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国书画历史 传承中华艺术瑰宝的独特魅力
大家好,湖北丧鼓词「长阳丧鼓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湖北西部,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俗形式——“打丧鼓”。这种民俗形式主要集中在土家族聚居的地域。土家族把“打丧鼓”又称作“跳丧”或跳“撒叶儿嗬”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歌舞。“打丧鼓”历史悠久,一说源于上古巴国军队战舞。在唐代樊绰的《蛮书》中已经对其有了明确记载:“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
“跳丧”一般是在出殡前一晚在灵前的空地进行。棺木前供着灵位,前方在大木盆中放置一面牛皮大鼓。有一人掌鼓,整个跳丧过程由掌鼓师的鼓点指挥,鼓面、鼓边、鼓帮都可以用,鼓点有节奏又富有变化,掌鼓师还有唱词。“跳丧”的人两两相约,踏着鼓点,边歌边舞,与掌鼓师响应和。舞者动作十分对称,以“反胴体”贯穿始终,即:“顺边下沉,晃悠,颤动。”“舞者身体在收缩与伸展、推进与拽拉、挺身与曲身、摇摆与晃动、震颤与抖动中展现出美来。”
“跳丧”的过程大致分为“待尸”、“摇丧”、“穿丧”、“退丧”等。这些仪程都由掌鼓师指挥,“跳丧”的人跟着鼓点的变化而变换舞姿。
在土汉杂居的地域,“跳丧”习俗简化为“坐丧”,一般在灵堂棺木左侧放置一面牛皮鼓,由歌者边敲鼓边唱丧歌,没有了众人的舞蹈,一般“打丧鼓”都是“一夜丧歌唱到明”,直到第二天出殡才结束。
不论是“跳丧”还是“坐丧”,均需要击鼓而歌,其歌词统称为丧鼓词。下面,本文就“跳丧”习俗的“丧鼓词”作简要的民俗与文学性分析。
一、丧鼓词的源流及其内容
关于丧鼓词源流,我们可以和竹枝词加以比较,找到其关系。同时,丧鼓词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有的回忆民族起源、缅怀祖先功绩,有的历叙父母养育之辛劳,有的表现爱情,有的缅怀亡者。
(一)丧鼓词与竹枝词
竹枝词是中国古代民歌的一个种类,发源于古代巴族地区,即今天的武陵山地区的长江三峡、沅水、酉水、清江以及乌江流域的中下游一带。竹枝词源于巴渝辞。“跳丧”习俗与巴渝舞有渊源关系,“丧鼓词”也与“巴渝辞”有关,所以,“丧鼓词”与“竹枝词”同样有渊源关系。这从原始的竹枝词和丧鼓词的形态中可以看出。如:
唐代皇甫松的《竹枝》:“槟榔花(竹枝)鹧鸪啼(女儿),雄飞烟瘴(竹枝)雌亦飞(女儿)。”
唐代孙光宪搜集的原型《竹枝》:“门前春水(竹枝)白草花(女儿),岸上无人(竹枝)小船斜(女儿)。商女经过(竹枝)江欲暮(女儿),散抛残食(竹枝)饲神鸦(女儿)。”
丧鼓词:“师傅掌鼓(跳撒尔嗬嘞)我来接(撒尔嗬),不知接得(跳撒尔嗬)接不得(撒尔嗬)。双手接过(跳撒尔嗬)鼓槌打(撒尔嗬),心中抖得(跳撒尔嗬)乱如麻(撒尔嗬)。”
很明显的,部分丧鼓词保留了原始竹枝词的风貌,而当竹枝词在唐代演化成为文人七言诗的创作时,便与丧鼓词这种民间文学样式保持了很大的距离。当然,文人竹枝词的创作与后来丧鼓词的创作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丧鼓词的内容
一是回忆民族起源,缅怀祖先功绩。很大一部分鼓词是回忆民族起源,缅怀祖先业绩方面的内容,这使得丧鼓词具有一种民族传文化和意识传承的功能。如:“自从盘古分天地,制下洪水遭殃,淹下万国九州。只剩兄妹二人……才成了夫妇一双……内生九十九子,”这部分内容讲述了祖先、族群的起源,内容包含了盘古开天地、原始洪水传说。很显然,这里是受到了汉族神话传说的影响。
二是历叙父母养育之辛劳,倡导孝文化。丧鼓词在特定的场合下演唱,因而有很多让人动情的歌词,主要反映父母养育的辛劳和生前的一些事迹。
如《受恩歌》从“提起亲恩大如天”唱起,接唱:“树有根、水有源,劝人须当孝为先……父母账、有万千,不还焉能无罪愆?”然后从母亲怀胎、生育、哺乳、抚养、教诲、婚配,一直唱到“还要与儿挣田园”。每段用两句话归结质询,人子欠了父母这么多账,“借问人子还不还?”这一段丧鼓词感情真挚而强烈,突出表现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辛劳,催人泪下。有的丧鼓词还询问丧家孝子敬孝父母的情况,劝导孝子节哀。如“请问孝官,亡者在世你不请医生,不开药方?孝官答曰,医生请了几十个,药方开了几十张,……又问孝官,几时起病,几时倒床?……初一起病……初九初十设下孝堂。”这样的丧鼓词显得十分动情,能勾起对逝者的哀思。同时,鼓师的唱腔也会变得悲伤,烘托哀婉的气氛。
三是情歌。很少有民族会在丧事活动中谈情说爱,但丧鼓词中有一部分却是表现男女爱情的。如:“正月香袋才起头,要绣狮子滚绣球,……郎又欢喜姐又愁。……十月香袋绣完了……有情的哥哥你捡到,无情的哥哥你莫捞。”这段丧鼓词表现了一个多情女子给心上人绣香袋的心理活动、显得热情奔放,体现了土家人的浪漫气质。表现爱情的鼓词体现了土家人灵魂不灭的观点。土家人认为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只是在另外的世界开始了新生活,所以劝慰后人不要悲伤,从而在办丧事时,能够谈情说爱。此外,古代土家族地区居住分散,很少有大型聚会,而“跳丧”时,便是联络感情的时机,因而在本该庄重的场合出现了情歌。
四是缅怀亡人。丧鼓词主要功用是缅怀亡人、劝慰生者,所以大部分丧鼓词都是这样的内容。如《送新亡》:“将新亡送到一道关口。一道关是奈何桥,七尺三寸宽四丈高,……二道关是破陷山……到了每年的金三月,您们都要上个坟插个青,”这段鼓词从民俗信仰的角度讲述了人死后的去处,并以劝慰的口吻哀悼亡者、抚慰生者,十分感人,加之以鼓师哀伤的唱腔,将凄婉的气氛能够烘托到极致。
二、丧鼓词与民俗文化
(一)丧鼓词与原始宗教文化
原始人思维能力有限,对自然界有一种天然的敬畏之感,并认为有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并以超自然力量作为自己的信仰,进而形成了原始宗教信仰。认为超自然力量可以左右人的生死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从现在的一些丧鼓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土家族的一些原始宗教文化信仰。主要表现为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鄂西山区巴人以白虎为图腾。在巴人活动过的广大地区,历代不断有众多的虎饰文物如铜戈、铜剑、铜钺的出土。土家地区一般建有白虎庙,人们还以白虎做家神。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对白虎的崇拜,代代相传,深入了土家人的生活。在丧鼓词中就有很明显的表现。如《十梦歌》中的“一梦墙上去跑马……三梦白虎当堂坐……”等。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是由图腾崇拜、灵魂崇拜发展复合而形成的,是鬼魂崇拜与血缘关系结合的产物,也是远古时代统一协调原始先民群体意志,有效生产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土家人的祖先崇拜,包括对远祖廪君、对土王、对家族祖先的崇拜。因为现在流传的丧鼓词主要是清代以后的,所以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并不太多。有丧鼓开场歌词道:“开天,天有八卦。开地,地有五方……向王开疆辟土,我们守土耕稼!”这就是表现了对民族祖先的尊崇与敬畏。
(二)积极乐天的民族精神
丧事本来是悲切之事,但是土家族却以歌舞来寄托哀思,劝慰生者,把丧事当作喜事来办,表现了土家族积极乐天的民族精神。这是与土家族历代生存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历史上的土家族主要生活在深山陡崖之间,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铸就了其积极乐天的民族性格。同时,这种直面死亡的乐观精神也与土家人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终结,人死后就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生死观有关。
三、丧鼓词的语言艺术
(一)艺术特征
一是七言诗体的韵律性。大部分丧鼓词以七言诗体形式出现,当然并非具有严格意义的诗体特征。大多丧鼓词以七言为主,尾句讲求押韵,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如:“引魂童子穿身黄,手执华幡到孝堂,童子为何到此处,接引亡者到天堂。亡者撒手扬扬去,随着童子见玉皇……”这是一段开场歌,从头到尾始终押韵,主体部分以七言为主。整个歌词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适于唱述。
二是讲故事的趣味性。打丧鼓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给守灵的人提神,为了吸引听众,所唱述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如《老鼠告状》:“它今把我来咬伤……双爪抓住我不放,一口咬到我颈项,连皮带肉都吃光,又吃心肝并五脏……大王听罢气一昂,骂声老鼠死也当。”这段丧鼓词讲述了老鼠在阴间告状的故事,整个鼓词将动物拟人化,讲述得活灵活现,表现了老鼠奸诈狡猾的特征。
(二)语言形式上的特色
一是语言风格生动形象、诙谐风趣、通俗洗炼。语言生动形象是丧鼓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愚下是个混堂经(没本事)……睡着忘记闭眼睛。吃哒饭来忘记吞,洗汗忘记脱衣襟,”通过“睡忘闭眼”、“吃忘吞”、“洗忘脱衣”生动形象地塑造了“混堂经”的形象,幽默地表达了鼓师的谦虚。同时,丧鼓词具有娱乐性的特点,诙谐风趣。如《扯白歌》“打起赤脚跳过坎,挣断八根草鞋爽;碰见瘫子爬城墙,碰到瞎子读文章……”这段丧鼓词以夸张的手法诙谐风趣地表现了不可能出现的事物,显得幽默风趣。此外,丧鼓词的听众一般文化水平不高,为了适于表述,往往显得通俗易懂。如“孝男孝女,不必悲伤,唐王汉王与宋王,如今没有在世上,文王武王与纣王,个个奔驾把命丧。”这段丧鼓词以通俗洗练的形式劝慰孝家不要悲伤,说明人生难免一死,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二是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和谐音。比兴是古诗和民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比是用与所要表达之物相关的物象来表达情感或意志的表现手法。 兴是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实际所言之词的表现手法,其中实际所言之词是由‘他物’所感发的。兴的形式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能达到兴寄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下面这段丧鼓词:“山多石广少人走,世上人多君子稀。十分有理莫告状,穷人莫爱小东西。”前一句是起兴,后一句陈诉所要表达的主旨:劝解人们要宽容大度。谐音是民歌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往往能起到诙谐幽默,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在丧鼓词中也不例外,如:“问:隔河牵线是哪里?答:隔河牵线是长沙(长纱)。 ……问:穿别个的新衣是哪里?答:穿别个的新衣是四川(试穿)。”像这一段丧鼓词全部采用谐音的形式,一问一答,显得风趣幽默,饶有趣味,具有民歌的特色。
三是修辞手法多样。其一是比喻。如这样一段:“不会跳丧的巴门站,眼睛鼓起象鸡蛋,厨屋里一声喊吃饭,肚子胀哒像油罐,亏他还是个男子汉!”用比喻的手法、嘲讽的口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个不会跳丧之人的形象,说明在土家族中不会跳丧是会被人看不起的。
其二是夸张。在前文分析语言风格中的诙谐风趣时就已经提到了夸张的手法。夸张手法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增强了表达效果,在丧鼓词中运用广泛。
其三是对偶。毫无疑问,在丧鼓词中,大量运用了对偶手法,能够便于吟诵和记忆,起到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的表达效果。其四是反复。丧鼓词中有很多重复出现的字眼,能让人感受到一种音乐美,造成此起彼伏的艺术效果。如《送新亡》,整个鼓词中“亡人啊亡人,你慢慢地走”始终在重复,使听众感受到回环的音乐美,渲染出一种缅怀逝者的哀婉气氛。
“丧鼓词”作为古老民俗语言载体,承载了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我们在探讨其民俗文化内涵的同时,注意到其语言层面的文学艺术特色,有助于全面认识这种民俗形式的价值,从而能更好地保存,继承和发扬优秀民俗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