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大家好,梵高的画究竟好在哪里「毕加索画好在哪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梵高究竟好在哪?
我们都一样孤独,内心也一样的骄傲、热情,就像普罗旺斯阿尔勒的向日葵。
以前在画册或屏幕上看梵高的画
真的不容易体会出它的好来
而站在原画面前
用眼用心体会画布上百年前定型的颜料
凹凸的笔触、画面的纹理、油彩的质感
让人不由自主地推敲他绘画的过程
那种一触即发的情绪
扑面而来
▼
其实构图,笔法,用色这些基本要素
对于艺术大师而言
都属于次要的东西
而透过画作传达出的精神世界
才是艺术伟大价值的核心所在
▼
梵高的画正是如此
画里可以强烈感受到传达的情绪思想
他内心的热情、彷徨和挣扎
他对事物的看法
以及他独树一帜的世界观
可以感到他耗尽生命所有热情去体会生活
然后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
▼
仓促的笔触中
可以感觉到那种近乎神经质的疯狂
不能自抑的兴奋和颤抖
好像所有情感就在绘画的瞬间迸发
握住画笔的似乎不是他的手
而是那颗激情澎湃的赤子之心
▼
如果说
“古典主义”着重的是形体和轮廓
强调精确的素描和柔缓微妙的明暗色调
油画如同照片般纯粹写实
如:
▼
那么从“印象派”开始
绘画强调不同光影对色彩的变化
用主观的方式呈现客观的自然
如同照片上加了不同效果的滤镜……
如:莫奈的教堂
▼
而以梵高为代表的“后印象派”
则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模仿事物形象”
而要借助绘画
“表达自我感受和主观情感”
呈现“主观化了的客观”
直接将艺术推入了
呈现纯然心灵的全新境界
▼
因此
用心灵作画的梵高
用最直接而质朴的绘画语言
感动无数
▼
1880年
由于生活的抑郁而不得志
27岁的梵高搬去乡下与父母同住
无业、穷困而压抑
在给提奥的信中
他自嘲自己连条狗都不如。。。
绘画他内心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当时的作品普遍灰暗,颜色单一
《吃土豆的人》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
“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 - 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梵高
在自己被人厌弃之时
梵高居然还有怜悯之心去同情他人
他画着自己无法救赎的人
也救赎着自己
▼
1886年
梵高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来到巴黎蒙马特
踏上了艺术这条不归路
他开始经常出门去画这个城市
作品中开始出现明媚的颜色
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ères, 1886
▼
Fishing in Spring, the Pont de Clichy , 1886
《麦田云雀》正是绘于1887年夏天
云彩清幽的天空下
一只云雀正从麦田奋力展翅
那只属于梵高一人的金色麦田
透视了整个天空
也透视了精神的丰满和心灵的自由
▼
那种从上至下挥落出的辽阔与自由
以及金黄色所透视出来的纯净美感
令人神晕颠倒
不论是来自于印象派的点彩还是透视法
都被他精神的狂热带动到了更辽阔的境界
▼
1888年
厌倦了巴黎乏味生活的梵高
来到法国南部城市阿尔勒(Arles)
并很快爱上这里
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 “疯狂”
创作也随之进入高峰
▼
这是梵高最重要的风格成形期
作品多是充满阳光的明亮景物画
《收获的景象》1888
▼
画面笼罩在暖色调中
精确的用色和几何图形似的构图
赋予画面令人难以置信的纵深感
将视线从前景一步步引遥远的天际
夜间咖啡馆1888
▼
梵高抵达阿尔勒早期一直住在这里
咖啡馆中间的门帘半开半掩
服务员站在灯光下面对着观众
房间中部有张台球桌
▼
咖啡馆是流浪汉和妓女夜间出没的场所
即使如此
在梵高的笔下
也因为沐浴了情感的光芒
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灿烂魅力
1888年5月
因为旅馆费用过于高昂
梵高租下拉马丁广场2号建筑一侧“黄房子”
▼
重新装饰完成之后
他得意地写信给妹妹:
“我的房子沐浴在广场灿烂的阳光下,外面漆成鲜黄油般的黄色,搭配着耀眼的绿色百叶窗,花园种了梧桐、夹竹桃和洋槐。房子的上空就是耀眼的蓝天。在这间房子里,我可以生活、呼吸、沉思和作画。”
“黄房子”就是画作中街角的那幢房子,颜色较其他建筑物鲜亮。梵高称之为“光之屋”,并将黄色命名为“爱的最高闪光”,房子前脚步匆匆的就是梵高本人。
“黄房子”不仅是个避难所
而且是个文化意义上的群体画室
“我想让它真正成为‘一间艺术家之屋’”
在阿尔勒的时光应该是梵高最开心的时候
他画下自己的房间给好基友高更
邀请他前来同住
Bedroom in Arles
▼
1888年10月20日
高更搬来与他同住
梵高甚至画下了两人分别坐的椅子
梵高之椅 & 高更之椅
▼
阿尔勒的时光
梵高的作品色彩更加明亮
也更狂热地去尝试新的表现手法
甚至售出了平生唯一一幅画
《收获的景象》
▼
写实风格画面笼罩在暖色调中
远景的处理突出了平远的视觉效果
令人神往
也许是向日葵奔放的热情打动着梵高
在这期间他完成了系列《向日葵》
这是梵高在黄房子里面的最后一幅《向日葵》
整幅画仍维持一贯的黄色调
只是较为轻亮
梵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
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
▼
这幅向日葵中笔触不再短促
而是坚实有力,大胆恣肆
强烈的对比和厚重的色块结合的天衣无缝
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和婀娜的纹理
描绘的淋漓尽致
▼
他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
因为“岁月会让一切变得暗淡”
。。。
然而好景不长
天才总是难以相容的
梵高和高更碰撞结果就是
在1888年圣诞节前夕两人大吵一架
于是发生了著名的割耳事件……
▼
我想,人的情绪如同一碗水,寡情的人水少,怎么晃动也不会洒出,因此平静。而梵高这样的疯子,情绪太丰富,水已经要溢出,稍微一晃就一发不可收拾。和高更的争吵一定让他伤透了心,于是他想换一个方法转移痛苦,然后……对,他就把耳朵割了。。。
这幅《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1888.2
绘于割耳后一个月
作为内心探索的佐证和性格特征的反照
毫不掩饰的描绘揭示出
梵高性格中令人意外却又最为动人的一面
此刻的他
应该已经找回内心的平静
1888年
梵高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绘制了
《盛开的桃花》
▼
“他的逝世对我是一个可怕的打击。但不要以为死者是死了,只要有人活着,死者就会活。我就是这样认识问题的。”
“我把画架摆在果园里,在室外光下作画——淡紫色耕地、芦苇篱笆、玫瑰色桃树,衬着明快的蓝白色天空。这大概是我画的最好的一幅风景画。”
“我不知道人们会对这幅画说什么,但无关紧要。我以为一切纪念莫夫的东西,一定要既亲切又愉快,不可以带着丝毫悲哀的调子。
这段时间的梵高
经常在晚上光顾附近的通宵咖啡馆
煤气灯照耀下的橘黄色的天蓬
与深蓝色的星空形成逆向的对比
朦胧的透着希望与幻想交织的复杂心态
《夜晚露天咖啡座》 1888
▼
“对我而言,夜晚比白天更有活力,更有丰富的色彩。看天上闪烁的星星,地面明亮的灯光,很美也很安详”——梵高
然而鳞片状排布的地面
又些微显露出繁杂不安、彷徨和紧张
梵高也将这夜的瞬间转化为长久以来的信念
▼
《罗纳河上的星夜 》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1889
天空星光与岸边灯光的倒影呼应
人间和天堂的边界消弭不见
阿尔勒缩减为细长的一条
几乎无法隔开蓝色包裹的水面和星空
▼
这画布定格的的景象令人心醉神迷
是完全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感官陶醉
正如梵高自己所言
“我希望自己可以捕捉内心的丰富与完全”
他做到了
正如《星夜》中如焰火般闪亮的星星那样
梵高对绘画有着火焰般的热情
忍饥挨饿对着他目之所及的单调景物
反复练习和尝试新的画法
一生中画了35幅自画像
▼
11幅向日葵
▼
若干幅麦田
▼
梵高人生的最后的两年
是在病魔的折磨下度过的
活动范围很有限
就画目之所及的景物
有什么画什么
▼
绘画燃起他对未来的希望
他想快点好起来
将来可以画更有诗意的题材
▼
然而这样的期待始终没有实现
。。。
1889年6月因为癫痫发作
梵高被送去圣雷米疗养院
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
《鸢尾花》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属于梵高的忧郁蓝色伴着生命而来
浅如海蓝,深似墨团
▼
凝结了无数愁楚的鸢尾花与野菊泥土呼应
躁动的情绪对话忧郁的述说
白色鸢尾花特立独行的孤傲身影
彷徨、躁动而忧郁
但前方没有路。。。
这便是1889年5月间的梵高
他将心魂留在了画上
▼
令人惊叹的是
在这样的情形下
梵高并没有颓废自弃
而是画出了更令人震撼的作品
旋转的线条,粗犷的笔触
充满了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力
让人感到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
《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 1889
大概是梵高内心最纯净的颜色
▼
阴郁的蓝色结合粗矿的笔触
如同黑色火舌般的丝柏直上云端
充满了炙热和躁动
又如同黑夜中燃放的焰火般炫丽
天空的纹理如同涡状星系
而月亮则犹如昏黄的月蚀
▼
底部的村落宁静平和
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产生强烈的对比
▼
夸张的扭曲变形以及强烈的视觉对比
展现了躁动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此时的代表之作
《星空下的丝柏路》
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 1890
延续着漩涡纹及火焰般向上燃烧的线条
▼
梵高自创的短碎笔法在此展露无遗
高而笔直的黑色丝柏犹如火焰般升腾
星星在青色天空中呈现玫瑰色的柔和光辉
▼
《杏花》Almond tree blossom
是梵高在人生的最后一年1890年创作的
他把这幅画作为礼物
送给弟弟西奥刚出生的儿子
▼
杏枝上白色的花瓣尤如珍珠般闪亮
蓝色的天空衬出枝干清丽的轮廓
留下绿松色的阴影
▼
作为最早开放的植物之一
梵高用杏树的花枝象征生命的怒放
。。。
就是这样一个对生命如此眷恋热爱的人
同年晚些时候画下了这幅
《麦田群鸦》Wheat Field With Crows
没多久
他就在这片麦田里开枪自杀了
▼
画面特有的金黄色却充满不安和阴郁
乌云密布的天空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
沉重的透不过气来
空气似乎也凝固了
▼
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
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
充满了压迫、反抗和不安
▼
真实的画作极度骚动
我能感受到梵高狠狠地把油彩挤在画布上
用力几笔揉进翻滚的乌云
黑线勾勒的乌鸦奋力挣扎
画笔饱蘸着高纯度的油彩短促地排线
▼
极度挣扎的内心世界
孤独与压抑犹如被乌鸦压住的麦田
而金色麦田的勃勃的生机
亦如梵高内心升腾不觉的欲望之火
▼
悲剧的情感在画面肆意宣泄
大量短线条如同躁乱而激烈的内心
我甚至能感受到
他因为过于激动身体僵硬而微微颤抖
▼
一直觉着
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
要结合艺术家创作时的背景和心境
一个艺术家的成就
要看他对后人的启发
▼
“开启不同于前人的艺术
启发后人的艺术”
这就是梵高作品的伟大之处
但更多的伟大
来自梵高的作品能打动人
无论他的生活如何不堪和落魄
他的作品永远是
明亮的,美好的,纯真的,积极的
▼
不是因为梵高他伟大
你才要去感受他
而是因为你相隔百年的时空
感受到了他传递过来的美
梵高才伟大
▼
我爱梵高
因为
他让我见到了他眼中绚烂的世界
▼
最后
献上一段“知乎”上的评论
很有意思:
“我喜欢梵高,不是因为感动他苦逼,相反,我觉得他是个把自己活得尽兴了的人,一个穷光蛋,管你们觉得他没天分,反正他想干的事他都干了,如果艺术是兴奋剂,这家伙就是HIGH了一辈子HIGH死的,他的作品中有一种狠劲,是多少人画里没有的,那就是周云蓬说的“直见性命”,就凭这就打动人,管你服不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