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阅读与艺术「《阅读的艺术》:让阅读成为习惯」

时间:2023-05-28 09:04:18 来源:搜狐

《阅读的艺术》

——让阅读成为习惯

阅读力首先有赖于阅读者读书习惯的养成。

孟子有一句名言“仁者如射”,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全句是:“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就是仁者的为人如同射箭一样,那就是“射者正己而后发”,要像射手那样,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再放箭。也就是说,“仁者”的关键是要首先端正自己。

孟子接着说:如果射不中,就做两件事,一是不要埋怨胜过自己的人,二是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孟子这句名言的首要意思就是“正己而后发”。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阅读力,也应当“正己而后发”。阅读者的正己,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习惯是一个人阅读力的基石,一时的习惯影响着一时阅读的成效,终身的阅读习惯影响着一生阅读的效果。也就如同有人所说的: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所谓习惯,是习性,是惯性,是一个人心性的自然向往,是自然而然的行为,是一个人内在的需要,而不是被动的、勉强的、迫于外在力量的行为。

迫于外在力量去读书,只能读上一时,不可能读上一世。

而我们所讨论的阅读,是指人们自觉自愿的阅读,是非常个人化的阅读,不可能靠着外在的力量施加压力去读,也不可能靠着外在力量的裹挟去读,哪怕是在外在力量影响下读过一时,倘若没有形成个人的阅读习惯,终究也不是长远之事。

阅读的习惯一旦形成,读书也就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读书这种生活方式,还要超出通常人们一般物质生活的重要程度,因为读书较之于生活的其他内容,还具有一个理性的人的理性选择。

有名人说自己的阅读习惯已经达到“饭可以一日不吃,书不可以一日不看”的地步,这就是阅读习惯理性选择的最高境界。

这么说吧,一部手机和一部书籍摆在你面前,你会先拿起哪一件,拿起的那一件就是你习惯需要的东西。关注一部名著改编的大片上映时间,还是急于阅读大片的原著,这就是你心性向往之所在。

在纷乱的生活中,我们是为眼前的苟且纠结不休,还是权且放下眼前的一切,静下心来想一想: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这就是阅读的习惯在催促我们的内心。

工作太忙,要升职了,朋友聚会推不掉,想去看场电影,拿起书本就犯困,好不容易翻了几页但忍不住拿起手机开始刷微信,哪里有我们的阅读习惯?我们感觉自己越来越忙,忙到很难挤出时间来读完一本书。但我们真的忙到没时间读书了吗?

从全社会宏观的角度来看,应试教育磨灭了大多数人早期的阅读兴趣,过于务实的生活态度又消弭了大多数成年人重拾书卷的热情,媒体通常用炫富比富来吸引人的眼球,社会到处传闻一个人一夜暴富,一些“富二代”“官二代”花里胡哨、五迷三道、怪相百出的行为,凡此种种,都是全社会缺乏阅读兴趣的重要原因。

自然,我们希望社会环境变得更加诗意和洁净,从而可以摆放更多安静的书桌,但是,这是一个缓慢绵长的过程,非要等到环境改观后才能安心读书,那就不如说这实在是一个侏儒主义者的托词。

读书是个人的事情,我们还是要从个人的习惯养成做起。

传说青年毛泽东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故意去到闹市里埋头读书,从这里开始,养成了他终身手不释卷的习惯。

曾国藩有一段名言,说的是个人阅读习惯须得有赖于个人的自我养成,他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可谓言之凿凿,一语破的!

个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别无他法,只有不断地实际操练。

正如有人说的,水滴石穿,不是水的力量有多么大,而是水滴坚持的结果;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成为专家,重复的事情认真做,你就是赢家。要把自己的阅读生活内化为习惯,则要将生命浸泡在书籍之中,将感觉融入书籍之中,让读过的好书驻留在心中。

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并不需要天才。

天才生而就是,而所有阅读者都是后天的行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是后天养成的。后天能够养成阅读习惯,那就给平凡之辈的我们带来了希望。阅读给我们带来了知识。

知识还不是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的智慧。一时的阅读只带来一时的知识,而连续的阅读就可能带来智慧。且看,知识的“知”放到智慧的“智”里,它的底下加了个“日”字。

这就是说,知识要成为一个人每天都交集在一起的东西,就能成为一个人的“智”。

我们有了每天的阅读习惯,日复一日积累下来的知识势必就要朝着“智”自然而然地发展。顺着说文解字的方法,再来看“慧”字的启示。

“慧”字从心,彗声,说的是聪明才干来自心。启示我们要用心来对待知识,用心来融会事物。“智”与“慧”合在一起,就是需要我们不仅每日求知,而且是用心求知,如此方能成为智慧之人。

多么重要的每日和用心!

在求知、求智的道路上,每日和用心不可或缺。首先是要每日去做,同时努力做到用心。

具体到治学和读书上,每日就是生活学习的习惯,用心则是内在的精神和思维的操练。

曾国藩认为,自学和读书,最重要的是三个字:恒、勤、专。其实说的就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思。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三者之中,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曾国藩就谈道“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恒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说难,就在于难坚持,习惯就在于坚持下养成。这就是他所提倡的“恒”。

再说“勤”。曾国藩从小读书靠的就是一个“勤”字。

据说有一天夜里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读了多少遍,还是没有能够背下来。这时候他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想着等他读完书去睡觉好下手偷窃点东西。可是等来等去,见他翻来覆去地诵读那篇文章,就是不去睡觉,贼完全失去耐心,推门进去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这个不速之客的才学让少年曾国藩大受震撼,而少年曾国藩的勤学也由此在乡间传播开来。

第三是“专”。曾国藩在家书中常常告诫家人晚辈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这成了曾国藩的读书名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试想,如同曾国藩这般孜孜矻矻地读书,这阅读的习惯岂有形成不了的道理!

联想到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连完整读一本书的恒心、耐心都没有,怎么可能养成阅读习惯?“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如果读完了几本好书,怎么会没有一点阅读兴趣呢?一旦有了一些阅读兴趣,继续读下去,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最终也就能够养成规律性的阅读习惯。依我们的看法,缺乏阅读习惯的人,大多数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好书。

通过坚持完整读书来养成阅读习惯,这自然是取法乎上的习惯培养方法。更多的读者并没有特别专门的阅读方向,那么,阅读习惯的养成更应当随时随地与生活联系起来。

要随时随地与书做伴。

出门远足,出差旅游,带上一两本内容连贯完整的小书(记住,一定不要带那种拼凑剪接而成的读物,那种书无法抓住你不安分的心),既不会加重行李分量,也不会占据行李箱太多空间,它们却能在许多时候与你相伴,替你解忧。

机场候机,飞机漫长飞行,小书能伴你度过那局促的时光;火车站熙熙攘攘,列车上空气混浊,小书能帮助你暂时忘却这一切的不快。

旅途漫漫,亲人尚在远方,思念之情纠结,在这种难挨的时光里,你可以胡思乱想,可越想越乱,困意深沉,你可以随手翻阅报纸杂志,可这些读物不免零碎,不能让你沉浸其中,小书这时候就是可爱之物,它让你牵挂,让你流连,让你急于下回分解,终于让你进入持续阅读的忘我状态。

旅行结束,小书读完,虽然略显陈旧,然而从此它印入了你的一段人生,成为你的一点美好回忆。

即便是居家度日,开门七件事或者不做事,即便活得有规律,可依然难免孤寂无聊的空隙,这时候,床头,茶几,洗手间,私家车,随手可以拿到一本你喜欢的书,一读就能读进去,暂时忘却其他,真是“何以解忧,最是好书”!久而久之,我们的阅读习惯是不是也就自然养成?

要随时随地留意身边的书籍。

这是有意识养成自己阅读习惯的一个办法。出门办事、拜访、接洽,其间会有一点等候的空隙,百无聊赖之间,眼睛无意看到一本你感兴趣的书,不妨记下来,算是你又增加了一点书目积累。同学读书,同事携书,你也应当稍微留意一下,如能攀谈请教最好,特别是新书,不妨更多请教了解此书的内容和评价,如果是你心仪已久的名著,应当受到赶快去读的激励,如果是众口皆碑的畅销书,不妨掂量一下是不是自己也应当去购得一册来解渴。

你可以张口求借,“书非借不能读”,这是读书人之间的雅事,而且你一旦借了别人的书,十之八九会去读它的。当然,你也可以立刻去往书店或者上网下单买下一本,它就成为终身归属于你的一本书。

去书店买书,这是养成阅读习惯很好的办法。买不买书,是衡量一个人喜不喜欢读书的标志之一。一般来说,没有喜欢买书而不喜欢读书的人,也没有喜欢读书而舍不得买书的人。现在买书也有讲究。

去书店买书和上网店购书,后者似乎来得便捷,可是,前者蕴含着许多我们将难以享受到的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什么?就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期待和期待的被满足感。你本来是为寻找一本已知的书籍而去,可是,你会在书店不期而遇大量的好书,特别是那些新近出版的好书,成队列阵一般地在书店中心地带迎接你,你瞬时被唤起的潜意识的“惊艳”,激情难耐,以至于你不得不唤醒自己的知识和理性,重启选择之旅。

书店里往往还有许多常设的经典,安静地排列在稍稍靠后的书架上,一直是经典的矜持和厚重态度,让你不得不在它们面前昂起头颅浏览和沉思。

最后,也许你在书店里只是选购了有限的几本心仪之书,也许你一本书都没有购得,然而,离去后,书店里那无比丰富的书籍信息将会长时间萦绕你的心头。

著名作家陆天明曾经这么表达自己对书籍的感觉:“一个人不读书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素养的人。

我每天都要读书,坐地铁都带着小说。阅读已经成为一个与喝水、吃饭、呼吸一样的习惯了,什么东西都代替不了阅读。

即使不买书,也要经常去书店待一会儿,在那里能感受到灵魂的纯净,有一种升华感。”是的,去书店待一会儿,灵魂就有一种升华感,那么,多去一会儿书店吧,养成的将不只是阅读的习惯,更有我们灵魂的纯净。

养成阅读习惯还有很多方法。譬如,家庭阅读,亲子共读,情侣共读,书友共读,同学共读……不一而足,我们将在本书后面的章节陆续谈到。

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养成阅读的习惯,最关键的是感兴趣。一定要使自己对阅读感兴趣,否则,一切方法都可能是外在施加的压力,效果不可能持久。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有一本小说《浮士德博士》,书中有一个细节值得玩味。书中那个年轻女钢琴教师,辅导十几岁的小男孩弹钢琴,弹琴间歇时,小男孩忽然两眼充满兴奋地向女教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这个世界上,除了爱这种情感,还有没有另一种情感,它的浓烈度超过了爱本身?”女教师的回答十分精彩:“有,这个情感叫作兴趣!”这个回答有深度,让人难忘。

可以说,兴趣是一切爱之源,而要使得爱保持下去,也要以兴趣为支点。同理,阅读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兴趣,兴趣是阅读习惯保持下去的情感基础。保持我们的阅读兴趣,这是提高阅读力的关键点。

推荐阅读

《阅读的艺术》

聂震宁 著

高高国际 出品

作家出版社 出版

4大技巧 3大视角

50年读书心得

33本冷门佳作书单

出版界巨擘聂震宁亲授阅读力!

《阅读的艺术》辑录了著名出版人、作家聂震宁的六十余篇关于阅读、书籍乃至出版等方面的随笔、评论和演讲。作者从读者、作者身份而进入出版业,从业数十年,对阅读的价值、出版的意义及前景有着长期而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体悟,并以“阅读”为切入点,对整个文化生态有着深入的思考。作者身兼“写书人”与“出书人”,一以贯之的是一个“读书人”的立场。《阅读的艺术》正是这样一份基于对阅读与文化持久深沉的情感与担当写就的读书之书。

本书包含四个部分,即阅读的哲思、阅读的方法、阅读的随想和阅读的笔记。“阅读的哲思”主要讨论阅读的价值、阅读的目的以及阅读与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关联;“阅读的方法”是讨论阅读的具体方法,它与阅读的哲思一起构成阅读艺术的整体;“阅读的随想”集中了当下形形色色的阅读生活引发出来的一系列思考。而“阅读的笔记”则是一批阅读方法的实践和对一些经典书的讲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