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于希宁玉兰图
新华社杭州6月26日专电题:从传统文化到当代艺术——中国江南古镇的“文化升级”之路
新华社记者段菁菁
“请问你们家有需要处理的旧毛衣吗?”今年2月,美国艺术家安·汉密尔顿第一次来到乌镇,是和她的学生挨家挨户去敲当地居民的门,收集不要的旧毛衣。
受到乌镇国际当代艺术展的邀请,一个月后,汉密尔顿巨大的装置作品《唧唧复唧唧》在乌镇国乐剧院展出——一台老式织机摆放在舞台中央,线轴连在剧场的座椅上,观众席和舞台靠绵绵的细线联系起来,整个剧院变成了一台体量硕大的手工织布机。
“乌镇原本就有缫丝业的传统。”汉密尔顿说,乌镇女人的智慧和知识都在她们的手上,所以这次她请当地人一起加入这件艺术品的创作。
这个因世界互联网大会、戏剧节、木心美术馆而变得热闹非凡的江南古镇,最近正与当代艺术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策展人冯博一策划过上百场展览,在古镇策展是头一遭。早在2013年,在与乌镇旅游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聊天时,两人不约而同想到乌镇是否可以引入当代艺术,结合当地传统文化来探索一种新的文化可能性。
“不把老厂房拆了做房地产,搞当代艺术能赚钱吗?”当乌镇北栅丝厂被改造成展出当代艺术的场馆时,当地百姓这样问陈向宏。
在陈向宏看来,乌镇即使传统文化做得再好,现代人更感兴趣的依然是当下充满时尚和都市气息的世界。“乌镇作为一个1300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它不仅仅是用来怀旧的,它是要用来适合年轻人参与的。”
冯博一几乎每年都会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在她看来,威尼斯与乌镇都依水而立,有参考价值。但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有百余年历史,更体现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探索性,而对于乌镇来说,首要任务是如何创牌子,让人们知道乌镇有一个当代艺术展。
第一届乌镇国际当代艺术展的“全明星阵容”,让很多“文艺青年”雀跃不已,其中包括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大黄鸭之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行为艺术教母”的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等。“这种级别的艺术家,一次展览能请来两三位就很好了。没想到乌镇一口气请来40位。”一位参观者感叹。
然而,中国古镇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冯博一说,即使是最前沿的艺术,也要与乌镇的内涵有关。“比如霍夫曼那条长15米、高7米的庞大作品《浮鱼》,被放置在西栅水剧场前面。寓意乌镇就是一条河,当代艺术、戏剧节就是河里的鱼。未来,这条河里可能会有更多品种的鱼。”
早在2014年,乌镇就是中国接待量最大的单体景区之一,2015年游客量超过970万人次。面对大规模的旅行团,他们能否接受这样先锋的当代艺术展?
“我不担心大众看不懂。”冯博一说,与国内很多前沿先锋展览不一样,这次展览尽量放下当代艺术的架子。“这像是一次大规模的审美教育。为什么中国游客在国外总给人‘有钱却没文化’的印象?我们需要在软实力上补足。”
审美教育产生的作用似乎从当地居民开始。如今,参与到当代艺术的活动成了小镇居民的“头等大事”。德国艺术家奥利弗·赫尔宁记得来到乌镇做交流的那天,当地人与从杭州赶来的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生一起把大剧院序厅挤满。有乌镇居民坦言,一些作品他们依然看不懂、太晦涩,他们愿意从“凑热闹”开始。
在江南古镇举办当代艺术展,乌镇并非首家,同样知名的水乡周庄四五年前就有过尝试。“这样的影响无疑是潜移默化的。一边是中国旧时的记忆,一边是当代最新的文化,你会发现其中有趣的文化碰撞。”冯博一说,当很多人的审美观念还停留在画得逼真以及传统水墨的层次时,这个中国江南古镇,正在用一个巨大体量的当代艺术展,展现最新的艺术语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