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我眼中的徽州文化「我心中的最美老师作文」

时间:2023-06-30 15:43:43 来源:搜狐

徽州行

作者:梅宇璐

幼时曾多次去过徽州小镇宏村,回忆不那么清晰。

当时和父母一路走马观花,游览完所谓的著名景点便匆匆离开。可惜,未能体会到徽州真正的韵味。所以大学后,我再次拾起对古徽州的情怀,只身前往了曾驻留过的地方。

去时正是赏秋的好时节。抵达宏村附近的塔川时,山脚下的徽州村落依山就势,飘起袅袅炊烟。

恰逢云开日出,山顶的阴云被阳光拨开,纯净的光柱斜穿过一层又一层的屏障投射在铺满层次分明的秋色上,从山顶的墨绿、山腰竹海的深绿、山脚香樟的浅绿,到平野上徽派民居的朦胧黑白,这其中散落的金色或红色的叶子,为行走于其上的游人指引了去往深秋的山路。

爬到山顶望山脚,俯视一簇簇村落客栈,眺望远方反射出天色的湖泊。风吹过,炊烟——回家的讯号,随着山间雾气飘向居民归来的方向,呼唤着他们从自然走向人间。

风的律动、水的流声、树的颤抖、云的舒展以及光的轻抚,用身体的每一个感官享受此刻的纯净与自然。在竹林深处悠然漫步,于无人之境的竹影下打坐入定,闭上双眼,聆听山的呼吸。

似乎,有神明守护一方水土,与人类和谐共生,在如画如诗的隐世中上演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有时会化为一缕青烟,在山顶的彼岸静静阅读百年来的人世;有时会化为山腰的狐狸,为迷途的人指路;有时会是竹笋,在新雨后的空山冒出脑袋;有时也会是蘑菇,静待山民采摘。

它用灵魂和身体孕育着这一片土地,从涓涓细流的山泉出发,带着最原始的信仰回归湖泊。

之所以相信这里有神灵,是因为徽州的民间信仰氛围浓厚。

这里盛行傩戏这种传统舞蹈祭祀,虽然如今已被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只站在艺术角度去欣赏,但这其实是人类与天地神明沟通的方式。

只要这种仪式一直存在且延续下去,纯粹而神圣的磁场便会庇佑人民,无论有多少人愿意去相信“万物有灵”,每个人依旧是活在天地山川的未知之中。

《道德经》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对未知的敬畏是徽州人古往今来的信仰。

在山顶上,我有幸品尝了徽菜臭鳜鱼和山笋。爬到山顶后的饭菜总是最香,再加上窗外无尽的视野,一眼便能望尽山下的草木流水。

徽菜重油、色、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农家乐相对简单,但也能窥见一二味道。如有机会,真想再度尝鲜。

这是塔川,也是最初的徽州。晚上前往宏村品尝小吃,穿行于黑瓦白墙之间,哼着小曲闻着不远处飘来的鱼香。热闹的街市,游客来来往往无暇欣赏夜色,而我一人独自徘徊于挂着灯笼的小巷。

用双脚走过宏村这一卧牛,村中有一天然月塘,为“牛胃”;引西流之水入村庄,此之谓“牛肠”,穿庭入院,流水不腐。

在村西虞山溪上架四座木桥作为“牛脚”,从而形成“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从风水学角度来看,月塘作为“内阳水”,还需与一“外阳水”相合。

于是明朝万历年间,村民又将村南百亩良田开掘成南湖作为另一个“牛胃”。徽州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修行人借助得天独厚的山水磁场调养生息,又将道教的哲学思想体现在风水设计中。踏上这片土地的瞬间,便可领略百年前风水师的良苦用心。

月色如羞涩的少女,我却偏偏远离了人群,寻得安静的深处。没有灯光,在看不见的黑夜里感受百年前村落的安详。池塘的泥土渗透出百年前的清香,只是鱼非当年鱼。恍然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似乎有谁钟情于这一片清静。匆匆而过的游客路径牌坊、跨进祠堂,瞥一眼时光雕刻石、木、砖的痕迹,马头墙、小青瓦还在看着人间。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世界在身旁闪过,如弹指间的电影片段,又或是,像浓墨滴入水缸晕开的一瞬。

天地之间仅一人沉静,观白驹过隙,观声色犬马,观梦幻泡影。此地,百年之前,有女人守在老屋等候那些在远方经商的男人;有唱着甜美山歌的采茶女迎着暖风归来;有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于私塾奋笔疾书。作为安徽人,我的血脉里也应流淌着古老的保守和奋进,对生活细节的发掘,以及不随时间腐朽的文人傲骨。

你看这方寸之地山水黑白之间,阴阳调和而稳定,无论外界如何动荡,这里的人年复一年坚守着生活模式。在万变之中保持静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固然可以说这是墨守陈规,却不可否认“平淡是真”的亘古之道。

徽州古老稳固而浓烈的文化氛围,孕育了对忠孝节义和仁义礼智信的推崇、对儒道释的敬重、对宗族礼法的遵守、对宗教的信仰。现实维度的架构与文化层次的缔造共同缔造了徽州的风水。

也正是有外界纷乱的对比,才显得徽州精神如此难得。诚然,如今的时代没有停止对封建理学思想的讨伐,可是脱离了时代,一切抨击都失去了意义。在任何一个人心都会浮躁的年代,稍稍一点清静也应是弥足珍贵的。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

在湖边听晚风、听蛙鸣,似乎还听见了百年前的朗朗童音。记得是这般踏实学习、跨入大学,记得从小到大接受的信仰一般的教育理念——“腹有诗书气自华”。

就像会一直记得,那晚仰望了未曾见过的璀璨星空。这是第一次见到和摄影集里一模一样的画卷。乡间的冷风无法吹灭胸中澎湃的热血。在碧山脚下的寒风中抬头,抛弃周身的黑暗与孤寂,一人深陷于不变银河。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此刻凝视深渊,它也在凝视着我,投以微弱却足以令人震撼的光芒。内心的喜悦和激动即将溢出,这是不曾见过的大千世界,它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而在放弃对这个世界进行深层次认知之前,必须时刻记住,人生的惊喜总会不经意地出现,为的是给即将失去希望的人看似永不断绝的情怀。

或许你认为这些只是文人矫情,可这也是实实在在,徽州人千百年来的骚客情怀。诵读,而后落笔成诗。

徽州人喜欢文字,爱的是文字背后的灵魂,虚妄散后尽是精忠报国。正如当年陶行知先生在“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视死如归。他写信激励师生为民主斗争“再接再厉,前仆后继,屡败屡战,以底于成“,最后因长期劳累过度去世。

时至今日,他的教育理念依旧散发着人性的光芒,当之无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

徽州人,吃穿在道之中,行走于道之中,就连追求与梦想都在贴近大道。向往未知是人类的天性。而我愿和同道中所有向往美好的人相遇,分享这片星空;亦坚信天道之下,人心如群星般璀璨。

从老子、庄子到陶行知先生,古往今来徽州多少能人志士如星宿闪耀自己的微弱之光,集群力而照耀人心浮躁而黑暗混乱的年代。

海子曾说:“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守望平静的家园。”走过徽州,满心欢喜。试想,若能安息于此,除却巫山不是云。

于徽州落定,但愿人能常清静,天地方可悉皆归。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