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中国的戏剧命运与戏剧传统的保护与发展「命运2似像者武器」

时间:2023-05-17 13:27:29 来源:搜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戏剧界发起了一场关于戏曲危机的大讨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又发起了一场关于戏剧命运的大讨论。这两个问题的核心,是传统如何保护传承,以及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问题。遗憾的是,对于什么是中国戏剧的传统,戏剧又该如何现代化,这些问题,事实上误解太多,有必要做一些梳理和澄清。

一、传统的的多元和复杂

一提到传统或者说传统文化,相信每一个人都一套说辞。而具体到戏剧艺术,何谓传统?有人说是传统戏,有人说是元杂剧和明传奇,有人干脆说是关汉卿、是汤显祖……这些人说的也许都对,但也许又都不对。

敬畏传统,尊重传统,肯定没错,但我们首先似乎必须搞清楚:何谓传统。这是一个关乎民族集体记忆,更是关系到未来民族的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当然,今天我们只讨论,传统之于中国戏剧的生存与发展的命题。

传统,一般我们的理解,就是文化传统,或是狭隘的文学传统。但事实上,传统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政统、道统、文化传统。传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因此,在讨论不同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搞清楚,我们要尊重的是传统体系中的哪一环。具体到戏剧艺术,情况更略显复杂。

首先,从政统而言,传统戏剧尊的封建政权瓦解了。不过,传统戏剧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成长起来的,里面尊的政统,叫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里面有一个矛盾性的问题。当然,传统戏剧也有穷苦老百姓,有秦香莲、杜十娘,但这些人最后要么反抗不了,要么还是要借助士大夫,借助清官,才能解决问题。因此《白蛇传》、《李慧娘》、《窦娥冤》,当然还有很多剧作,反封建主题是第一位的;其余的封建时代成长起来的那些审美趣味,必须剔除,或者只能作为背景,作为陪衬,甚至只能作为隐藏线索,或直接去除并加以批判。

其次,从道统而言,原来讲儒释道的,当然民间还自有一套信仰体系,这套信仰体系有儒家的思想,也有佛道思想,更有百姓自己的生命体验过程中总结的人生之道。可以说,古代传统的道统,可以简单一点概括为儒释道和民间信仰的互补体系。如今中国人,对旧道统是比较陌生的,大学以前的课程基本不大涉及;大学里有一些涉谷专业或选修课程偶尔涉及,但都比较表浅,更缺乏实践的社会环境。

再次、文化传统。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传统并没有受到彻底颠覆。至少,古代文学还是一直被承认价值。虽然我们今天都用白话文,但中小学开始,古诗文还是占了相当的学习比重,并且有加重比例的趋势。

所以当我们说传统的时候,不得不面对这个矛盾,如何处理,那就不是今天一篇文章能够说清楚的了。这里要说明的是,传统延续之复杂和困难。立志于振兴戏曲的朋友们,要首先认识到这个困难。

二、大传统和小传统

假设今天的戏剧传统延续只谈论二十世纪之前的传统,那也会存在一个重要矛盾。那就是大传统和小传统的问题。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只要翻一下一般的戏剧史,就会发现,里面只有文人及其作品。而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误区。

在中国戏剧发展过程中,从来都是两条线索:官方与民间;文人与乡土。当然,官方不一定就对应文人,文人很多时候也代表民间和乡土发声。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文人是主流,民间是支流甚至是末流。所以在传统问题上,我们力求回归文人传统。至少在戏剧问题上,这个选择值得商榷。

中国戏剧发展的主流,恰恰可能是民间,而非文人士大夫。因为戏剧可能是属于小传统的,而非主流的大传统。什么意思呢?戏剧从源头上,就具有民间性。无论勾栏瓦肆,或者乡村的围场,戏剧从来都与人民生活、民俗、信仰仪式息息相关。可以说,戏剧是人民日常生活与生命情感基础上的审美活动。戏剧的经验材料、情感内涵与伦理价值源于民间,而非官方或文人。元明两代,文人介入戏剧创作,似乎构成主流。但需要特别说明,那仅仅是戏剧文学的主流,在场上,在表演层面,占据主流的依然是民间。无论是明清年间流行各地的地方戏,还是被称为“ 草昆” 的昆腔戏,演出往往并不是用文人的本子,而是演出的幕表戏或条纲戏,换言之就是没有剧本定本。

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遗憾地发现,即便是与新传统不断较量的过程中,我们维护了一部分文人传统,但我们的民间传统,我们的小传统,中国戏剧生态真正的活态传承图景和脉络,被破坏殆尽。而尚活跃在乡野的民间剧团,其生态活力,恰恰是当代中国戏剧最后的希望。而这最后的希望,恰恰是最被我们忽略的一部分存在。

中国戏剧的未来,或许正在于我们还剩下多少传统。而这份传统的继承,又注定是那么的辛酸与艰难。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