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大家好,斑点的斑是哪个斑「面具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谢尔盖·波利雅科夫《Composition Abstraite》,1969年
欧洲战后抽象主义作品近年在各大拍卖场上备受追捧,屡屡拍出高价。1945年,二战结束,欧洲很快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抽象艺术流派,斑点派便是其中的分支之一。这个“不知名”的画派何以在西方艺术史中拥有一席之地?
斑点何来?
二战结束后,饱受战争摧残的欧洲在废墟上开始了艰难地重建物质与精神家园。曾经的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深爱艺术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涌向这座城市的街道;战争则是一声尖利的枪响,直直击穿了美梦。
汉斯·哈通《huile sur toile》,1947年
战后的欧洲渴望新的起点,躁动的新思想将人的困境丝丝剥离。艺术成为一种净化的隐喻,创造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复苏的迹象。
汉斯·哈通《T1950-22》,1950年
抽象表现主义让纽约取代巴黎成为了世界艺术的中心。40年代后期,逐渐恢复元气的欧洲开始回应这种崛起,早期抽象主义一直潜伏在欧洲艺术的发展进程里,如今对纽约抽象主义的应对,更像是把已经存在的观念进行重新发掘。
汉斯·哈通《signé et daté》,1955年
非象主义(Informalism)便是欧洲的抽象艺术。这种产生于战后巴黎的艺术形态与冷静的几何抽象不同,它将艺术家的表现冲动置于首位。斑点派则是非象主义的分支之一,从名字便能大致猜到这种风格的特点——自发的笔触与飞溅的污点都可以被运用在创作之中。
汉斯·哈通《T1963-R6》,1963年
汉斯·哈通(Hans Hartung)是践行斑点派风格的艺术家之一,他以标志性的涂写艺术画作成名。1947年,汉斯·哈通在巴黎举办了首次个展,那些带有节奏的笔触与划痕所构成的抽象画影响了众多年轻画家。
汉斯·哈通《T1976-R42》,1976年
出生于德国莱比锡一个艺术家庭的汉斯·哈通,拥有着良好的造型功底,临摹大师画作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但他受立体主义影响颇深,更对和谐的比例原则有着浓厚的兴趣。
汉斯·哈通《T1975 - E18》,1975年
汉斯·哈通的艺术探索在1935年遇到了阻碍,纳粹认为他的艺术与德国理想不相容,为躲避追捕而逃到巴黎的他并没有逃过一劫,纳粹势力蔓延至法国,他最终在巴黎被逮捕。
战争总是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昔日执笔的画家成了战场上持枪的士兵,代表法国作战的汉斯·哈通在北非战场上失去了一条腿。
汉斯·哈通作品展览现场
因战争造成的的身体残疾造成了汉斯·哈通绘画方式的转变。面对残破的身体,他开始使用工具来冲破作画的范围限制:滴水、喷枪喷溅、投掷油漆......艺术家在作画中将情感释放,而这浓烈的情感正是来自于不可为外人道的悲惨经历。
汉斯·哈通《Rayonnement》,1962年
抽象艺术常常被批评太过于晦涩,无法与观众产生直接的联结。但对于擅于倾听的人来说,一切恰恰相反,抽象艺术往往能够更好的传达感情。
汉斯·哈通《T1980-R36》,1980年
汉斯·哈通是熟稔抽象沟通的大师,他的职业生涯不断完善着一种可以直接传达艺术家本人感情的绘画方式。观众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捕捉到深刻,我们与他一起遭受人生的挫折,也在某个时刻与他共同经历着爱与欢乐。
冷静的抽象
生于莫斯科的艺术家谢尔盖·波利雅科夫(Serge Poliakoff)也是一名流亡者。1919年,愈演愈烈的国内革命形势令他被迫离开俄国,前往巴黎定居。作为逃难者抵达巴黎的波利雅科夫并不知道,这座城市将带给他好运。
谢尔盖·波利雅科夫《Blue, Red, Grey, Green》,1963年
在巴黎,波利雅科夫结识了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与罗伯特·德劳内(Robert Delaunay),二人常常光顾他的工作室并对其创作给予指导,引导他走向自己独特的风格。
谢尔盖·波利雅科夫《Composition rouge, verte, jaune et bleue》,1964年
谢尔盖·波利雅科夫在50年代创作的一批小巧精致的油画作品中,展现了他对色彩的掌控力。在同一平面上挤压互锁的彩色色块被重新定位在空间中。
谢尔盖·波利雅科夫《Composition Abstraite(2)》,1969年
当暖色调居于主导地位,红色、黄色和白色的变化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深色的形状被点缀在不出挑的位置,艺术家在画面中营造了稳定安静的情感氛围。
谢尔盖·波利雅科夫《Rouge bleu jaune》,1954年
观众可以在谢尔盖·波利雅科夫的作品中找到一种活力,颜色在这里相遇,与身旁的“竞争对手”产生着冲突。在一个冲突的场面里,它们又是平衡和统一的。
谢尔盖·波利雅科夫《Composition abstraite》,1954年
50年代末期,谢尔盖·波利雅科夫在法国的年轻画家中极受欢迎,他启发了一代人追求简洁的抽象艺术。但在美国艺术界,他却遭到了忽略。巴黎式的绘画精神与纽约随性粗犷的抽象风格格格不入,他认为画面中的构成与画幅大小完全无关,但美国主流画界却更追捧波洛克式的大尺幅画作。
谢尔盖·波利雅科夫《Blue Rouge》,1951年
当我们如今讨论战后欧洲抽象主义与美国抽象主义的区别时,波利雅科夫的作品依然常常被拿来分析举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移民至巴黎的俄罗斯画家成为了这场文化辩论的中心人物,而在这两个国家里,波利雅科夫的身份都是被边缘化的外来者。
虚无的战后焦虑
沃尔斯《Untitled》,1944年
沃尔斯(Wols)是德国艺术家Alfred Otto Wolfgang Schulz的化名,而这名字是来自一封打错字的电报。沃尔斯受电报启发,随即决定以两个身份生活——拥有典型德国名字的合法公民,或是一个有着奇怪名字的艺术家。
沃尔斯《L"ile》,1943年
沃尔斯早期喜欢使用水彩作画,他描摹的景物就如同从原始软泥中走出来的外星生命。如果将他的画作直接当做早期生物教科书插图,或许人们也不会感到惊讶。
沃尔斯《Phallicités》,1944年
沃尔斯是斑点派艺术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同时也是抒情抽象(Lyrical Abstraction)的先驱。你可以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植物种子和微观下的细胞形态成为了他的缪斯。沃尔斯认为,存在的真理同样可以存在于微观的世界。
沃尔斯《Untitled》,1946-1947年
沃尔斯的水彩作品尺幅并不大,就如同他对于微观世界的喜好一般。但水彩的特性同样限制了他创意的表达。
沃尔斯《MANHATTAN》,1947年
1946年,沃尔斯开始使用油画颜料,线条相较之前更加流畅。他将注意力投向绘画的纹理,他用画笔模拟羽毛般的四散效果,又将颜料在画布上的流淌作为表达风格的手段之一。
沃尔斯《OISEAU》,1949年
无论绘画媒介如何变化,沃尔斯对大自然的迷恋依然没有变。他养着拥有异国情调的鱼,收集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沃尔斯的作品既夸张又细致,你在世界上找不到他画作中一模一样的生物,却始终无法停下不断寻找相似点的眼睛。
沃尔斯《Untitled》
画布上手指涂抹的痕迹和干脆醒目的划痕是沃尔斯刻意而为,他不愿意被归类为超现实主义,而故意将刻画的中心模糊化处理。站在这些画作前,凝视它们墨水般的形状,你会发现它们渐渐归为虚无。这种虚无的产生正是二战后前卫绘画中普遍存在的焦虑体现。
沃尔斯《Composition》,1948年
被归类为斑点派的巴黎画家们本身并无意宣扬一种统一的作画方针。艺术家身上近乎相同的经历使他们的创作遵循了一条相似的脉络。
与美国欣欣向荣的抽象主义相比,欧洲画家们笔下的作品总是带着阴郁和试探,他们很难不受到大洋彼岸繁荣的艺术市场的影响,但巴黎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荣光。
汉斯·哈通《T1986-H34》,1986年
艺术家们不断向内观照,他们试图发掘自己内心不曾被重视的角落,将其释放与重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艺术家们将自己昔日的回忆融进了作品里。战争固然可以打破纽带,但文化却难以断绝,它们如同随遇而安的种子,在异国他乡发了芽。
谢尔盖·波利雅科夫《Composition jaune VI》,1953年
抽象主义便是当时动荡的世界中新生出的嫩芽,它受不同文化环境的滋养逐渐成长。近年来,战后欧洲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受到了极高的关注,拍卖价格屡创新高。真正优秀的作品终将展现出它的价值,时间总会揭晓一切。
精彩回顾:
灯光艺术展很美,还能刷爆朋友圈,但你真的看懂了吗?
为何这位艺术家宁愿卖不出作品,也要坚持现实主义风格?
[编辑、文/贾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