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论「波普艺术」

时间:2023-05-18 09:05:43 来源:搜狐

本雅明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研究领域却很广泛,其中复制技术是其研究的重要内容,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本雅明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复制技术产生并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复制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开始凸显,另一方面是本雅明精通多学科的优势和敏锐的洞察力。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中的一员,本雅明对复制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并对由复制技术所产生的大众文化有所批判,从多个维度分析了随着复制技术的发展,艺术所表现出的进步和革命,从而表达了对现代艺术的欣赏。比如谈到摄影技术时,本雅明就认为它所展示的电影艺术对现实的观照是“技术之乡的一朵蓝色之花”。

艺术生产与创新的现实基础

艺术的发展史与技术的发展史紧密关联,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艺术也呈现出推陈出新的过程。本雅明以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为基础,提出了艺术生产力的概念,认为正是艺术生产能力的提高才带来艺术的快速发展,重点指出了复制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本雅明指出,与原来的作品相比较,复制艺术品总会表现出一些创新,即使是手工复制艺术品也有创新的成分,如木刻、镌刻、蚀刻这些通过手工复制的技术对版画的影响显而易见。复制的材料不同、技术差别,版画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而当石印术出现时,它第一次使版画可以表现人们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从而不仅扩大了艺术反映和表现的范围和领域,而且增加了艺术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可见,技术的进步对版画的清晰度、数量和表现领域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不仅如此,正是由于复制技术所带来的艺术品数量的剧增,才使艺术品有机会大批量地进入市场,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展示和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拥有。与传统的手工复制相比,现代复制技术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复制技术的速度更快,可以捕捉到对象的更多细节,由此也决定了它复制的艺术品更为细致。二是复制技术的批量性。机械复制能够通过某种器械和技术对所模仿对象进行批量生产,从而使艺术成为普通百姓皆可消遣的大众文化,换言之,技术复制实现了艺术的普及化和大众化。三是复制艺术与手工复制相比更独立于原作。如复制技术所产生的电影艺术更是可以独立于原作,甚至可以说它是为复制而产生的艺术,而且复制品越多越能说明它的价值。

现代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复制技术,艺术的演变也离不开复制技术,这是本雅明关于艺术与技术关系探讨的一个内容。除此之外,他还分析了技术对艺术形式的影响。以文学艺术和交流方式为例,他通过对农业时代故事、工业时代小说、新闻和电影的分析,指出了技术对艺术创新的决定性作用。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交通技术和通信技术并不十分发达,由此决定了人们远距离的流动较少,信息传递更少,此种情况下人们之间的交流主要在近距离展开,交流内容以讲述经验的故事艺术为主。随着造纸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小说代替了传统的故事,因为它可以大批量地印制和传播,而且这时它也被由于忙碌而失去自由的人所需要,毕竟忙碌的人没有时间再去听故事,而以快速阅读打发时光。平版印刷术暗含着新闻报纸必然诞生,摄影意味着有声电影必将到来。可以说,没有印刷技术便没有小说的产生,没有摄影技术便没有电影艺术的产生。20世纪的复制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它不仅可以把艺术品制成信号和符号广泛地向公众传播,而且可以把艺术家处理作品的过程和细节用更强更现代性的信号传播。复制技术在古典文学转向摄影、电影等大众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复制技术直接相关,没有摄影技术及光电技术,便没有电影艺术的问世;没有剪辑技术和蒙太奇技术便没有完整的电影。虽然本雅明表达了对电影取代故事和绘画的不舍与可惜,但还是以一定的热情欢呼新艺术形式的产生。

技术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由于复制技术的出现,艺术的生产者队伍扩大了,几乎人人都有机会成为生产者,这有利于艺术的生产数量和质量。

总体来看,本雅明关于复制技术给艺术变化带来影响的分析是理性的、客观的,他既肯定了复制技术对艺术的积极影响,又正视了技术给艺术带来的负面作用。众所周知,阿多诺对由技术所带来的大众艺术表现出明显的鄙弃,本雅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主要从复制品缺少灵韵的角度批判了技术给艺术带来的损失。至于什么是灵韵,本雅明通过对一幅画面的描写告诉我们,“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边休憩着一边凝视地平线上的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或一根在休憩者身上投下绿荫的树枝,那就是这座山脉或这根树枝的光韵在散发”。经过分析可看出,原作有几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此时此刻性或曰独一无二性,另一个是距离性或空间性,三是由前两点决定的供人膜拜性。随着复制技术的发展,艺术作品可以批量生产,由此便失去了独一无二性,人们对其也不再凝神关注,这正是本雅明所说的灵韵的消失。

艺术传播与欣赏的现代手段

复制技术使艺术作品的传播可以跨越时空,为众多欣赏者所接受,同时更为方便而快捷。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机械复制时代发达的媒介技术为艺术品的传播奠定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二是复制艺术品的批量生产使艺术品摆脱了狭小的时空限制,呈现在更大时空范围。三是复制艺术品的展示价值决定了它会被更多的受众继续传播。与传统的艺术相比,复制技术的艺术作品是可以被群体分享的。

复制技术使艺术的存在摆脱了时空的束缚,随时随地为人们所欣赏。生产复制技术凭借复制品的数量优势取代了每个艺术品仅有原件的现象,传播复制技术凭借速度优势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得复制品可以在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成为视与听的对象。

复制技术对艺术的作用还表现在,它带来了艺术欣赏方式和感知方式的革命,特别是摄影和电影技术开启了人的视觉无意识。

值得指出的是,本雅明虽然对复制技术所带来的艺术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详尽的分析,但并没有被这种现象迷惑,而是意识到了社会大众的需求和艺术的规模化生产所带来的艺术的市场化和商品化,尤其是资本在艺术市场化中几乎成为控制的因素。谈到摄影艺术的商业化时,本雅明毫不留情地批评了摄影作品成为商品的俗化趋势。在资本的幕后操纵和媒体的合谋中,电影的商业价值超过了电影艺术本身,电影明星对片酬的关注超过了表演本身,老板对票房的关注超过了大众的满意度。这种重艺术品的商业价值的现实和趋势不仅极大地损害了艺术的高雅性,而且置艺术于俗化的命运。在资本操控和市场诱导的双重作用下,文人不惜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商品,甚至把自己当作商品。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那就是文学高雅性的丧失和作家道德的堕落,致使文化成为商品的附庸和资本的奴仆。在资本主义社会,艺术等同于商品,文人等同于商品,这是本雅明现代性批判的切入点。

艺术大众化与政治化的重要力量

复制技术改变了艺术为少数精英所垄断的局面,从而使艺术走向了大众,同时也使艺术成为民主化的力量。众所周知,在前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独一无二性决定了它往往被金钱或权力所拥有,而普通大众只能对其敬畏。换言之,绝大多数人没有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机会。复制技术问世后,极大地提高了艺术作品的生产力,第一次把艺术品从高高在上的精英层面降到芸芸众生的凡人层面,从束之高阁的神圣殿堂进入到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容易接触的艺术品,甚至成为大众消遣娱乐的生活方式。文化工业的艺术产品大规模地进行生产,大规模地倾销到文化市场,大规模地被购买并消费,大众文化随之涌现。特别是进入数字时代后,各种自媒体应运而生,影视技术门槛降低,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的生产者,网络小说被众多阅读者所传播分享,网络歌曲被无数喜欢者所传唱,视频共享网站像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复制技术使艺术品由独一无二变成了数量可观,其膜拜价值转向了展示价值,欣赏者不再对艺术品凝神关注,而是消遣浏览,即大众不再受艺术品的控制而可以对艺术品评头论足,这不仅增加了艺术消费者的数量,而且提高了消费者的参与度。由此不难看出本雅明敏锐的洞察力,他从技术所引起的艺术的变化中看到了社会的变化。复制技术的运用不但使艺术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广泛的普及,而且使艺术成为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从而具有了现实的世俗内容。

复制技术改变了以往艺术与政治相疏离的状态。资本主义借助于技术和资本为其政治统治服务,利用技术美化战争,他们期待人类使用技术带来的是幸福,而不是毁灭。针对政治审美化,本雅明用艺术的政治化对此作出了反应。艺术政治化就是试图从本质上改变艺术的性质和功能,倡导艺术打破专业化的限制,传播到更多的大众,从而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本雅明对电影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发掘出了艺术的这种功能,“电影致力于培养人们那种以熟悉机械为条件的新的统觉和反应,这种机械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日俱增。使我们时代非凡的技术器械成为人类神经把握的对象——电影,就在为这个历史使命的服务中获得了其真正含义”。资本主义希望利用复制技术产生的电影艺术主宰大众,促使一些大众崇拜明星,从而将他们引向自我堕落。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电影所具有的机械化特征不仅没把人们变得更机械化,反而帮助人们熟悉和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机械化,这就为克服现实中的机械化而实现生活中的非机械化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如今,我们已经从复制技术进入数码复制时代,信息和图像的批量复制已司空见惯,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仅有的一幅照片所带来的美好,代代相传的故事留下的记忆,难忘的艺术欣赏经历赋予生命的体验,艺术创作中精神的充盈等等,谁又不为生活中缺少了独一无二而略带哀伤呢?只可惜复制技术的发展使这些经验和感受都随风而去,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既接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又不忘记人之为人及其生命的意义,人毕竟不能为技术所左右而使生命贫乏、精神空虚。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