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和和花耀高级珠宝系列:大地之耀
今天香港佳士得的《云中玉筵》是亚洲私人珍藏古玉的专场,其中的封面玉龙以1525万成交,引起了网络的轰动和转发,这件玉龙就是典型的S型战国时期造型。
因为我前面专门从工艺特征写过各个阶段,也包括了春秋和战国,早、中、晚期的玉器特征和差别,这一个系列就不再拘泥于工艺特点,换一个角度,根据历史和文化的背景,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玉器的制造风格。
如果我们说春秋的玉器风格,是将商周与汉代的设计做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传递作用,那么战国时期玉器,就是突改春秋的繁缛设计理念,创新和开拓的一个重要阶段。
一、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当时的社会结构是五霸七雄的各自发展时代,对玉器制作的影响,不仅仅是在造型的设计上,而是各地诸侯表现自我意识和审美的重要形式。
今天我们就用两篇文字的内容谈一下,这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墓葬遗址玉器风格,就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器特点。
我们研究古玉,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以考古出土的玉器作为器物制造的标准器,凡是对此怀疑,自我标榜或自吹自擂所谓的鉴定理论者,见到了远离,看到这种人留言都不用回复,其中涵义就不用浪费时间解释了。
国内真正的博物馆建设几乎都是建国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的大基建开始,相继出土了很多重要的墓葬,这些遗址出土的玉器也成为我们学习的重要参考标本。
当然,国立的博物馆保存的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还有很多都是被流入到私人和海外藏家的收藏目录中,前一段时间,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的高古玉拍卖,就出现了很多台湾藏家的玉器作品,包括这次《云中玉筵》张伟华先生的玉器,大多都是结缘于九十年代以后。
那个阶段之所以会流出,一方面是国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文物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当时这些玉器的流通价格也非常人可以涉足,明白这个道理,就不要拿自己在地摊上捡来的玉器跟拍卖出来的这些玉器相比较,因为,差的真的不是一点点。
曾侯乙的墓葬出土证明了几件事情,一个是证明了先祖作为西周早期灭商功臣的分封领地属实,因为考古人员从出土的青铜簋上面找到了铭文与史实记载中的人物相符,也说明了当时周率众人推翻商纣的政权,事后都是论功行赏,这也是最后导致七雄五霸内乱纷争的主要原因。
东周之所以不能延续西周的管理统治,一方面是中央集权的掌控力度弱于地方诸侯的强大,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促进了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让地方诸侯的强大超越了统治者的掌控能力。
二、战国时期的艺术特征曾侯乙墓距今2400年,属于战国早期,墓主是江汉地区名叫乙的曾国君主。
从资料中可以查阅,曾侯乙应该死于公元前433年左右,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45岁之间。
考古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完整地出土相关的器物,而且曾侯乙给我们留下最宝贵的财富不仅仅是其墓葬中随葬的一万五千件物品,最重要的是他的墓葬青铜器中带有大量的铭文,包括竹简等重要资料,给我们研究当时的身份和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综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三十年。
这位仁兄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两千四百年后,让他闻名天下的就是出土了一整套完整的青铜礼乐器,让我们可以听到两千多年以前的声音,这是世界考古史的奇迹,也是著名的地下乐官。
而且墓中出土的玉器,也是高度艺术化的实用品。
不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实用角度看,都达到了美观和实用的效果,是当时南方工艺美术品的典型代表。
无论是造型设计、图案布局、雕琢技巧等方面,都显示了战国时期玉器工艺的高度成就,堪称是一个辉煌发达的时代。
三、曾侯乙墓出土玉器基本特征曾侯乙墓出土的玉器,造型构思巧妙,纹饰丰富瑰丽,雕琢技法多样。
器物种类有璧、环、玦、璜、琮、瑗、方镯、挂饰、剑、双面人、管、刚卯、串珠、梳、韘、带钩及大量佩饰等,多为墓主生前的佩饰用品。
而以琀、塞、握、半琮及一些玉料等构成了它的葬玉群。
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玉色基本接近的器类往往成双成对地出现。
其中以镂空多节活环玉佩、四节活环玉佩、玉剑、金缕玉璜、玉琮及玉琀等最为出色。
四、战国时期玉器的鉴赏要点纹饰主要有龙、凤、蛇、谷纹、云纹、斜线纹、网纹、S纹等。
雕琢技法有透雕、圆雕、浮雕、阴刻、穿孔等。
器物成型采用了单体琢玉成型和分雕连接成型工艺。
均通体打磨抛光。雕琢技法繁多,也就使纹饰更丰富和更具特色。
较为突出的是在雕琢的基础上,对一些器物或纹饰的细部加刻细如发丝的线条,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而勾勒出动物的各自特征,使各种形象更为生动传神。
透雕或浮雕器物均在边缘阴刻斜线纹加以装饰。
所示玉琮是较为典型的以阴线刻为主要琢制手法的作品。
器表四面均为兽面纹,长须长角,领角内饰有缠绕流畅的阴线,一丝不乱,琮的两端口下(即射上)以横S纹为饰,兼饰网纹。
可见阴刻线的运用和表现比较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