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大艺术家 女主「娱乐圈的文艺女神」

时间:2023-06-10 09:05:47 来源:搜狐

电视剧《甄嬛传》剧照,2011年

今天,人们打开浏览器,随手搜索“大女主”一词,相关漫画、小说、影视作品一应弹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女主”“如何看待大女主风靡一时”等讨论不绝于耳。此类影视剧究竟为何爆火?“她”如何存在于艺术界?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了解。

「 何为“大女主”? 」

2011年,以女性为主角的影视作品《甄嬛传》一经上映便迎来空前好评,将“大女主”的讨论推向一个高潮。11年后的今天,“甄言甄语”“甄学模仿大赛”“甄学测试题”等话题热度依然居高不下,观众喜爱程度可见一斑。

电视剧《甄嬛传》,2011年

究其原因,除制作精良、台词考究外,此剧上映之时,历史题材影视剧主要由严肃的“男人戏”和肉麻的言情剧组成,女性角色多以陪衬或煽情为主。故以“大女主”作为主线、描述其崛起之路的《甄嬛传》让观众直呼过瘾。

电视剧《华灯初上》,2021年

今天,“大女主”剧是否还停留在为情爱流连中?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说《如懿传》《三生三世》这类影视作品中的主角还在为爱情伤春悲秋。那么,《致命女人》《产后调理院》等剧展现的女性家庭生活现状,以及《我们与恶的距离》《华灯初上》等以女性视角披露社会问题的作品,无疑是女人戏在剧情上的一大进步。

马琳·杜马斯(Marlene Dumas)《Lady of Uruk》,布面油画,130×110cm,2020年

这类影视作品更进一步诠释了“大女主”的核心定义:女性在苦难生活中的坚韧;不甘压迫、追求平等的勇气;以及主宰自我命运的力量感。那么,男性艺术家与女性艺术家对于“大女主”分别有着怎样的理解与诠释?

Florine Stettheimer《Self-Portrait with Paradise Birds》,布面油画,100×80cm,1989年

「 同性之力 」

显然,女性艺术家的自我觉醒是“大女主”艺术的开端。女主之“大”在于“韧”,17世纪艺术家阿特米希娅·津迪勒奇(Artemisia Gentileschi)就用坚韧与才华谱写了自己的生命之歌。18岁时,其因遭受老师长期侵犯将后者告上法庭,却被判诬告罪并遭受残忍的刑讯。

阿特米希娅·津迪勒奇《扮作绘画女神的自画像》,布面油画,199×162.5cm,1638-1639年

阿特米希娅将悲愤转化为创作动力,次年便画出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该作品中充满着对不平等社会的控诉,也表达了艺术家对“至尊男权”的反抗。与卡拉瓦乔的同名作品相比,画中的女性不再有怜悯、犹豫之情,更加决绝果断,成为了命运的主宰者。

阿特米希娅·津迪勒奇《Judith Beheading Holofernes》,布面油画,158.8×125.5cm,1614-1620年,收藏于那不勒斯卡波迪蒙特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apodimonte, Naples)。

女主之“大”,在于忠于自我。1927年,艺术家克劳德·卡洪(Claude Cahun)以一张身着中性服饰的自拍照引起轰动,充满挑衅的眼神是她对社会刻板印象的挑战。在其眼中,性别不再是束缚自由的枷锁,而是开启新世界的一把钥匙。

克劳德·卡洪《自画像》,摄影,1927年

既像是与先驱们的约定,也似思想的井喷,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史学家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发表文章直指艺术圈对女性艺术家的不公。同期,艺术界的女性们也开始了维权运动。

朱迪·芝加哥《开端》(In the Beginning),彩铅,1982年

运动伊始,总需要激进、直白的突破。代表艺术家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便是这样的“大女主”。原名朱迪·科恩(Judy Cohen)的她在婚后一反从夫姓传统,以其出生地芝加哥为姓。

因为不满学习过程中被灌输的“艺术是男性社会的专利”“要像男人一样去创作”等观念,她在《晚宴》(The Dinner Party)、《开端》(In the Beginning)等一系列代表作中强调了自己作为女性艺术家的身份。通过生活与创作实践,朱迪将自己活成了“大女主”。

朱迪·芝加哥《晚宴》,1974-1979年

朱迪·芝加哥《晚宴》餐盘,1974-1979年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持续推进,女性自我意识高度觉醒,“女性主义艺术”与优秀的女性艺术家逐渐受到认可。于4月23日正式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上,策展人、金狮奖双得主以及主题艺术家均为女性,可谓艺术圈内的“大女主”盛会。

利奥诺拉·卡林顿(Leonora Carrington)创作的《梦想之乳》(The Milk of Dreams)绘本内页

利奥诺拉·卡林顿(Leonora Carrington)《自画像》(Self Portrait,又称为The Inn of the Dawn Horse),布面油画,65×81.3cm,1937年

「 异性之爱」

除了女性自身的强大,男性对于女性观念的转变也极大程度地体现在艺术创作与研究中。比如,艺术史学家格里塞尔达·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和罗兹卡·帕克(Rozsika Parker)通过研究经典作品中的女性裸体绘画,对早期艺术界中不平等的两性地位提出了质疑。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舞台上的舞女》,粉彩,60×44cm,约1877年,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不过在传统绘画中,绝大多数男性画家仍然只是对女性的外貌、体态进行片面刻画。后者在此类作品中往往只是艺术家展示技法与能力的“工具”。或许在摄影、时尚等领域,人们才更能感受到男性艺术家对“大女主”的诠释……

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lunt)、周迅、凯特·布兰切特(Cate Blanchett)身着吸烟装拍摄IWC广告,2014年

众所周知,时尚界一直是打造“大女主”的重地。为女性“脱下桎梏”的设计师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就向人们展示了男性对女性追求自我与独立的支持。1966年,其推出的“Le Smoking”吸烟装改变了“女性穿裙子才是优雅”的刻板印象。“大女主”们身着吸烟装的模样,独立且自信。

唐纳德·伍德曼《治疗师》(The Therapist),胶片摄影,1997年

朱迪·芝加哥曾说:任何人都可以创作女性主义艺术,包括男性,此类创作既是对能力的证明,也是两性平等的标志。或是深受影响、或是志同道合,其丈夫、摄影师唐纳德·伍德曼(Donald Woodman)在创作之路上也频繁涉及平等与性别等话题。对于是否是男性女性主义艺术家,唐纳德不置可否。他认为,社会不应该被任何一种性别主导,学会包容、合作与支持才是改变社会现状的有利途径。

唐纳德·伍德曼《治疗师》(The Therapist),胶片摄影,1997年

德国思想家歌德曾说:“谁不能主宰自己,便永远是奴隶。”“大女主”的核心在于坚强、独立、变革。鼓励人们对女性意识崛起进行思考,争取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正是众多先锋艺术家及学者们的追求。你怎样看待艺术圈的“大女主”?欢迎留言分享。

编辑、文赵凝紫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