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记内蒙古画家彭义华
大家好,《简-爱》「简爱经典」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0年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逝世165周年,她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简·爱》(Jane Eyre)是其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一、《简·爱》——故事梗概
简·爱的父亲是个穷牧师,幼年时父母就因染上伤寒而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舅舅里德先生把失去双亲的简爱接到自己家——盖茨海德庄园抚养。不幸的是,里德先生旋即去世,临死前嘱咐妻子里德太太善待简·爱。可是舅母里德太太并无慈爱之心,视她为眼中钉,简·爱在家里的地位连佣人都不如,受尽了表兄表姊妹的欺侮。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爱被舅母关进舅舅去世时住过的红房子。幼小无助的她因为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恐惧而昏了过去,重病一场,很久才慢慢恢复健康。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简·爱再也不想留在里德太太家,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因此被送进了达罗沃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物质条件差得无法想象。孤儿们每天都必须在昏暗的灯光下学习,却吃不饱穿不暖,有时甚至连饭菜也是馊的。院长是个十足的伪君子,想方设法从精神和肉体上虐待摧残孤儿。生活条件恶劣致使许多孤儿病死,一场传染性伤寒夺走了更多生命,简·爱唯一的好友海伦也未能幸免。简·爱在这里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长达十几年。
学业出众的简·爱毕业后留校当了两年教师,但她无法忍受那里的孤寂冷漠,于是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位。桑恩费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彻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偌大的宅第沉郁空旷,只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戴尔·瓦伦斯作为简·爱的学生。罗彻斯特是女孩的保护人。
一天黄昏,外出散步的简·爱惊了疾驰而来的马,骑马人从马上摔了下来,简·爱急忙上前扶他回家。这一次邂逅才知道他就是国外归来的庄园主罗彻斯特。罗彻斯特性情古怪、喜怒无常,对简·爱的态度时好时坏,经常莫名其妙地挑起争议话题辩论不休。
庄园不断发生的怪事更让简·爱大惑不解。一天夜里,她被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狂笑声惊醒,却发现罗彻斯特的房门开着,床上着了火,她叫醒熟睡的罗彻斯特并扑灭火。罗彻斯特告诉她,是住在三楼的女裁缝格雷斯·普尔因神精错乱而时常发出奇怪的笑声,要她对此严加保密。后来一个名叫梅森的陌生人来到庄园,却被三楼的神秘女人咬伤,简·爱帮罗彻斯特把他秘密送走。
罗彻斯特经常在家里举办宴会舞会,向一位名叫布兰琪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并坚持要简·爱也参加。布兰琪母女对简·爱态度轻慢、并不尊重。简·爱不堪屈辱和冷遇傲然离开了客厅。一次宴会上,当罗彻斯特邀简·爱跳舞时,她砰然心动,原来已经爱上了他。一天,来了一个蒙着盖头的神秘的吉卜赛人给众人算命。简·爱却发现这个人就是罗彻斯特,其实他也爱上了她,只是想借此试探她的感情。
也许是一见钟情,也许因为朝夕相处,罗彻斯特觉得简·爱是一个面对生活意志坚强、不卑不亢,追求正义光明、自尊自爱的女人。简·爱也被罗切斯特特立独行的气质深深吸引,但她极度不自信,不认为罗切斯特这样的贵族会喜欢她这个身材矮小、容貌普通的家教。两人就这样默默地暗生情愫却都没有表白。直到有一天简·爱回到桑费尔德庄园后,罗切斯特勇敢地向她求婚,简·爱答应并高兴地准备婚礼。婚礼前夜,简·爱从睡梦中猛然惊醒,看到一个身材高大、面目可憎的女人正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然后把婚纱撕成碎片。第二天发现满地婚纱碎片。但罗彻斯特说那只不过是一个梦。
翌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简·爱挽着罗切斯特的手进入了婚礼教堂,当主婚人问:有没有人反对这场婚姻时,一位不速之客闯进教堂猛然站出来说:我反对。因为罗彻斯特15年前已娶梅森先生的妹妹伯莎·梅森为妻。简·爱听到这刺痛心扉的反对声时几乎崩溃了,在垂头丧气回家的途中一言未发。罗彻斯特不否认这一事实,并带领人们看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疯女人——他的合法妻子——有遗传性精神病史,在罗彻斯特的房间放火,撕碎简爱婚纱,都是她。
不允许重婚的教规和法律阻碍他们相爱,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悲痛欲绝的简·爱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带着简单的行李不辞而别。罗切斯特先生疯狂的寻找,但她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杳无音信。离开桑费尔德庄园的简·爱流离失所、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积蓄花光了就沿途乞讨,最后晕倒在牧师约翰家门前,被牧师兄妹收留并介绍到当地一所乡村小学校任教。
插图:简·爱叔父去世前
此前,里德太太派人来找简·爱,说自己病危要见简·爱一面,并给简·爱一封信,是三年前简·爱的叔父寄来的,把自己的遗产交给简·爱。里德太太谎称简·爱在孤儿院病死,直到病危才良心发现说出真相。约翰也接到家庭律师的通知说舅舅约翰-简去世了,留给简·爱二万英镑,要约翰帮助寻找简·爱。原来约翰和简·爱是表兄妹。简·爱决定将这笔财产与约翰兄妹平分。
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准备去印度传教,临行前请求简·爱嫁给他并同去印度。但他坦率地说,娶她并不是因为爱,而是需要一个有教养有素养的助手,而简·爱很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这让知恩图报的简·爱左右为难。当夜,约翰在荒原上等待她的答复,而她仿佛听到遥方传来罗彻斯特的呼喊:“简,回来吧!简,回来吧!”于是简·爱决定回到罗彻斯特身边。
插图:牧师圣约翰在家门前救起简·爱
简·爱回到桑费尔德庄园,只见满目荒凉、一片废墟。几个月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疯女人伯莎放火烧毁了整个庄园,自己也坠楼身亡。罗彻斯特为救她被烧瞎双眼,孤独地生活在几英里外的一个农场里。赶到农场的简·爱没有理由再拒绝孤苦伶仃的罗切斯特,他们终于结婚了。罗彻斯特的眼睛两年后治好了,看到了简·爱为他生的第一个孩子,一家三口过着幸福的生活。
二、《简·爱》——作品赏鉴
作者创作《简·爱》时,英国已是世界上头号工业大国,但英国妇女依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女子的人生目标要么生在富贵人家,口里含着金钥匙长大;要么嫁入豪门,通过婚姻获得财富地位和优裕生活;当个好妻子、好母亲是女性惟一的生活选择。以作家为职业的笔墨生涯则被认为不符合大家闺秀的淑女气质,受到大男子主义的激烈攻击。夏洛蒂三姐妹的作品当初都用男性化的笔名,可见女性作家当时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和社会压力。
1、简·爱
女主人公,一个性格坚强,朴实无华,刚柔并济,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女性,虽然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并不自卑自贱。她蔑视嘲笑权贵的骄横愚笨,以顽强的生命力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自立自强的人格和自由平等的理想。简·爱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寄人篱下,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悲苦生活:姨妈嫌弃,表姐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与不幸的一切相抗争的,是简·爱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从不向命运低头,从不绝望,从不自暴自弃,在侮辱与损害中从不沉沦堕落。她深入思考和努力把握自身命运、人生价值、社会地位,理智认识自己的品位和人格,勇敢坚定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情感,表现出女性的自尊自重、自爱自省、自立自强,以及对人格、情感、生活、命运的选择的执着追求。
2、罗切斯特
一个乡村贵族,桑菲尔德庄园主,拥有财富和强健的体魄,大约36.7岁(比简·爱大了约20岁),心地善良,身体强健,面孔坚毅,一头浓密的黑卷发和一双又大又亮的黑眼睛,显示出一种男子汉气概,但表面上看起来有些冷漠和古怪,性格阴郁又喜怒无常。年轻时被父兄欺骗娶了荒淫无度、生活放浪,有如河东狮吼的疯女人伯莎·梅森。罗切斯特虽厌恶她,但由于强烈的责任心和社会道德不能抛弃她,只好为躲避他、追求新生活到欧洲各国旅游,但一直找不到心上人,反而屡遭背叛。心灰意冷地回到桑菲尔德庄园,认识了家庭女教师简·爱,萌生爱意向她求婚,但已婚的事实在婚礼上被揭发。简·爱伤心而去,他也悲痛欲绝。后因疯妻放火而失去一条胳膊,眼睛也失明了。简·爱回来后,两人结婚,两年后眼睛复明。
3、作品主题
《简·爱》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带有自传性质和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对一个孤女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屈从命运,不甘受辱、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反映出一个平凡而高尚的心灵渴望社会的公正公平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坦诚、互相尊重。
简·爱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漂泊无依的生活际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但主人公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其人生始终追求两大目标:富有激情、满怀憧憬、坚持不懈地反抗不公正的等级划分和严酷的社会环境;始终不渝地追求人间的自由幸福和人格的独立自主,渴望美好的现实生活和高品位的精神境界。
小说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命运,勇于争取自由平等的女性形象。一个有尊严的、追求平等的简·爱,一个看似弱小软弱而内心极具刚强坚韧的女子,成为无数女性心目中的典范和榜样。作者热情歌颂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赞誉她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坚持不懈,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难能可贵。
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和描写了简·爱与罗切斯特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基于相互理解尊重的真挚爱情,具直入心灵的艺术震撼力量。简·爱之纯洁高尚的爱情观源于且更加深化了其个性: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她对罗切斯特的财富和地位不屑一顾,之所以钟情于他,是因为他平等待人、坦诚相见,视自己为朋友。她勇敢不懈地追求爱情和个人幸福,异乎寻常的纯真朴实的思想感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从未因自己的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罗切斯特看惯了上层社会的冷酷、虚伪和奢侈,纯朴善良和个性独特的简·爱犹如一股扑面而来的清新之风,吹进了他平庸、乏味且混乱烦恼的生活,使他的精神和生活焕然一新,重新唤起他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真诚地表达善良的本心和改过的决心。罗切斯特的不幸命运让简·爱感同身受,尽管他其貌不扬,后来又破产成了残废,但他内心的人性美和悲剧命运令人同情,所以最终与他结婚。
通过对罗切斯特两次截然不同的爱情经历的描写,小说批判了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爱情观,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描写为思想才能、人格品质与精神上的完全契合,力图说明人类最美好的生活应该是:尊严 爱情。只有当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自己也成了一个残疾人,与简·爱平视着站在同一地平线上,才使简·爱不再纠结于尊严与爱情的矛盾而与他结婚。
4、艺术特色和文章架构
《简·爱》全书构思精巧,情节波澜起伏,语言富有激情和诗意,男女主人公在交谈中都经常用诗歌的语句表达心理感情。其写作上的一大特色即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作者以抒情的笔法描写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真挚爱情,感情色彩丰富而强烈。以画家的审美眼光描绘和欣赏英国乡村的自然风景,以摄影家的情趣和技巧把握光和影的和谐,描绘景物的色彩斑斓用词精确、细致生动。
小说采用了一种类似《神曲》的艺术构架。简·爱的一生经历了地狱(盖茨赫德和罗沃德)的煎熬,经受了炼狱(桑菲尔德和沼泽地)的净化,最后到达大彻大悟、功德圆满的理想境界(与罗切斯特结合并诞生了象征新生的下一代)。作者反复引用《圣经》、神话、史诗、古典名著、历史典故以及莎士比亚的著作,赋予一部普通的爱情小说以经典意义和神话内涵。
作者运用噩梦、幻觉、预感来构造寓言式的环境,渲染和营造地狱的气氛。简·爱在盖茨赫德的里德太太家的生活被“阴森森的祭奠气氛”所环绕,倍感压抑恐怖,而“幽灵”时隐时现、令人毛骨悚然的“红房子”则是地狱的化身。罗沃德孤儿院“围墙之内笼罩着阴郁和恐怖”,“死亡成了这里的常客”,散发着“死亡的恶臭”,简·爱刚跳出火坑又被投入一个更为阴森可怕的地狱。在桑菲尔德庄园,暴风骤雨不断袭击千疮百孔的百年老宅,疯女人像鬼魂一样频频出现、神出鬼没。
二、《简·爱》——作者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父亲是当地圣公会的一个穷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两个妹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即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
夏洛蒂的童年生活不幸而凄凉。1821年5岁时,母亲患癌症去世。父亲收入微薄,全家生活艰难困苦。好在父亲是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常常指导子女读书、看书报杂志,给他们讲故事。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24年,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先后被送到一所寄宿学校读书。学校条件极差,教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日饥寒交迫,动辄遭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要冒着严寒或酷暑步行到几英里外的教堂做礼拜。第二年,学校里流行伤寒,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没几天就都痛苦而死。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她幼小心灵的深处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可怕印迹。《简·爱》中关于孤儿院的描写,就是她那段学校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小说中小姑娘海伦的可爱形象,就是以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
勃朗特三姐妹的纪念馆
回到家里的夏洛蒂和妹妹们一起学音乐美术,弹琴、唱歌、画画,但她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学习写作,面对大自然任凭想象力驰骋,心猿意马地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14岁的夏洛蒂尽管文笔还很稚嫩,但已写成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表现出相当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为她日后在文坛上一举成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夏洛蒂15岁进入伍勒小姐在罗海德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为了挣钱供弟妹们上学又在本校当了教师,一边教书,一边写作。
1836年,20岁的她鼓足勇气把自己的几首短诗寄给当时的桂冠诗人骚塞。然而得到的却是大诗人劈头盖脸的一顿训斥。骚塞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说:“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你们没有写诗的天赋。”兜头一盆冷水让夏洛蒂伤心不已,但她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仍然默默地坚持写作。
插图:少年简·爱窗前读书
夏洛蒂1838年离开罗海德学校。1839年和1841年两次到富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但每次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因为她忍受不了富人们的趾高气扬和自以为是,亲身体验了这一职业的辛苦与屈辱。她给妹妹艾米莉的一封信中写道:“私人教师……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所以很快就讨厌甚至憎恶家庭教师这一受歧视的行当了。
这两年里,有人向夏洛蒂求婚:一次是一个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牧师。但都被她拒绝了,因为她觉得他们并不是真心爱她,只是按传统需要娶个妻子而已。
夏洛蒂和艾米莉都不愿远离家人去外乡谋生,但仅靠父亲的收入又难以维持生活,于是她们就想在本村办一所学校,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可是她们的法语并不好。帮助照料家务的姨妈急人之难,拿出全部积蓄资助姐妹俩到布鲁塞尔去学法语。
布鲁塞尔的这所学校由埃热夫妇开办,文学造诣深厚的埃热先生亲自教授法语。勃朗特姐妹在他的教诲下,仅用一年时间就掌握了法语基础知识,阅读了大量法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各种流派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但是给夏洛蒂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埃热先生本人。他学识渊博、聪慧过人,虽然容易激动,甚至有点粗鲁,但心直口快、坦荡磊落,特别是有一种对年轻女性极具吸引力的男性气概,让夏洛蒂不由自主地为之心驰神往。即使夏洛蒂内心深处对埃热先生已暗生情愫,但一直压抑这种微妙的情感,从未明确表露过,埃热先生对此也茫然无知。
《简·爱》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多是她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或非常熟悉的,充满激情的她夜以继日,写作进度很快,不到一年即完稿并寄出。收到书稿的出版商大喜过望,彻夜不眠地一口气审读完毕,决定马上出版这部杰作。两个月后,《简·爱》(1847)问世,而两个妹妹的作品还在印刷之中。
回到英国后,夏洛蒂姐妹开始筹办学校。可是她们万万没有想到,还没有一个学生来报名入学,税务官员就上门了。学校是办不成了,只剩下写作这一技之长。1845年秋天,妹妹艾米莉写的一些诗启发了她的灵感——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诗集。于是她们每人拿出自己的一些诗作,用已去世的姨妈留下的钱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分别用了三个男性的笔名: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和阿克顿·贝尔。尽管她们的诗写得很美,却无人问津,出版后只卖掉了两本。
诗集的出版激发三姐妹的创作热情,她们开始埋头写小说。夏洛蒂用将近一年时间写成一部长篇小说《教师》;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则分别写出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三部小说一起寄给了出版商。不久即得到回复:《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可以出版,《教师》将被退回。这对酷爱写作的夏洛蒂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没有退缩消沉,又开始撰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简·爱》。
三姐妹的三部长篇小说联袂问世,一举震动了英国文坛,因为三部作品都非常出色,尤其是《简·爱》(署名为柯勒·贝尔)更是引起轰动,街谈巷议都是这部小说,人们四处打听和猜测——谁是作者?勃朗特三姐妹由此声名远播。但是人有悲欢离合,家里发生了一连串不幸事件:1848年9月弟弟患病去世,三个月后艾米莉染上结核病去世,5个月后安妮也染病离开了人间。亲人相继离去使夏洛蒂悲痛欲绝,只有全身心投入写作之中,才能暂时忘却内心的悲痛。她不舍昼夜地埋头创作长篇小说《谢利》。《谢利》出版后再次获得巨大成功。
1852年,父亲的助手尼古拉斯牧师向36岁的夏洛蒂求婚。尽管父亲并不同意,但夏洛蒂喜欢尼古拉斯,认为他是真心爱她的,于是说服了父亲,俩人于1854年6月结婚。婚后生活相当幸福。夏洛蒂在照顾丈夫和父亲之余,仍然抓紧时间笔耕不辍,写作长篇小说《爱玛》。可惜只过了6个月幸福的家庭生活,《爱玛》也刚完成两章,夏洛蒂就一病不起在病床上痛苦地挣扎了3个多月。1855年3月31日,这位性情刚强、才华横溢的39岁女作家与世长辞。
三、《简·爱》与中国
2020年是夏洛蒂·勃朗特逝世165周年,她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简·爱》(Jane Eyre)是其代表作。1847年甫一出版即轰动英国,翌年再版二次。1934年,《Jane Eyre》的第一个中译本问世,李霁野翻译。迄今为止已有50多个中译本。20世纪50年代,国内文学评论界对外国文学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外为中用、批评接受。对《简·爱》的评价是,女主人公童年的不幸、孤儿院的艰苦这两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大众的苦难和资本主义的黑暗”,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但桑菲尔德庄园和沼泽地荒原的后两部分宣扬爱情至上和宗教迷信,应予批判。如此评论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其实后两部分占全书的4/5,才是最重要的。
马克思把夏洛蒂与狄更斯、萨克雷视为英国文学界“光辉派”,因为他们“在真实而动人的描写中向世界揭露了比所有政治家、理论家和道德家所揭露的总和还要多的政治和社会真理。”也许正是这一评价使《简·爱》没有被列入禁书。当然主张男女平等也符合当时的政治正确和主流语境。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对《简·爱》的评价进一步升华。木心《文学评论》认为:《简·爱》一是青草崇高,二是适合年轻人看。是好的爱情教科书。但笔者觉得,把《简·爱》只看成爱情教科书未免简单化了,而且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知之无多的年轻人也不见得能看懂。其实,大多数国人是通过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才了解《简·爱》的。
《简·爱》有20多个影视版本。公认为最经典的是1944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奥逊-威尔斯和琼-芳登主演的故事片。
但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是1970年苏珊娜-约克和乔治-斯科特主演的英国版。中文版由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陈叙翻译,邱岳峰、李梓分别为男女主人公配音,1972年译制完成,1979年上映。
那一代电影配音演员是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绝后的巅峰,正是那些富于穿透力、感染力、动人心弦的磁性声音,让无数国人走近和记住了包括《简·爱》在内的无数外国文学名著。
绿袖子(英国民谣)半音阶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