三害》、《状元媒》、《望江亭》等。其他京剧团还有中国京剧院、北京尚小云剧团、天津市京剧团、河北省京剧团、山东省京剧团、石家庄京剧团、张家口京剧团、锦州京剧团等。著名演员有尚小云、奚啸伯、李和曾、张云溪、景荣庆、高玉倩、吴素秋、姜铁麟、方荣翔、王梦云、张学津、李玉芙、李崇善、李光、刘秀荣、小王玉蓉等。
中国评剧院曾于1957年和1958年两度来唐山剧场公演。此时的中国评剧院正处在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不仅因为她拥有小白玉霜、魏荣元、席宝昆、新凤霞、喜彩莲、张德福、陈少舫、李义廷、赵连喜、赵丽蓉等一大批红极一时的优秀演员,也因为她建国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就创作排演了《秦香莲》、《刘巧儿》、《小女婚》、《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剧目,其中的《秦香莲》、《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还被搬上银幕,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
唐山是评剧的发祥地和故乡,拥有大批的评剧观众。中国评剧院以强大的演员阵容来唐公演,对于热爱评剧的唐山广大观众来说无异于盛大的节日。消息一传出,唐山剧场售票厅前便排起了购票长龙。时值盛夏,有人怕错失良机,头天晚上就来排队,不顾一夜的蚊虫叮咬,为的是第二天购得一张满意的票。演出无疑取得了大成功。1957年7月的那一次是由小白玉霜、魏荣元、席宝昆主演的《秦香莲》、《闹严府》、《小借年》和《莲花庵》。1958年8月次是由新凤霞、喜彩莲、张德福、赵丽蓉等主演的《刘巧儿》、《苦菜花》、《调风月》。
在唐山剧场演出过的其他评剧院还有天津评剧院,沈阳评剧完、辽宁省评剧院、河北省评剧院、北京市评剧团,唐山专区评剧团等。著名演员有鲜灵霞、六岁红、花淑兰、筱俊亭、韩少云、郭少楼、曹芙蓉、李忆兰、花月仙、小花玉兰、洪影、范金亭、高艳敏等。
在话剧演出方面,先后来唐山剧场演出过的有河北省话剧院,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及唐山市话剧团。话演出院团虽然不多,但其演出水平却相当高。其中河北省话剧院曾于1957年、1964年两度来唐山公演了话剧《万水千山》和《战洪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再就是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在唐山剧场公演话剧《霓红灯下的哨兵》,受到唐山观众的热烈欢迎。该团拥有多名电影员,在全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此次来唐、由善演反派人物的著名员田烈(曾在电影《神秘的旅伴》,《古刹钟声》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剧中扬演上海滩黑社会老大,引起观众极大兴趣。其它人物如连长、指导员、赵大大、陈喜、春妮、老班长等也都演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可以说,唐山观众还是头一次看到这么高水平的话剧演出,此剧在唐山剧场连演十五天,场场爆满,创唐山话剧演出之最。在唐山剧场接待过的本市其它专业剧团中,影响最大,演出剧目最多的当属唐山市话剧团,该团许多剧目的首演都在唐山剧场,较有影响的有《年轻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不准出生的人》、《以革命的名义》、《英雄小八路》、《清官秘史》、《特别代号》、《山村新人》等。主要演员有经津、李术、李飞、田禾、秦秋云、张琴、单良全、王克尔等。
歌剧:1960年4月中央实验歌劇院演出了《雷峰塔》,同年天津舞院来唐山剧场演出了《义和团》、《向秀丽》、《柯山红日》等
河北梆子:1956年4月河北省河北子期团演出《劈山救母》主演李淑惠、张金秋、赵鸣岐、马占元。1972年迁西河北梯子剧团演出《龙江颂》、主演:何芳瑞、白土俊、王占亮、王杏林
豫剧:1962年7月,河南安阳豫剧团演出《对花枪》,主演:崔兰田,梁永杰等。
越剧:1956年2月,上海共和越剧团演出《梁祝》、《红楼》主演:袁素贞、孔艳秋、汪金花、吕桂琴
昆曲:1960年4月,北方昆曲剧院演出《文成公主》,主演:李淑君、侯永奎、白云生。
曲剧:1958年6月,北京曲刷团演出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骆驼样子》、《红霞》,其中《杨乃武与小白菜》名噪一时,被拍成同名电影戏曲片。
老调:1962年7月,保定老调剧团演出《潘扬讼》等,主演:崔澄田、王贯兰、周淑琴等
影调剧:1973年,唐山市地方戏剧团演出《迎风飞燕》。此剧1974年进京参加华北地区文艺调演获好评,当时在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放。
杂技:1959年5月,中国杂技团来此公演。
由以上可以看出,众多优秀的外地艺术院团频繁来唐演出,不仅便于文艺界内部相互交流学习,而且使唐山观众有机会欣赏到不同剧种的高水平的演出,这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现在全国的演出市场普遍不景气,今天的观众绝少可能进入剧场直接观赏到高水平的演出,而只能通过电视间接地感受其魅力,那艺术享受,艺术氛围可就大打折扣了。
唐山剧场在“文革”中
事实上,早在“文革”发生的前一二年,人们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感受到了“左”的压力、唐山剧场与全国各地的剧场一样,已经很少有传统戏上演了。因为大量的传统戏统统被指责“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树碑立传,为封资修服务”。直至1965年11月,姚文元发表了那篇臭名昭著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全国的文艺界一片混乱,人人自危。
果然,1966年8月文革初起,在破四旧的高潮中,唐山京剧团苦经营了二十年,剧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服装、道具被造反派集中起来堆放在唐山剧场院内,一件件莽泡、箭衣、罗衫、盔头、靴子、刀把子、连同戏箱霎时间在火中烧起来,熊熊大火整整烧了半天!
面对着造反派的胡作非为,唐山剧场在哭泣,在流泪!其实这些被烧的服装道具都是国家的财产,劳动人民的血汗!一件莽袍少说也得五六百元、高档一点的就得几千元。
就在造反派有恃无恐,大搞打砸抢、破四旧的同时,几乎所有的老演员都被揪了出来,被无中生有地戴上“叛徒、特务、戏霸”的帽子、成立“黑帮队”被追进行劳动改造。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才有所好转。唐山剧场经历了旷日持久的萧条冷落,逐渐恢复了演出活动。先后有市话剧团在此演出了《风华正茂》、《不平静的海滨》、《山村新人》,市地方戏剧团上演了《迎风飞燕》,迁西县河北梆子剧团在此演出了《龙江颂》、《瑶山春》。
1973年,随着部分老演员的复出,加之省戏校分配来一批毕生,使唐山京剧团的演出阵容有所加强,陆续在唐山剧场排演了现代京剧《杜鹃山》、《红嫂》和《五把钥匙》。但就其演出水平以及影响力来说,远未达到50年代唐山京剧团的颜峰状态,唐山剧场也难再现昔日的火爆场面。
1976年7月28日凌晨,黑暗与光明交替之际,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几百年不遇的强烈地震。仅仅经过几秒钟的上下和左右摇摆使得唐山这座发展百多年的工业重镇夷为平地。处于震中地带的唐山剧场在这次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成为废墟。
来源:近儒山人的绘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