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董源的江南水墨山水画派
大家好,关于京剧的基础知识「京剧常识手册主要内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京剧艺术源远流长,是我们的“国粹”。很多重要的节日的大型庆祝晚会上,总少不了京剧节目的助兴。其实父母那代人对京剧有特别的情感,很多新剧是陪伴他们的青春和成长的珍贵回忆。小的时候,一家人吃过饭闲聊,提到《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华子良》等,爸妈就会忍不住哼几句,还会两眼放光、兴奋地聊起他们年轻时候的经历。
受父母的影响,我从小就对戏曲类节目好奇。虽然看得不多,但也能模糊感受到戏曲的独特魅力,台词总是那么精炼,而且特别顺畅,故事一波三折,牵动人心,动作也特别优美舒展,真是一门精美的艺术,方方面面都很讲究。
对京剧艺术,我其实一直停留在“看热闹”的“外行”阶段,觉得京剧好看,却并不懂唱腔、服装等细节。最近刚好看了一本京剧知识入门书,是戏曲评论家张永和撰写的《京剧艺术一知谈》。这本书简要介绍了京剧的诞生过程、“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行当的特点、有哪些经典剧目,还介绍了京剧的音乐、服装和不同流派的特点。书如其名,即使一个外行人,把这本书通读下来,对京剧的基础知识怎么也可以算得上有了“一知半解”了。能让读者得“一知”,这本入门书就达到了目的。
京剧是徽班进京后和汉调以及秦腔等其他曲调经过多年的融合逐渐形成的,以西皮、二黄为主腔调,以京、汉音为语音标准。菊坛曾经涌现出很多名噪一时的艺术家,他们都为这门艺术做出了贡献。同治、光绪年间齐名的“同光十三绝”以及余三胜、张二奎、汪桂芬、孙菊仙等人,在京剧创始阶段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作者张永和看来,京剧能发展到,最感谢的要数四个人。首先就是“同光十三绝”之一、京剧鼻祖程长庚,他规范了京剧的唱腔、念白,奠定了京剧的雏形。“伶界大王”谭鑫培和“通天教主”王瑶卿分别对生角和旦角的表演进行了大胆创新,他们推动京剧发展上了新台阶,被称为“梨园汤武”。而世界级大师梅兰芳则把京剧艺术带到了海外。
我们常说的“生旦净末丑”指的就是京剧的行当,也就是角色分类。不同的角色,在唱念做打、服饰装扮、面容化妆等方面,各具特色。现在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行又有分支。比如生行又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旦行又包括正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等。
京剧的乐队称作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包括管、弦乐,武场则是打击乐。京剧的表演舞台有限,也只有少量道具用来象征性地表明场景。在这样有限的条件下,要表演各种千变万化的故事场面,烘托出有感染力的故事氛围,就全靠演员的综合表演和音乐的全力配合。音乐把节奏和氛围带起来了,戏的场面就有了。这样看来,说乐队是京剧的场面,的确再合适不过。
乐师和演员需要默契配合。优秀的乐师大家,不仅仅是演奏上的艺术高超,更懂得不同演员的唱腔特点,能做到托腔保调,让音乐和演唱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为演出增色。所以,许多著名的京剧大师,都有固定的优秀乐师做搭档,珠联璧合。
京剧的服装自然也是颇多讲究,善恶忠奸、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各自都有对应的扮相,“宁可穿破,不可穿错”。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一张张堪称艺术品的脸谱。跟服装一样,不同的脸谱,表现着不同人物的个性、品质、年龄等,“寓褒贬、辨忠奸”,富于象征意义。
通读了《京剧艺术一知谈》之后,再去看京剧表演,就可以根据这“一知”去理解实际表演中的细节,提高对京剧艺术的欣赏水平。这“一知”必然能给初入门的京剧爱好者带来更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