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创新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时间:2023-02-06 13:17:02 来源:艺术中国ArtChina

大家好,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创新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席本届教博会开幕演讲的嘉宾合影

文/凌敏

如果说去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是一种催化剂,意外加剧了整个世界的改变,那么对中国来讲今年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起步年,是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与“十四五”规划的起步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与设计创新教育需要做哪些前瞻性探讨?前不久在上海西岸举办的第⼆届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教博会)安排的相关活动,启人思考。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三位院长与上海多家艺术院校的校长举行视频连线研讨会

一、双循环与中外互动的新格局

因疫情肆虐,本届教博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外国专家和相关人员无法跨国、跨地区流动。尽管多国人士表示对参加教博会有很高热情,但受疫情影响,此前制订的种种计划难以实施,即便有可行方案也需要做很大调整才能落实。怎么来化解这些难题呢?本届教博会给出的对策可谓别有巧思。

首先,教博会组织者对人员流动受阻没有畏惧,没有浪费这场疫情带来的机会。他们在世界各地艺术院校无法举办毕业生线下作品展的情况下,开创性地举办了《2020 FutureLab海内外应届中国毕业⽣展》,为103所来自多个国家的艺术与设计类院校中国籍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展示他们毕业创作的平台。

这个特别的“毕业季”展览,共收到500多件个人应征者和学校集体报名参与者的毕业创作与设计作品。集体报名参展的学校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意大利⽶兰理⼯⼤学、英国伦敦艺术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等。最终有400余件毕业生作品在教博会的展台上亮相。

中小学艺术教师参加由英国导师的主持实践的工作坊

其次,尽管疫情阻隔了部分海内外专家来上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但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本届教博会成功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为海内外艺术院校同时搭建了线上与线下两个平台,为更多参加交流的海内外专家创造了开展双边和多边对话的条件。除此之外,教博会组织者还深挖新平台的功能,为寻找对话伙伴的海内外院校牵线搭桥,提供便利。

如,在教博会组织下,中国四川美术学院与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围绕“艺术智能与乡村振兴”议题,举办了一场信息量丰富的视频研讨会。双方与会者通过教博会这个平台萌生了进一步合作的愿望。而在教博会的平台上,不仅有高等院校之间的跨国交流,也有中小学教师与专家的跨国对话。如,由上海市美术教育教学基地主持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与英国普利茅斯艺术学院、威尔士教育专家的对话,给大家提供了超乎预期的帮助。

导演与观众在沉浸式话剧工作坊里演练

上面提到的这些案例,其价值不在于非常时期做成了一些创新项目,而是由此发现后疫情时代全球交流的两个新动向。一是在世界各地求学的优秀学生(不限于中国学生),他们的何去何从非常重要。因为他们是未来的主导,抓住学生就是抓住未来。本届教博会之所以要办“毕业季”展览,就是想给“新鲜人”一个舞台,同时看看他们到底怎样,从中发现有哪些好苗子。这对双循环的全球人才战略是有用的。

二是通过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发现,国外院校都有想与中国交流的的愿望。而在当下,进入双循环的中国除了在一般商品与服务上需要与其它国家互惠交流外,在人文社科领域更需要引进向上提升的人才。这样既有充沛的供给,又有切实的需求,是一种很理想的状态。基于当下的条件,教博会为海内外院校及专家学者搭建舞台,对双循环阶段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优质人才是有参考意义的。

上海市教育工会和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主持的“上海高校艺术与设计类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揭晓

二、双循环与学术场域新变化

经由这场疫情人们发现,学术交流场域也在悄然改变。由于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现在学术交流的时空限制已越来越少,空间隔阂已被打破。由此产生的影响是,高端人才是否隶属于哪个学校、哪个机构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才不必在我,而是为我所用,有没有合适的场域为前沿性、开创性学术思想提供传播的可能。

而所谓合适场域大致可以从三方面来评估。一是能否为一流的专家学者与优质人才提供能够展示他们学术见解和得到相应待遇的服务;二是有没有可对话的人,也就是有没有组织到可与之对话的专业听众和学术交流对象;三是有没有可以将他们的学术思想付诸实践的地方,也就是进行成果转化与孵化的地方。比较世界各地,现在没有一个地方比处在上升期、又步入双循环阶段的中国更有吸引力的了。

教博会院长论坛聚焦艺术与设计教育的热门话题

正是看到了有这种双边与多边交流的需求,本届教博会的组织者联络了国内与国外知名院校的校院长及相关专家,就当前大家关心的艺术与设计创新教育话题,尤其是对当下中国发展有前瞻意义的话题,设计了一系列研讨、展示、对话、交流活动。如,作为本届教博会的主题论坛“全球院长峰会”邀请了十多位来自海内外著名院校的校院长,就智能化时代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开设了线上线下两个平台进行交流。

而院长峰会讨论的话题,其意义不限于艺术与设计教育,对人工智能时代不同学校的教师如何转型定位都有启发。除此之外,教博会还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策划了一系列与创新教育有关的活动。横向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和柏林艺术大学媒体考古学教授共同策划的“艺术与设计教育中的自由与控制”主题论坛。演讲者既有来自德国、意大利、丹麦、哥伦比亚等高校的学者,也有诗人、发明家等活跃的新潮人士。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如何看待自由与控制嘉宾看法不一

另外,作为横向交流的一部分,在教博会展示板块,来自英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艺术院校,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清华⼤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同济⼤学创意设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海内外20所高校,在主展厅独立策划布展,向观众呈现各校最新的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师生对社会、文化、经济、科学等领域的观察与思考。

在纵向交流部分,教博会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打通了高等艺术院校与上海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交流环节,在上海市教育工会和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的主持下,组织了“上海高校艺术与设计类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同时由上海市美术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召集上海市中小学艺术教育骨干教师,在教博会平台上主办了“面向未来的美术教育”研修活动,分享教博会举办的研讨、展示、工作坊等全部活动成果。

四川美术学院与爱丁堡艺术学院通过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展开对话交流

这种打破高校与中小学分割的做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条条块块、各自为政、资源利用碎片化的做法,在21世纪进入第三个十年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因为无论从人才养成、人才流动,还是从学术交流场域的变化来看,原来那种资源割裂、人才羁绊的模式都已经不合时宜了。如何顺应双循环的发展要求,在艺术与设计创新教育环节,以全球眼光优化资源配置,没有前所未有的思维、前所未见的做法,是很难开创新局面的。

当然,教博会也要进一步发展,需要用人单位特别是大企业的介入。还需做更多的人才需求方的组织。这是在以后教博会组织上需要加强的方面。(本文作者为Futurelab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主协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