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莱州玉雕是山东莱州的传统民间雕刻艺术。莱州市盛产滑石、绿冻石等可供雕琢的石料。其中绿冻石透明如玉,故名莱州玉,其刻品通称莱州玉雕。
在历史的长河中,莱州玉雕艺人中不乏技艺超群的精英,且时有精品问世。考古专家曾经从古墓葬中发掘出许多莱州玉雕随葬品,最早的有宋代的《百食罐》和《长明灯盏》。这些滑石雕刻造型优美,刻工精熟,壁薄均匀。由此可推断出莱州玉雕曾经达到过相当的艺术高度。
王兆德就是新中成立后,第一批莱州玉雕艺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也是第一个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的莱州玉雕艺人。
1942年,王兆德出生在山东省掖县一区官庄乡(今莱州市永安路街道)大原家村的一个农民家里。祖父和父亲都是有名的莱州玉雕艺人。
王兆德自幼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莱州玉雕,8岁时能独立雕刻滑石猴。1958年,他和父亲一起进入公社雕刻厂,成为一名业务骨干。20世纪50年代,由于出口创汇的需要,莱州玉雕进入一个大规模生产阶段。
1963年城关公社雕刻厂解散,王兆德与父新一起回到大原家雕、刻组继续从事热爱的玉雕事业。雕刻组共有50多人,为县工艺美术雕刻厂加工雕刻件。由于王兆德技术高,在雕刻组担任技术员,负责出样品。出的样子由大家照着做。他出的样品《松鹤插屏》《松虎山子》等被县工艺美术雕刻厂选中后,定为广交会样品,由大原家雕刻组组织人员批量生产。大原家雕刻组因此名声大振。期间,王兆德还雕出了很多精品。例如:山东镁矿和掖县大理石矿革命委员会成立那会儿,大队革委会让王兆德代表全大队贫下中农给他们各自雕刻了玉雕《毛主席去安源》当贺礼。
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传统莱州玉雕产品工艺粗放,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为进一步提高莱州玉雕的工艺水平,1971年王兆德被大队派往青田学习分层打眼工艺。他学成归来后,雕刻组决定停止生产传统的粗工《牡丹山子》,由王兆德出样,开始生产精工《牡丹山子》。莱州玉雕工艺由粗工进入精工时代,厂里厂外都用王兆德的样子。
1972年全国美展期间,掖县工艺美术雕刻厂安排给厂外唯一一件参展作品(小件)交给大原家雕刻组,由王兆德完成。王兆德雕刻的作品《松鹤延年》入选。由县工艺美术雕刻厂承担,王胜设计的参展作品(大件)《孔雀牡丹瓶》,开始由县雕刻厂的徐月仙、任荣康雕刻。由于工期紧,完不成任务。县工艺美术雕刻厂又将王兆德从大原家雕刻组借。调进厂,以王兆德为主雕刻。3人三班倒,每人8小时,昼夜不停地干了20天,终于完成了任务。参展任务完成后,王兆德被“农转非”,成为掖县工艺美术雕刻厂的正式技工。王兆德进厂后被安排在创新组,主要工作是出样。期间,他采用镂空雕刻技术完成的《菊花群鸡笼子》,新工艺填补了省内空白。1973年至1974年,王兆德采用镂空雕刻技术雕刻的《木兰充军》《菊花群鸡笼子》《鸟笼子》分别送到奥帝利、美国和法国展览。
1974年秋交会,厂领导发动全厂生产和技术人员出样品,由青岛进出口公司派人从100多件样品中选出4件优先安排生产。专家选出的《双寿梅》《欢天喜地》《小授带菊花》《小孔雀牡丹》4件样品,竟然全都是王兆德完成的,每件样品生产1000件。直到1990年,《双寿梅》和《欢天喜地》还各自定产一万件,创造了莱州市工艺美术雕刻厂的生产纪录。20世纪中期,王兆德利用莱州玉雕的自然纹理,精心设计创作出《巧色松鹤》。在1982年,国家轻工部工艺美术总公司组织的全国行业评比中,从全国50多家雕刻厂选送的200多件作品中共评出21件 “优秀奖”,王兆德雕刻的巧色《二龙戏珠》获奖。是年,王兆德被破格晋升工艺技师。此后,王兆德应邀为益都博物馆复制国家一级文物《“宜子孙”玉壁》。经过多年的探索,王兆德的工艺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他雕刻的《冻石蟹笼》获得山东省1984年旅游产品优秀奖。他雕刻的玉雕《蟹蓝》,1988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批准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二等奖”,“镂空内摆动技术”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这也是莱州市雕刻行业获得的第一个全国工艺美术最高奖。(李京波)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