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明朝的五大优点值得对外文化输出「团队的五大优点」

时间:2023-02-03 10:53:05 来源:荆州锦衣卫

大家好,明朝的五大优点值得对外文化输出「团队的五大优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般来讲,文化输出需要一个时期作为背景。作为世界上文化输出相当优秀的国家之一的日本,其对外输出的文化作品有相当部分都是以战国时代为背景,不仅让相当多的西洋人迷上了日本的所谓武士精神、战国铠甲、天守城堡、忍术忍法,诸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武田信玄等日本大将的名字也是信手拈来,对那个金戈铁马、群雄逐鹿的时代充满了向往,日本也成为大多数西洋人心目中东方的代表,甚至在西洋人那小有名气的中国三国时期也大多是被日本人影响过去的。

然而与日本人不同,中国人比起兵荒马乱的割据时期,更向往和平发展的大一统时期。虽然中国大一统的时间比分裂的时间长,但维持较长大一统时间的朝代数来数去也只有这几个(我的标准是超过百年):两汉、大唐(算武周时期)、大明、大清。那么在这些朝代里,哪个朝代最适合作为文化输出的背景?本人则认为明朝最为合适,因为汉唐比较久远,建筑保留不多。

朱棣

一、繁荣昌盛的商品经济与市民文化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明朝似乎是一个黑暗的朝代,其实并不然。明代的商品经济相当发达,农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并非自己消费,粮食商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明代农业各部门及其与手工业相关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

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至于海禁的相关情况,明朝‬海禁‬过‬一段‬时期‬,主要‬是‬针对‬民间‬贸易‬,当时‬官方‬没‬停过‬贸易‬,而‬海‬禁当时‬主要‬是‬为了‬打击‬倭寇‬,倭寇‬剿灭‬后‬隆庆‬开‬关‬全面‬开放‬。

明代的手工业也相当发达,自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的规模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这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达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应运而生,也带来了繁荣昌盛的市民文化。

明中后期的社会风气、文学作品、建筑艺术均反映了市民文化的生机勃勃,为市民阶层进一步解放精神枷锁奠定了基础。如果将这些融入到文化输出作品中,无论是将其作为作品的主角,还是作为作品的背景(比如在刻画街巷民居时就可以把这些现象融入进去,如《大理寺日志》的背景环境就有不少彩蛋),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冲击许多外国人对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的刻板印象,也能彰显大一统环境下人民的安居乐业,输出中国人独有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当然如果想拍比较典型的“封建社会”也未尝不可,把背景选在明初即可,只要输出的是正能量价值观且背景正确就没啥问题。

二、独树一帜的思想文化
说到明代的思想文化,王守仁先生是不得不提的。王守仁先生创立的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王守仁先生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对整个明代的思想文化界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他之后不仅涌现出泰州学派这种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更有李贽这种为反对封建礼教、提出民本思想而献出生命的勇士(这个或许可以跟西洋人引起一些共鸣)。

到了明末,著名的明末清初三先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还更进一步地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将这些思想和明末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无论是作为主角输出还是作为背景输出或许都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尤其是对于西洋人来说)。

王守仁

李贽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三、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
军用科技方面,明代在火器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元末明初时,明朝就在元朝火器上进一步地发展,明初改进的火铳、神枪等主要是在制造工艺上进行改良,不久即衍生出三眼铳这种著名的火铳,在诞生之初可谓相当先进(这玩意陪伴了整个大明),不过并未脱离火门枪的范畴。

至于火炮方面,明代在元代碗口铳的基础上发展出将军炮、威远炮等火炮,并且将其加装到木车城墙等工程机械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明初还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成建制的火枪部队--神机营,在永乐北伐蒙古时发挥了巨大作用。郑和下西洋时所用的宝船更是完美体现了明初科技的巨大成就。

不过之后的土木堡之变使神机营精锐尽失,再加上没有迫切的战争需求使得明代火器的发展逐渐停滞。到了明中期,屯门海战带来的经验和愈演愈烈的倭乱增加了战争需求,明代火器又开始发展起来,一方面,明军从战败的西洋人手中获取了鸟铳、佛郎机等西洋火器,另一方面,明朝从土耳其手中获取了鲁密铳这样的火器,火绳枪由此传入大明。

万历年间的赵士祯结合明朝火器、西洋火器、日本火器的优点,创造出掣电铳、合机铳、轩辕铳、迅雷铳、鹰扬炮等各式各样的火器,明朝本土也发展出五雷神机、拐子铳、大将军炮、虎蹲炮等优秀的火器,到了明末,无论是引进自西洋的红夷大炮,还是本土的神威大将军炮,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火器的发展。

1635年(崇祯八年)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终于造出了自生火铳这种燧发枪,填补了明朝没有燧发枪的遗憾(可惜没有大规模列装。另外在清朝燧发枪基本上是给皇帝玩的,直到二鸦火绳枪都是清军火器的主角)。除此之外,明代还有独树一帜的火箭类和爆炸类火器。

明初的神火飞鸦、架火战车,明后期的火箭溜均为出色的火箭类火器,用于万历朝鲜战争中的火龙出水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反舰导弹。爆炸类火器方面,明朝于1549年制造的"水底雷"可称为世界上第一枚水雷。该雷用木箱做雷壳,油灰粘缝,下面的绳索连接铁锚,控制深度,人工操纵击发,比西方制造和使用水雷早了200多年。同样是万历朝鲜战役,明军的水雷给日本的岛津义弘军造成了极强的心理震慑,和火龙出水一同对露梁海战的胜利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民用科技上,明代使用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至少需要两三个人操作,能够织出各种精美的花纹,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明代的服装样式。在明朝末年,宋应星所作的《天工开物》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给全世界的科技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若将其进行文化输出,无疑可以向全世界宣扬古代中国辉煌的科技成就。

四、雄姿英发的大国风范
无论是如爽文一般的洪武北伐,还是打得蒙古人丢盔弃甲的永乐北伐,都彰显着明朝强大的军事实力。

郑和的七下西洋,既是大明国威的宣扬,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作为大国子民的不卑不亢,更可与今日的命运共同体结合,说明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化戈为帛的和平使者、文明之师。青海乐都的瞿昙寺,是一座明代官式建筑的喇嘛寺。

陕西西安的明城墙内,至今都留有不少明代的汉式清真寺。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体现着明朝对于国家主权的坚定立场和与伙伴的患难与共,万历皇帝《平倭诏》里的这句话更能说明侵略者的唯一结局: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说的就是你,美利坚)。

如果能将这些作为输出作品,无疑能很好地宣传出中国人对于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让全世界体会到中国人的大国情怀和矢志不渝。(尤其是抗倭援朝,这场几万明军追着十几万日军揍的仗无疑可以很好地给日本的文化输出造成一定打击,让全世界认识到原来吹得神乎其神的日本战国在大明面前简直是费拉不堪。

还能借机输出一波中朝友谊并挎一把韩国人的脸,可谓一举多得。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永乐年的征交趾也可以考虑下,挎一把越南人的脸。另外在战争之前,中日双方官方民间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角逐,也是一波三折。战争期间也有极富戏剧化的人物和荒谬的事件参差其中,颇具野史和演义色彩。战与和期间无休止的纷争,使整个战争的进程诡谲多变。

当世人透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时,必会被其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场面和情节所吸引,简直是一个绝佳的文宣题材。最后如果真要拍的话,最好多加些火器,不管是明军、朝军还是日军都要加,让西洋人晓得我们亚洲人也是玩火器的,同时明军、朝军、日军的甲胄一定要弄对)。

除此之外,明朝在中国古代王朝里也算是比较开放的一个朝代(明朝没有闭关锁国),明朝的军队里不乏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军队的身影,早在正德年间明廷便与西洋有所接触,明末的西学东渐和徐光启与利玛窦的佳话也能说明明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和对全球化的展望。

顺便插一句,当今西洋和日本的文宣题材中,有一部分是与海盗有关的,在这方面也可以将明中后期猖獗的海盗势力作为一个题材进行文宣,同时刻画一些海盗与官方之间政治军事的角逐,将中国人在这方面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进去,再做到紧紧切合明中后期社会经济的文化背景,比如白银等物的大量流入,应该也能在海盗题材被西洋和日本霸占的情况下打出中国的一席之地,成为一个不错的文宣突破口。

五、繁复精美的建筑艺术
明代官式建筑的成就其实就已相当出色。大型建筑沉稳厚重、恢宏大气,小型建筑生动灵巧、繁复精美,完美地展现了明代官式建筑独特的魅力。

中国现存的许多皇家宫殿、坛庙建筑,基本上都是明代的基础,甚至还留下了不少明代官式建筑原物(比如北京的故宫、天坛、先农坛、社稷坛、太庙、历代帝王庙,山东曲阜的孔庙里就有不少明代建筑原物,格局也均是明代奠定)。

另外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明代前中期的官式建筑,比如故宫神武门城楼,其建筑的木质大架依然保持着浓郁的宋构特征。诸如“样式雷”这样典型的清式大样建筑则是从明末才开始出现并发展的。

换句话说,明代的官式建筑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适应客观环境发展变化。而较之官式建筑,明代普通建筑造型更加生动,斗拱轻量化使得建筑跨度更大,形体更为端庄,对斗拱本身的损害也得到缓解,斗拱由纯结构性开始演变出装饰意味,分布也更为充实饱满而不拥挤,威武大气的建筑中透露着一丝亲民的味道。

威严而不呆板,灵动而不轻浮,明代建筑在顺应历史环境的前提下产生变革,带来了中国古建筑的最后一次高潮,完美地展现了中国古建筑迎难而上、生生不息的精神。这是明代建筑自身的成就,是明代建筑独树一帜的魅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明清”可以一以概之的。

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每个省都能找到明代建筑,其存量依旧相当丰富,宫殿、民居、公共、寺观、城防等各类建筑也均有明代的存留,可以很好地实地取材,避免诸如唐代文宣作品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导致“以倭代汉”的情况层出不穷的现象(大理寺日志里还出现了高等级建筑泛滥的错误,如果把背景选在明代的话结合一下明代民居和官式建筑实物以及明代建筑制度的相关资料是可以避免以上错误的)。

再加上明朝人民的精气神本身就比清朝人好(背后的原因各位都晓得),明代建筑的艺术性也好过清代,只要实地考证并用心刻画后作为外宣作品的背景环境也可以很好地扭转外国人眼中中国建筑大红大黄翘飞檐的刻板形象,完美展现出明代建筑和中国城市的独特风貌,有力冲击东方元素里日式元素过于泛滥的情况。

看看这些雍容大气、精妙绝伦的明代建筑,不论是跟清式建筑还是跟日式建筑比都远胜对方。

以上便是本人对于明朝作为文化输出背景王朝的看法,如有不足欢迎各位指出。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