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语言文字运用复习:修辞手法(教师版)
一、任务概述
从前面的《考情表览》可知,2020年始,新高考全国卷Ⅰ、卷Ⅱ均设题考查修辞手法(比喻),2021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又考查了对偶,且都是在语段的情境中进行考查。高考命题启示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修辞手法的复习不能只是止步于辨认修辞手法,识记修辞句普遍性的作用,更要结合语境,深度理解,注意分析它的构成方式,修辞句在语境中的本质特性,以及在特定的语段中所起的作用。
此外,高考命题者还会把易混易错的修辞手法组合在一起设置“陷阱”,如比喻与比拟的混淆、借代与借喻的混淆。这时需要结合易混手法的辨析知识在语段中仔细揣摩,反复辨析。另外,对于一些综合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要综合分析,不可“定于一格”。
二.考查对象:
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三.常见提问方式
1、文中(或划线句)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比喻(或其他)具有相似性(或其他),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这一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它的构成及表达效果。
4.与句式变换题放在一起考查,如: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原句中使用了修辞手法,而改后没有)
四.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及作用(解读见《步步高》)
附图示:
六.两类易混修辞手法的辨析
(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
比喻和比拟有相似之处,因为二者都是甲事物比乙事物。但它们有根本上的不同,也就是结构上的不同。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不论何种情况,喻体一定出现,如“露似珍珠月似弓”“眼前的晚霞成了一幅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上句子中的都有喻体出现。
比拟有本体、拟体和比拟词语,不论何种比拟,拟体绝对不能出现,如“树枝笑弯了腰”“他脾气很大,你多说一句他就会爆炸”,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树枝像人一样笑弯了腰”“他就会像炸弹一样爆炸”,但是拟体“人”和“炸弹”都没出现,这就是比拟。
看一个例子: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诗中将白雪拟人化,却没有写白雪像人一样,因此用的是比拟的修辞。在答题中,如果选项的叙述是直接把物当作人来写的,如“小鸟唱歌”“大树欢笑”“春风温柔”等,就可以判断它是比拟中的拟人。
(二)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代和借喻有相似之处,都有代替性。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借代是以借代体代替本体。但二者有很大不同:
(1)在形式上,借代是“以乙代甲”,借喻是“以乙喻甲”。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可以改为“我们之间的隔阂就像一层厚障壁”;借代则不行,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能改为“不能拿群众像一针一线的东西”。
(2)借喻的客观基础是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如“中秋的月亮像圆盘”,“月亮”和“圆盘”都是圆的,有相似性;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内部或外部的紧密联系,即相关性,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是普通百姓身上穿的,此处是相关性的体现。
七.试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杨成武将军在回忆录中描绘了这样的情景:“我的话音刚落,平时不爱说话的二连连长廖大珠刷地站了起来。他那矮小而结实的身子激动得有点发抖,黝黑的脸一下红到耳根。他吃力地说:‘一连过乌江立了功,成了渡江模范连,我们要向一连学习,争取当夺取泸定桥的英雄连……’‘夺桥任务非给我们三连不可!’刚从侦察连调到三连当连长的王友オ,没等廖大珠说完,也霍地站了起来。他站在那里,活像座小铁塔,话匣子一打开,就像机枪嗒嗒嗒地没个完,‘三连哪一次战斗都没有落后过,这次我们保证把桥拿下来!’这会儿,其他连队的干部也都坐不住了……一个个连长都站了起来,他们各摆各的理由,各讲各的有利条件,争着当突击队……”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身材高大结实的他站在那里,一开口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原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2)原句口语化表达,与文段风格一致。(3)强调重点不同,原文“活像座小铁塔”单独成句,更强调其身材结实。
【解析】这类题首先比较原句和改句的不同之处,然后从手法、句式、强调重点、语体等角度进行分析。原句“他站在那里,活像座小铁塔,话匣子一打开,就像机枪嗒嗒嗒地没个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他”比作“小铁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王友オ的体态外貌;“活像”“小铁塔”“话匣子”“嗒嗒嗒地没个”都是口语语体,与原文“刷地站了起来”“霍地站了起来”“这会儿,其他连队的干部也都坐不住了”等语体一致;此外,“活像座小铁塔”单独成句,并放在“他站在那里”之后,强调了王友オ身材的结实。而改句没有比喻手法,且“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都是书面语体,与原文语体不一致。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1分)
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__①__,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水生万物,千年不息。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池塘边站久了,__②__,说不清楚他们是谁。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喻、反复、比拟 B.比拟、借代、比喻
C.比喻、比拟、排比 D.借代、排比、拟人
解析 “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使用了比喻。“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使用了比拟。“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答案 C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塘一般被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这座八百年的池塘,像一座时间的钟塔。”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案 池塘是静止不动的,“聚水灌溉,洗衣洗菜”是人们的行为,是池塘给人类的贡献,“被”字用得没有必要。然而“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只是池塘一个较小的意义,它有着八百年的悠久历史,它见证了时间的飞逝,这才是更为重要的,所以原文用一“更”字,表达效果更好。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案 ①塘叫南塘;②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1分)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画。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缎一般华丽,衬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__①__,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经历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地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地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__②__。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比喻、反复、比拟 B.比拟、排比、比喻
C.比喻、比拟、排比 D.拟人、比喻、夸张
解析 “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使用了拟人。“仿佛焦墨的点点勾画”使用了比喻。“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答案 D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银杏树上累累白果,幸福而疲倦地等待着自然的凋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案 “累累白果”强调的是“白果”,“白果累累”强调的是“累累”的景象,更为符合当时的情景。“幸福”后置加以强调,突出了白果的幸福感。“圆满”比起“自然”来说更好地和前文形成照应。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案 ①再也不是蓬勃的绿;②于草丛里层出不穷地生长。
四.(济宁市2020—2021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中,与一架累累扁豆相遇,觉得秋色丰饶,寻常巷陌间也有繁华。
每日出门和回家,会路过巷子口的一户人家,那家院子里种有扁豆。夏天的时候,扁豆只是在勤快地生长叶子,枝枝蔓蔓,层层叠叠,大江涨潮一般的汹涌。紫梗绿叶,我知道秋天一定会结紫色的扁豆,因此每每路过那扁豆架,也悄悄怀着一颗甜蜜等待的心。
暮色微浓时,看见女主人在扁豆架边浇水,整理乱爬的茎蔓。中年的女主人梳着短发,着白底蓝花的棉质家居服,看起来是一个素淡的女子。半开的窗户里轻轻飘出细细的女音,细听是黄梅戏。提壶浇水的素淡女子,和她的院子一起,美得像一幅风俗画。小庭院,老戏曲,秋风年年吹,扁豆花开开落落,尽管时光滔滔逝去,日子却敦实又静谧:这是真正的尘世大美。
清秋出游,去乡间,总能遇见那些素朴却蓬勃的菜蔬和水果。而我最喜欢看的,还是秋风里那满架摇动的扁豆。( )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那么偏僻寂寞,又那么欢喜自适;那么寻常,又那么绚丽。
B.那么寻常,又那么绚丽;那么偏僻寂寞,又那么欢喜自适。
C.那么欢喜自适,又那么偏僻寂寞;那么绚丽,又那么寻常。
D.那么绚丽,又那么寻常;那么欢喜自适,又那么偏僻寂寞。
【答案】1.B(“那么……又那么……”句式,强调后者;因为要表达“我最喜欢看”的情感,所以把“绚丽”“欢喜自适”放在后面更好。“绚丽”是外观,“欢喜自适”是内在,应先外后内)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夏天的时候,扁豆只是不停地生长叶子,交织错杂,密度非常高”,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2.①原句运用了拟人(“勤快”)、比喻(“大江涨潮一般的汹涌”)手法,能够更为传神地表现出扁豆生长的情状;②原句使用了叠词(“枝枝蔓蔓”“层层叠叠”),并且单独成句,更加突出了扁豆的繁茂和旺盛;③原句描写生动,富于文采,语言风格与全文更为协调一致。(共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春雨”“草地”为素材另写一句话,要求表达主旨相同,句式和手法一致。(4分)
【答案】3.示例:春雨中,与一片青青草地邂逅,感受春意盎然,漫坡荒野中也自有大美。(共4分。句式、内容各2分,意思对即可)
五.【广东省汕头市2021年高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习书法,笔法与墨法互为依存,相得益彰,用墨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神韵,历代书法家需要下一番功夫不可。浓墨是最主要的一种墨法。( )古代书家苏轼喜用浓墨。苏东坡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睛,”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与浓墨相反的便是淡墨。淡墨介于黑白色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明代董其昌善用淡墨,书法追求萧散意境。他的用墨浓淡变化丰富,空灵剔透,清新雅致。其实,浓淡墨各有风韵,关键在掌握,正如清代周星莲所说:“用墨之法,浓欲其活,淡欲其华活与华,非墨宽不可。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奄奄无生气矣。”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色浓黑,墨不浮,能入纸,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B.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墨色浓黑,墨不浮,能入纸。
C.墨色浓黑,具有凝重沉稳、神釆外耀的效果,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能入纸。
D.墨色浓黑,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能入纸,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答案】1. D【用“墨色”一词与上一句的“浓墨是最主要的一种墨法”的“浓墨”“墨法”勾联照应下文“淡墨介于黑白色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一句,可见,应该把效果句“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放在句尾。】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C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D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答案】2. B【B是引用典故,ACD是比喻手法。】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案】3.历代书法家需要下一番功夫(或:历代书法家非下一番功夫不可【评分标准】两种修改方法均可,修改正确给3分。
六、(202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答案】1.B
【解析】1.文本“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跳跃,前面内容写想起专卖门钉肉饼小店,后面写“去吃门钉肉饼”,前后内容形成语意的跳跃。A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本草纲目》”是对“这部药学经典”的解释说明。B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转折,前面写“再去看看他”,后面写“有什么看头啊”,前后内容相近,形成语意的跳跃。C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转折,“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与“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在语意上构成转折。D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通过增添修饰成分,用扩展的方式,对“一个人”进行补充说明。故选B。
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解析】2.扣住题干中“比喻具有相似性”,明确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可分析出“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从形状角度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可分析出“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从状态角度,扣住“黏稠”一词,分析车流与河水的相似性,“黏稠”本义指浓度大,不易流动,联系上文“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可分析出“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答案】2.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解析】3.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的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匆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答案】3.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七、(2021·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络绎不绝 原汁原味
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
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
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
【答案】1.D
【解析】1.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互相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根据语境“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可知两者是不分主次的,所以“传统和现代”也是不分主次,所以选“交相辉映”合适。喧闹无比:是指声音特别嘈杂,周围环境不安静,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的心里很烦闷,含贬义。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语境是指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的圈粉无数的火爆场面,选“热闹非凡”合适。络绎不绝:用来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语境是指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不断地进入直播间,选“络绎不绝”合适。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汁醇味正:形容菜肴美味。根据后文形容的是“文明盛宴”(使用了比喻),照应喻体,选“汁醇味正”合适。故选D。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答案】2.D
【解析】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客十分接地气”中,并列成分结构混乱,应该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可改为“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或者“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二是“导致”使用不当,“导致”后常用于不好的结果,用于“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不恰当,可改为“使得”。
A.“导致”使用不当;“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B.“导致”使用不当。C.“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并列成分结构混乱,令人费解;“这”指代不明确,句子有歧义。故选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解析】3.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一组对偶句。“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运用对偶(对仗)的形式,长短句结合,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剪纸灯谜”“秧歌花鼓”均选择了典型的节日活动,由点带面,凝练集中地概括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内容各具特色、缤纷多彩花样繁多的特点,“描绘城乡风物”“传播时代精神”形容传统节日的价值和作用。形式上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答案】3.①分析对偶构成: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尾字仄起平收。上联主语“剪纸灯谜”对应下联主语“秧歌花鼓”;上联谓语“描绘城乡风物”对应下联谓语“传播时代精神”。
②表达效果: 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更凝炼,句式更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新特色、新气象。
八.练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