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上海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虹口区小伙伴看过来」

时间:2023-03-10 09:09:44 来源:搜狐

从创智天地露营区、素食餐厅、毛线工坊,到复旦旧书店、大学路广场草坪、杨浦创新创业学院,一场场开放式分享会在形态各异的空间里同步上演;公共空间被打造成“露天博物馆”,用来展出学生们的创意设计成果;以往只发生在大学实验室里的一个个研究项目,在开放街区里落地生根……

10月的上海杨浦创智天地街区,变身为一个开放共享的“实验室”。由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瑞安创智天地联合打造的公共创新实验室项目在这里正式启动,持续到明年2月。一个由大学和创业园区发起的公共实验室项目,将给一个街区带来何种化学反应?

到创新街区“串门儿”

10月第一周,创新联合实验室的首场活动“串门儿:创智天地开放分享日”在创智天地街区上演。七位来自设计与社区营造领域的行动者和研究者走进多个文化创意空间,全天候、分时段地开展分享会。观众们带着“串门儿地图”寻访这些点位,在不同空间与一群兴趣相投的人“偶遇”。

对谈嘉宾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社区实践,其中有发起元宇宙社区营造小程序comupage的社会学学者孙哲、石头村儿童友好社区自治团队发起人“虎爸”黄锴,在大学路多次进行社区策展的建筑师夫妇郑露荞和熊子超,带领学生进行特色小店民族志调研的王衍老师、刚在大学路重新开业的复旦旧书店店主张强,以及Z时代的社群运动平台Jumponeone发起人李珊珊等。

Upbeing和原心社区服务中心创始人吴秋玲带来了她的“生态村”项目。“我们从十年前开始探索生态村,带着学生去世界各地做社区建设,自己盖房子,自己种植。”在上海杨浦的定海社区,吴秋玲团队用四年时间探索建立了一个开放式的社区空间,让更多不同群体进来共创。一位从居委会退休的陈阿姨担任“馆长”,其余志愿者都是本社区的。“我们关注团队内部的个人成长。以前一个人是一个英雄,现在的英雄是一个社区、一群人。”

纪录片《明日之食》制片人、总策划冯婧发起了一个名为“餐盘计划”的食物工作坊,邀请大家在纸盘子上画一个“我的疫情餐盘”,记录此次疫情中难忘的一顿饭。画完以后,每个参与者讲述餐盘背后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人们才会发现自己和食物,到底是什么关系。”

冯婧原是媒体从业者,后来转行做“明日之路”项目。“因为我突然意识到,我想在一个更深入的领域去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关注食物这个领域?“在疫情期间,很多人都经历过屯粮、抢菜、没有外卖的很短暂的‘食物危机’。经历这些的时候我开始对食物体系产生了兴趣。”在政学路上的辰雨素食餐厅,她与观众们分享对“可持续饮食”的思考。

“创智天地一直是年轻人的集聚地,很多企业、商户在创智天地成长、壮大,这些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为他们提供了隐性知识的传播场。”创智天地总经理王红说,“邻居之间串门儿可以联络感情,而发生在创意街区的‘串门儿’将通过分享会的方式,把创新的理念分享出去。”

此次“串门儿”分享日活动,除了同济大学师生以外,还邀请了来自创智天地的企业、商户、社区营造实践者和普通居民等,共同开展分享和对谈,打破了大学、社区、企业之间的边界和限制。

露天的“博物馆”和“实验室”

10月10日,同济“社区设计”学生成果展在创智天地街区开幕。30余个来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和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学生们的创意提案,在成果展中同台呈现。

不同年级的学生们试图从5个不同的视角,探讨如何通过社区设计解决社会问题。比如“社区与文脉”探讨社区在地性重塑;“社区与可持续”讨论社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社区与人”展现社区里各种各样人群的面貌;“社区与服务”对社区内涵的探讨不止于空间;“认识社区”试图呈现一个社区生活环境的“使用说明书”。

为什么要把主题展放在大学路?“大学路上具有丰富的创新场景,它们可以通过注入有人文内涵的展览,让街区多元人群的想法和故事被看见,变成一个‘社区博物馆’。”建筑师郑露荞提到关于大学路的一个经历。

2019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有一个城市展览项目,叫作“你的地方”。项目团队走访了大学路上400多家店,很多人在这里都有个人记忆。“其中有一个法国人。作为外国人来到一座陌生城市,记得的路不是很多,但是他却记得大学路。”郑露荞回忆,“他说自己原来只是短期出差,一天在大学路的Homeless酒吧认识了一个女孩,就决定留在上海教书。”

“那时我们明白,一个关于社区的展览,应该探讨鲜活的地方性,不应该放在博物馆里。”郑露荞说,“我们希望走出博物馆、走到地方去做展览。”

主题展览以后,同济大学3个以创智天地为背景的课程将在展览结束后陆续启动,将年轻的思考和前沿的创意落地于真实的社区,带领学生直面真实世界的社区问题。

“比空间设计更重要的是连接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社区是现代人生活的村落,社区也是社会问题的最前线,为社区创造价值,即是为社会和未来赋予价值与意义。”作为“公共创新实验室”策动人之一,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吴端说,“社区设计一直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创智天地联合打造这个实验室,就是希望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们都能真正深入社区空间去体验、思考并创造。“当师生们身处在社区内进行观察和体验,其设计思考和表达语言才能最大限度地贴近和反映社区的需求。”

“通过共建创新联合实验室,更多的年轻力量将注入社区中,直面社区问题,用设计来解决在地的问题,用设计来推动社会创新,为未来的共创社区创造更多价值和意义。”吴端说,这是双方策动此次“公共创新联合实验室”的初衷。

开放生态圈在延伸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创新力从郊区回流到市区的现象。”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邓智团说。

上海的创新街区中,有的因产城融合而生,如市北高新和张江科学城;有的通过用地性质转变,在科技园增加街区功能,如漕河泾、紫竹工业园。创智天地所在的杨浦“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最初定位为“杨浦大学城”和“知识创新区”,此后逐渐演变为“公共活动中心”,社区的功能需求不断突显。

为了给容纳4200家企业、15万名创新工作者和众多大学师生的片区,提供一个打破三区“围墙”的创新街区,创智天地自2003年开创以来,一直把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的理念融入整个街区的建设和经营中。

公共创新联合实验室,是杨浦区打造“三区联动”升级版的一个缩影。瑞安新天地CEO张斌说:“公共创新联合实验室,将使校区、园区和社区的资源得到全方位共享,让‘三区联动’实现全面提升。”一个开放的创新生态圈正在形成,并不断延伸到更广阔空间。“开放社区将变成一个实验室,使创意想法在这个社区里落地,形成自己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联合创新实验室将通过制度设计达成一系列持久合作,让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可持续性”方面实现突破,向社会输出“设计向善”的共同理念,以及源源不断的创造力,打造一个设计创新型生态圈。

栏目主编:周楠

来源:作者:黄尖尖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