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艺术鉴赏的发生阶段「艺术鉴赏有几个过程」

时间:2023-02-06 12:29:01 来源:海归硕士梦泽说育儿

大家好,艺术鉴赏的发生阶段「艺术鉴赏有几个过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都不难发现 婴幼儿在创造艺术的时候可以获得极大的乐趣,但是却鲜有人知年幼的孩子也有艺术鉴赏的能力。仔细回想一番,我们不难从家庭生活中的细节之处体验到孩子鉴赏艺术的经历。比如说,当成人打开一本绘本和孩子共同阅读的时候,孩子会长久地盯着画面当中的某处;比如说,有时孩子会盯着天空中变幻多端的云彩出神;比如说,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孩子能够针对绘本的细节和成人进行讨论……

除了生活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线索之外,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还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Howard Gardner的研究表明,幼儿是具备艺术鉴赏能力的。如果成人可以让幼儿围绕在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当中的话,幼儿就有机会得以观察、讨论和反思这些作品。

幼儿观看梵高的《星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阶段和每个阶段的表现。

阅读本文,你将了解:

· 艺术鉴赏能力的五大发展阶段?

· 艺术鉴赏能力每个发展阶段的表现分别是什么?

· 学龄前儿童的艺术鉴赏能力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根据Michael Parsons的审美发展理论,他将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分为了五个阶段:

阶段一,偏爱阶段。学龄前的儿童一般处于偏爱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对艺术作品少有挑剔,他们不在乎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只是单纯喜欢观看,并且容易被各种色彩吸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很少能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缺乏与艺术家的共情和共鸣。

阶段二,美和现实主义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在看待一件艺术作品时,会很关注其主题。他们评判艺术品的原则是:如果艺术作品的主题能够反应美和现实,那这件艺术作品就是好的作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阶段二是一个更为高阶的阶段,因为个体开始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此外,个体也意识到,情绪也可以用有形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

阶段三,表现力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对艺术品的评判标准是看艺术品带给人怎样的体验和感受。这些思维或感觉可能是艺术家本人的,也可能是观看者本人的,也可能是二者思维或感受的共同创造物。作品的表现力是第一位的,美只是第二位的。个体会更注重作品的创造性、独创性和情感深度。

阶段四,风格和形式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有了一种新的视野,他们认为艺术品的重要性不在于艺术家有多高的个人成就,而是看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他们会将关注重点放在媒介、纹理、颜色、形式、空间和风格上。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去解读艺术作品的媒介、风格和形式,而且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在美学的意义上,这是一种进步,因为个体发现了艺术作品在媒介、风格和形式方面的意义。

阶段五,自主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会评判艺术的概念和价值,并认识到概念和价值才是艺术作品的意义。个体视艺术为提出问题的一种方式,而非传播真理的载体。从美学的意义上,这是一种进步,因为它能够使人做出更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反馈,并意识到传统的解读和看法可能会存在误导的成分。

针对这些发展阶段,我们联系实际一起来解读看看。


一、偏爱

第1个发展阶段是偏爱阶段。婴幼儿大多处于这个阶段。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是宝宝对色彩、形状和线条等基础的艺术元素表现出偏好。而且在成人的引导下,宝宝的艺术偏好会成为宝宝探究自己的真实生活与艺术作品中形象关联的内在动力。除此以外,宝宝会非常享受画画涂鸦的过程。

这个阶段,如果我们将梵高的《向日葵》呈现给宝宝观看的时候,宝宝最先关注到的会是向日葵热烈的黄色。

梵高《向日葵》

而且不只局限于世界名画,很多绘本当中的细节刻画也足够可以和艺术作品媲美,而且绘本的优势还在于,它完全是情节连贯、画风统一的系列艺术作品的展开。就拿我很喜欢的一本绘本《花婆婆》来说,绘画作者的创作风格让我想起了加拿大民间艺术家Maud Lewis的绘画风格。看着同一画风的作品用情节串联起来,并在自己眼前徐徐展开时,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人,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绘本《花婆婆》内页

Maud Lewis的画作


二、美和现实主义

第2个阶段是美和写实主义的阶段。如果成人可以对儿童的艺术之旅给予一些帮助和引导,学龄前儿童也能表现出这一个阶段的特点。即便是学龄前儿童的词汇有限,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语言表达出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感悟。在这个阶段,儿童对于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还停留在“漂亮”并且反应现实上。

我自己打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我记得小学是上美术课时,美术课本的第一页一般都是名画欣赏。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幅画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画反应的是一座西班牙的小镇格尔尼卡经历过纳粹德国的空军轰炸过后的样子。那个时候的我,即使上了小学,但是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并没有任何和战争与伤痛的经历可以与画家共情,只是简单地随着美术老师背诵画作评论一般地机械语调去逐一去看这幅画中的细节。而且我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的疑惑:我不觉得这是一篇“美”的画作,为什么会放在美术课本的首页?

毕加索《格尔尼卡》

现在想来,教育体系当中美术课本的编排,也应当符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发展。


三、表现力

到了艺术鉴赏的第3个阶段,个体会很关注艺术作品带给人的体验和感受,而相应地削弱对于美和现实性的要求。这种感受和体验可能是作者可以营造的,也可能是由于个体当下的心境而演绎出的。当然,有一种说法是“一千个读者就要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体验和感受也可能是观察者和作者体验和感受的交融。

就拿一幅很有名的画《呐喊》来讲。这幅画出自1893年画家蒙克之手。如果这样的作品拿给小孩子来看,多少有些惊悚的成分在,比如画作主体扭曲的表情和骷髅一般的骨架,说不定会将小孩子吓哭。

蒙克《呐喊》

而在我看来,我不需要仔细去辨别画作的背景和用色是否来源于日落时分的自然色彩,我不需要仔细去分析画作里扭曲的线条和桥的直挺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不需要去究竟呐喊者面部的比例失调,我不需要去考虑画中左侧的两个人和呐喊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单单只是作为一个有着较为丰富经验的成年人,我就可以体会到呐喊者的不安、惊恐,乃至绝望。


四、风格和形式

到了第4个阶段的时候,我们会更加的关注风格和形式,而且我们对于艺术鉴赏有了更为开阔但又细致的定义。即便我们暂时无从了解绘画流派和画作创作背景,我们仍旧可以从艺术作品的媒介、纹理、颜色、形式、空间、风格的角度出发去观察艺术作品。当我们再次看到《睡莲》的时候,我们也许会仔细辨别莫奈的用色,去考虑画者是如何用色才让一瓣又一瓣的花瓣栩栩如生,如何让荷塘的用色呈现出丰富的倒影和颜色。

莫奈《睡莲》


五、自主

艺术鉴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自主阶段,个体能够形成独特的艺术鉴赏体系,更加能够独立于传统和主流的艺术品位,形成个人的审美观点。这一个阶段的特点,很适用于解释每一个时代的伯乐。

对于梵高而言,他的弟弟提奥就是他的伯乐。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人们无法欣赏梵高的画风,即便是他一生的著作颇丰,生前也只卖出过一幅油画。可是他的弟弟提奥却愿意供养哥哥的艺术创作,这里面除了割舍不断的亲情之外,还有提奥超脱当时世俗审美的原因。

梵高《星空》

说到这里,这让我想起了上周末在上海市中心的一家酒店看到的新锐作家画展。他的名字叫做曹新宇,他的绘画形式是版画的一种形式——艺术微喷。可是在画展上,来访者寥寥。画家说这是国内近一两年才兴起的形式,在国外却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他默默地作着他的画,也希望他早日可以遇到属于他的伯乐。


曹新宇《捕猎游戏》


总结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了解到了艺术鉴赏能力的五大发展阶段以及每阶段的表现。学龄前儿童的艺术鉴赏能力一般处于第一二个阶段,即偏爱和美及现实主义。


参考资料:

Parsons, M. (1987). How we understand art: A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account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Cambrid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0-26).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