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浅议诗歌情怀的现实手法「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浅议诗歌情怀的现实手法在经济高速发展了四十多年的中国,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心浮躁,人性困惑,人生焦虑,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心病;且较长时期以来,也成为了羞谈情怀的时代。可是,没有情怀,哪有诗歌;诗歌不脱离低级趣味,哪来社会正能量的弘扬。
历史上,杜甫正因为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才成就了“诗圣”及其所代表的唐朝诗歌;陆游正因为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才成就了“诗神”及其所代表的宋朝诗词。
现代人在享受物质丰富的同时,为什么精神却越来越空虚?这种社会困境的根源何在?难道是市场化的经济,容不下诗意化的情怀?这是每个人都须扪心自问的问题。
其实,每个人不管现状多悲催,内心多矛盾,都自有其情怀。当深陷困境的你在拷问自我时,此刻你情怀中的自由意志便驱使你心中的“良知”,脱离“经验潜规则的小我”,向“先验显原则的大我”,展翅高飞,不知不觉的诗意栖居在“天理”灿烂星空中,这时你也自会获得哪怕是片刻的诗化安宁和诗境欢欣。
为诗者与其感叹当今诗歌越来越小众化,诗人越来越边缘化,而徒生伤悲;还不如反思自己在写每一首诗时,是否有一种“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的情怀充盈其间,使自己与社会现实生活共振、共亲、共轨、共享、共韵。
一是情怀与时代化现实共振。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代,作为一名生活在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生存质量提升最大的这一段时期的中国公民,应将知足中所获得的幸福感,如实地用诗化语言同频共振地表达出来。就像清朝叶方蔼,面对《枯树》唱出“敢将荣悴争时代,独与岩流共古今。”
二是情怀与自然化现实共亲。每个人都是在自然的时空里生存、生活,人性是在与自然共栖、共生、共养、共鸣、共合中生灵的。应如唐朝的李峤那样,在欣赏桂花时,自然发出“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的颂赞。
三是情怀与历史化现实共轨。人是自然化的现实人,也是社会化的现实人,这种自然化、社会化都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也是迈向未来时空的征途。诗人对每一抒怀对象,都要用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作参照,需效仿清末严复“周流不过三阅月,历史都来一万年。 ”
四是情怀与实践化现实共享。猜想只有得到验证才能成为科学,认知只有经过实践才会走向真理。实践是充实良知善愿、完善逻辑思维的最佳途径,是掌握把控“度”的行为科学。诗人只有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运用诗歌艺术的情怀之“度”,去讴歌现实社会的和谐之“度”。这正如明朝贺钦在《自警》中所言“始知口舌空谈病,难及身心实践功。 ”
五是情怀与伦理化现实共韵。《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般来说,未上升到伦理屋面的诗文,大都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应时之作。这是由人类社会政治伦理学追求“公正”主题的大同终极性和信仰伦理学赋予“仁善”主题的“绝对律令”本体性所决定的。故,为诗必须学习东晋陶渊明:“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作为新时代的诗人既要正视当前诗坛令人担忧的现状,更要责无旁贷地与时代共势、共舞,担负起为人类幸福价值、为精神信仰而歌的使命。随着中华民族即将实现伟大复兴,中华诗歌自唐宋高峰后,是到了穿越一千年而破茧成蝶的时候了。
从我有限的边学边悟及肤浅的业余实践来看,感到束缚当今诗歌创作的有“三茧”:一是近体诗创作中沉迷于传统形式化的“老茧”;二是现代诗创作中沉溺于自我个性化的“滥茧”;三是意境创作中沉湎于题材陈旧化的“厚茧”。
一千年来,我们近体诗创作中的意境、主题及题材,仅仅只在“人性四季”(风花雪月之春、爱恨情仇之夏、诗酒田园之秋、功名利禄之冬)中轮回,思维认知、情怀境界固化了。因缺大情怀,只补小技巧。一味沉醉于“诗规”、“诗律”,苛求于人为总结的这“诗病”、那“词疴”,如此循环往复,即使我们创作的近体诗放在唐诗宋词中,其古香古色的韵味已乱假成真,那也已落后时代一千多年啊。
一百年来,我们现代诗创作中除了革命导师和先烈创作的红色诗歌及一些公认的名诗外,我们过于注重自我独特狭隘而缺乏共性的体验,甚至是格调低下的自我体验,为标新立异张扬自我个性,诸如“屎尿体”、“裤裆体”、“泛名体”、“废语体”、“迷幻诗”、“朦胧诗”、“分行诗”等,整首诗你看不到他要抒怀的意境在哪?也看不懂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题材运用、字句连接也缺乏必要的内在逻辑结构,或者将一简明意象故作玄虚,采用零乱思维、朦胧意识反复拖沓复述,诗句涣散、诗意空洞、诗功乏力似乎成了常态,也许原来支离破碎的皮骨,本就聚合不了十分虚弱的精神,结果也就只能是将本真的生活在庸俗化的碎语中变得一地鸡毛。如果要说在用语上现代诗有什么创新的话,可用小学生姜二嫚的诗来概括:灯/把黑夜/烫了个洞。在此我借意转化为:一些现代诗/点自言自语灯/舞互怒互怼矛/铸自怨自詈盾/将浑然天成宇宙戳了无数黑洞。
就诗歌创作手法而言,传承是为了创新,自创是为了众赏。继承发扬唐宋诗词,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唐人在诗词创作的情景交融上,宋人在继承中加入哲理而形成的风格,之所以能登上高峰,这是由当时唐宋文化的大情怀、大境界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我们更不必陶醉于所谓的小技小巧:就像地球上从来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一样,这个世界也根本不会有一首十全十美的诗,更何况面对的是各种不同立场、观点、爱好的人呢。诗,就是最本真、最凝炼、最空灵的高度概括艺术,散文用几千字、小说用几万字才能说清的东西,诗用几个或几十个字点睛,这才叫妙。如果说诗歌内涵三要素是智、情、景,那么对应人性三要素就是:精神能量的真、情怀境界的善、认知视野的美。如果说一首好诗还有什么标准的话,我认为除情怀远大、韵律爽口、节奏鲜明外,那就是尽量用最少的字,最通俗接地气的语言,最具宏观概括性和微观传神性的句子,最精炼最本真的意象,最形象或最隐秘的逻辑结构,综合运用艺术手法在不显山露水中,直达本质、直入人心、自成境界,使读到这首诗的人,能有一种耳目一新顿感并使之产生回味无穷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