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语文中考高考复习古代诗词鉴赏方法指导(二)」

时间:2023-01-23 17:25:04 来源:语文梦工场

大家好,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语文中考高考复习古代诗词鉴赏方法指导(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诗词鉴赏(二)

一、古代名句

历代名言佳句,是思想的精华,也是语言的精华。它内涵广、容量大,言简意赅,被历代文人学者经常引用。古代名句考查可分两个方面。

1.名句默写。名句的默写复习,应课内外相结合。首先要把初中、高中课本中要求记忆、背诵的内容背熟。从这几年的高考情况来看,默写的绝大部分内容是根据课内的要求设计的,这里不分教材的类型,特别是各教材共同的篇目,是复习的重中之重。与其把精力放在课外内容的背诵,就像大海捞针,不如脚踏实地地把课本中的内容掌握好。其次,还有一些背诵的内容是课外内容的延伸,复习时,可根据名句分类整理,或按朝代、或按内容、或按名句的不同组成情况,进行有的放矢地复习。

古代名句按内容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仅供参考):

(1)治国如: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2)修养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

(3)情操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言行如:言必信,信必果。(《论语·子路》)

(5)实践如:临渊羡鱼,不如归家结网。(《淮南子·说林》)

(6)治学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7)交友如:古之君子,重神交而贵道合。(唐·王勃《上郎都督启》)

(8)写作如: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9)教育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0)志向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名句的不同组合:①先秦诸子名句;②诗歌名句;③词、曲名句;④复合成语;⑤谚语、俗语、警语。如2005年上海高考卷:

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任选4句)

(1)越人语天姥,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

(3)江流天地外,_______。(王维《汉江临泛》)

(4)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青山遮不住,_______。(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6)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参考答案】(1)云霞(霓)明灭或可睹;(2)蝉则千转不穷;(3)山色有无中;(4)一时多少豪杰;(5)毕竟东流去;(6)小人常戚戚。

2.名句理解。

(1)名句翻译。如2001年上海高考卷: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参考答案】法律,是用来禁止百姓做坏事,使他们走向善行远离罪行的。

(2)按句意进行归类。如2001年上海高考卷:

①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②法者,所以禁民为非而使其迁善远罪也。

③今日乌合,明日兽散。 ④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⑤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⑥古之善为国者,信赏而必罚,道德而齐礼。

⑦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⑧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⑨举直错(同“措”)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⑩友直、友谅(诚实)、友多闻,益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上列古代名句中的九句,它们的内容可分为三类。请在方框内填上类别,在横线上填入相关的句子序号。

关于_______的,有①⑤

;关于_______的,有②⑥⑨;关于交友的,有_______

【参考答案】学习治国③⑦⑩

(3)谈谈对名句的体会。如2001年上海高考卷:

从下列名句中任选一句,谈谈你对这一名句的体会。(80字左右)

①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②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③贵人而贱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谈体会,要“理解正确,重在体会,语言通顺”。

【参考答案】①善于学习的人,借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做人就应该这样,这也是一种谦虚上进的表现。古语云:“裨补缺漏,有所广益”,也是这个道理。这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帮助。②唐代新乐府运动时,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我很赞同这个观点。一些只写个人情感的文章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充分关注社会、关注人情的文章才是饱满、有生命的。“为文有补于世”才是作家应有的素质。③“贵人而贱己”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人们常会不自觉地看不起别人,却不会时时观察别人的闪光点。而以别人为贵,以自己为贱,可以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长处,假人之长以补己短才是正道。

二、古代诗歌的题材分类

古代诗歌按内容可以分为九大类。

1.山水诗。产生于魏晋时期,以描写山水胜景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其中南朝时一些士族文人如谢灵运、谢脁等忘情山水、描摹自然风光的诗作为人所称道。到唐代,王维等继承“二谢”的山水流派,又有新的发展,手法更成熟、意境更清新、主题更深远。

山水诗主要是描绘自然景色,寄情于山水风光。读山水诗,要理解自然景物的特点,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在写景状物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王维的《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整首诗中似乎不见诗人的踪迹,描绘的都是自然美景:桂花悄无声息地凋落,衬出了山之幽静,而山鸟的惊叫声则更衬托出了春山的静寂。在诗中,我们除了看到自然的图景,还看到了诗人超然脱俗、纯净空灵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会到了诗人所追求的“空灵”境界。

有些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得志,往往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在描写自然景物之外,常常有“弦外之音”,我们在阅读时要加以辨识,如柳宗元的《江雪》等。

2.田园诗。产生于魏晋时期,以描写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现存陶诗120首大多为吟咏农村生活的作品。唐代,孟浩然等继承了陶诗传统并有新的探索,恬淡静雅的心境、悠闲自在的生活、质朴粗粝的田园风光,成为纷繁社会的一块“绿洲”。

田园诗不事雕饰,好用白描手法,自然清新,抒发了对农家生活的热爱,或是讴歌田园风光的美丽,追求安逸恬静、自由悠闲的境界。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讲述了作者应邀到乡村老友家喝酒,田间纯朴、自然的景色令人陶醉不已。农家的生活总是围绕着庄稼的收成,临行约定重阳佳节再聚首,闲适的农家生活、朴素的农家真情跃然纸上。

3.边塞诗。产生于汉乐府民歌,以描写边塞、关隘、疆场的风物景观以及将士心志、情怀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到唐代,这一流派成为蔚为大观的一个诗人群体,涌现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等著名的边塞诗人。

边塞诗大多反映将士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豪情,或将士久戍边疆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或塞外生活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惨烈,还有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前两句诗人用凝重的笔法勾勒出一幅雄壮、广阔的景象,这其中暗含着战争的阴影,接着诗人用豪迈的语调唱出了英雄壮志: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边塞诗中许多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思想。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大都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多悲壮、婉伤的成分。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生,诗中多有悲愤、哀痛之情。

4.咏怀诗。古人写诗常因事而起,抒发心中的感慨。有怀亲、赠人、感悟人生、闲谈逸趣等。要读懂这类诗,需结合生活,注意名物风俗,了解典故、背景等。

如来鹄的《蚕妇》:“晓夕采桑多辛苦,好花时节不闲身。若教解爱繁华事,冻煞黄金屋里人。”诗人为蚕妇用劳动成果供养统治阶级鸣不平。诗中采用了假设推理的方法,蚕妇若是和住在金屋中的人一样玩乐,那些住金屋的统治者都要冻死了。对不劳而获者加以嘲讽,寓愤慨于笑骂之中。

5.送别诗。人生常离别,离别不免使人产生一种伤感之情。古人常在离别之际表达自己的感情,或依依不舍,或临别赠言,或抒怀表志。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不见其人,但闻其声,使人浮想联翩。

6.咏物诗。古人喜爱歌咏自然风物,如梅、兰、竹、菊、松等,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某种情怀意蕴。一首好的咏物诗,既追求物的贴切逼真,又能写出物的特点、品格和神韵。读咏物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咏物诗大都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或在诗中表现诗人的人生态度、美好愿望,或蕴含着生活的哲理。如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梅花,不直接落笔,从影、色、味几方面着手,将梅花置于清澈的池水上,朦胧的月色中,安谧的环境里,水、月、花相互映衬,将梅花的风清秀骨、高洁逸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7.咏史诗。咏史诗常常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为题材,将史实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抒发、寄托个人的情思,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现实社会,借古讽今、感怀兴衰等。如《越中怀古》(李白)、《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过华清宫绝句》(杜牧)、《西塞怀古》(刘禹锡)等。

阅读咏史诗的关键,一要基本了解诗歌所咏的历史事件,二要能准确地把握诗人对此段历史的观点看法,三要进一步揣摩作者咏叹历史背后想要抒发的对现实的感慨。咏史类诗歌在写作上通常会采用典故、对比、衬托、抑扬等手法,在语言风格上会表达得比较含蓄。

8.讽谕诗。通过诉说疾苦以表达谴责、劝勉之意,即唐代白居易所说“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秦中吟》、《新乐府》等组诗是白居易的著名的讽谕诗。例如,《轻肥》:“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9.哲理诗。以诗说理,在宋诗中多见。一种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一种其哲理内涵是人们在欣赏时领悟到的。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

三、古诗词的风格流派

所谓诗歌的风格,是指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即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国现实主义作品的源头是《诗经》,它开创了对现实生活真实描写的方法,杜甫的诗被誉为“史诗”,因为他忠实地反映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对唐朝由盛到衰的历史作了客观而感性的描摹,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浪漫主义则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我国浪漫主义作品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他用丰富奇特的想象赋予作品浪漫的色彩,后代的李白则把这一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达到了“后无来者”的境界。

2.婉约派和豪放派。所谓婉约,即和顺婉转、柔美姣丽。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唐、五代的花间派词人“香而软”的词风。到宋代,这一流派有较高发展,出现了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柳永、黄庭坚、秦观、李清照、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著名词人,大多数以写儿女情长、人生际遇等为主。例如,吴文英的《浣溪沙》词:“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所谓豪放,即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则物无可羁乎我”(杨廷芝《诗品浅解》)。宋代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其词作被认为“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豪唱。晁补之、贺铸、张孝祥、张元干、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等是这一词派的代表人物。其主要内容为吊古感旧、寄怀国事,其词风气象恢宏、慷慨激昂。例如,刘克庄的《一剪梅》词:“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四、诗词曲的比较阅读、鉴赏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诗词曲的比较阅读是在单篇阅读、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其意蕴、内涵而采取的一种阅读、鉴赏方法。具体说,就是将两首以上的作品放在一起,就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现手法、主旨意蕴等方面进行比较,权衡其特色、风格差异,判断其品位、艺术高下等。

1.同题比较。这里的“题”是指题材,以同一题材的诗词曲放在一起阅读比较。如果是寄寓事物,也就属于同一物象的比较,比如将都是写“感怀”、“蝉”或“出塞”的诗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同一题材可以表现为同一题目,也可以表现为不同题目但对象相同。同题比较阅读主要揭示主旨、结构、手法、意境、情感、风格等的异同。

2.同类比较。与同题比较相似,只是题材类同而对象有所不同。比如,将写“松”、“竹”、“梅”、“岁寒三友”或者“春”、“夏”、“秋”、“冬”四季的诗进行比较阅读。同类比较主要揭示作品在特征、特色、手法、态度、情感上的异同。因为对象不同,阅读时求同比较是主要方面。

3.同作者比较。将同一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读,是了解作者思想、情感、风格等变化轨迹,全面认识作者的一种好方法。比如,将苏轼不同时期的作品作一比较,就能清楚地认识苏轼的思想、技巧、风格等,从而作出比较中肯的评价。同作者比较主要揭示一以贯之的特征或随时而变的特色。

4.同背景比较。在同一背景(地域、社会、变故等)下,不同作者的作品在体现其人生、艺术追求上不尽相同,就这一问题进行阅读、鉴赏比较,属于同背景比较。比如,同样是南宋时期的李清照与辛弃疾,对两人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他们的人生追求与词作有明显的不同。同背景比较主要揭示不同作者的作品在意境、艺术性与人生态度上的异同。

5.同手法比较。将同一手法的不同作品作比较。主要揭示同一手法在不同作者的运用、表达下是如何体现不同主旨、意趣的。比如,同样是用典,不同作品产生的表达效果可能有所不同,或晦涩、或委婉、或深刻等。

例题精选

(一)(1988年上海高考卷)从文学常识的角度看,下列四项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春夜喜雨》(杜甫)B.《回乡偶书》(贺知章)

C.《望天门山》(李白)D.《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分析】这是一题考查诗体知识的试题,其中A项是五言诗(八句),其余都是七言诗(四句)。从押韵、平仄来看,D项是古绝(平仄不合近体),其他均为近体诗。答案是A,但显然命题中考虑有所疏漏。

(二)(1996年上海高考卷)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回答下列问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___,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

(2)这首诗的第三句应该是( )

A.素月出东岭 B.月出惊山鸟 C.明月松间照D.月上柳梢头

(3)这是一首_______体诗。(只能填一个字)

【分析】(1)押韵的字应是偶数句句末的字,因此答案是:秋、流、舟、留。(2)应选C项。(3)近(或“今”),因为这首诗是五言、八句、押平声韵,中间四句两两对仗,符合近体诗的要求。

(三)下面是一首七律(李商隐《隋宫》)的后四句,次序打乱了,请重新排列。

①紫泉宫殿锁烟霞,②欲取芜城作帝家。③玉玺不缘归日角,④锦帆应是到天涯。

⑤地下若逢陈后主,⑥岂宜重问后庭花。⑦终古垂杨有暮鸦,⑧于今腐草无萤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根据前四句的排列,题干中的提示“七律”,首先可以确定押韵的字,然后可以把后四句的押韵句确定,颈联必须对仗,因此可确定是⑧⑦⑤⑥。

(四)(2003年上海春考卷)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华清宫

(宋)杜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

【注】朝元阁:唐朝宫殿。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

1.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_______诗。

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_______,讽刺了_______ ;乙诗是通过描写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_______的感慨。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头两句犹如电影镜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骊山图景。

B.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清宫后所见到的凄迷景色。

C.甲诗语言虽然不用难字,但精雕细琢,雄健豪放。

D.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历史的思索。

【参考答案】1.都属于咏史诗。2.送荔枝一事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淫逸误国兴衰(兴废、更替)3.C

(五)(2002年上海高考卷)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请在下表中填入表达作者在人生的三个阶段不同心情的词语。

2.对“悲欢离合总无情”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对他人的“悲欢离合”已无感情。

B.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作者这时已对“悲欢离合”不十分在乎了。

D.这里的“总无情”意思是“悲欢离合”本身是没有感情的。

3.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第1题“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欢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失意;“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无奈。第2题是对诗句的考查,答案是C。第3题可从形象、对比、含蓄、以实寓虚、情景交融、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示例:这首词以“听雨”作为线索,贯穿全诗,通过人生三个阶段听雨的不同心情和感触,表达对人世悲欢离合的感悟。风、雨等自然景物是无情的,而人的境遇不同,对同样的景物感触是不同的。

迁移训练

(一)读诗并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④,胜作一书生。

【注】①西京:长安。②牙璋:皇帝调兵的符信。③龙城:匈奴名城。④百夫长:泛指低级军官。

1.这首短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介书生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诗中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请从诗中一一找出。

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渲染环境气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尾联,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内容与形式都堪称完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诗中哪几联属对仗(对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读诗并回答问题。

归朝欢

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觉归心生羽翼。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1.上阕词人描写了_______景物,抓住了_______与_______,组成一幅江南水乡冬日晨景图,“_______”为写景之总括;“_______”为转笔,由写景转写旅人。

2.下阕词人转入抒情,“______________”表现词人厌倦羁旅行役,“______________”表现词人思念故乡亲人。

(三)下面一首词的词牌应该是( )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A.念奴娇B.永遇乐C.如梦令D.水调歌头

(四)读诗并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颔联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两句话说一说颈联所写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与初中学过的用了同一种手法的一首唐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唐诗的题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诗并回答问题。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次年押赴元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时所作。

1.诗中“_______”描绘国土沦陷的凄凉悲惨景象;面对残酷现实,身为囚徒的诗人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发出“_______”的感慨。

2.诗中的两个问句,用了_______的修辞方法,流露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感。

3.这首诗的尾联与诗人写的另一首诗《过零丁洋》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有什么异同?

相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读诗并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但却屡遭贬黜,壮志难酬。这首词用了对比写法:以_______与_______形成鲜明对比。

2.词的上阕“觅封侯”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精神;下阕“泪空流”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读诗并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是作者元丰五年谪居黄州时作。

1.这首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人生哲理。词的上阕,哪些词语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山头斜照却相迎”既是写实,也透露出词人_______的情绪;“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照应上阕“_______”,写出了词人经风历雨的真切感受和旷达的情怀。

3.这首词中主人公的形象鲜明,比较“独钓寒江雪”中的柳宗元和“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们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性情和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读诗并回答问题。

[中吕]卖花声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1.第一首曲子平列三件事:一是_______ 以宴乐,二是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三是隋炀帝“筑堤植柳”修大运河下扬州以游乐。这三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的历史教训。

2.第二首曲子开头列举三个历史故事:一是_______ ,二是_______,三是班超从戎。这三个故事异时异地,但内容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首怀古的曲子,在形式上都采用_______的修辞手法,产生了显著的艺术效果;在语言风格上,_______则更多运用口语、俗语,充分体现了元曲通俗的特色。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