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大家好,我是幸福加油湛,文字搬运工,为大家抄录《中华上下五千年》,每天更新一到两篇。点右上方“关注”,阅读不迷路。
前面已提到,远在一万八千年以前,山顶洞人就有了爱美的观念和习俗,他们用海蚶壳、兽牙、鱼骨、砾石、石珠等制造出了漂亮的装饰品。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利用一切天然条件装扮自己,追求美观。那么,哪里是他们美的历程的源头呢?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只红底白花的彩陶盆,盆内正中绘有人头像,两旁辅以鱼纹图案。人头像那胖胖的圆脸上,双眼眯成一条细缝,张着大嘴笑咪咪的样子,很惹人喜爱。这件富有想象的工艺美术品,就是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它告诉人们:人类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活动,并不是文明社会才有的。
艺术是源于生活的。只有在长明的渔猎活动中,细致地观察过各种动物的姿态,才能创作出如此生动真实的写生画。你看,这些彩绘图案中,有奔驰的狗,跳跃的鹿,轻捷的蛙和拙钝的蟾蜍,张开翅膀的野鸭和嘴中衔鱼的水鸟,还有形态各异,在水中游动的鱼等,真是栩栩如生,让人看了赞叹不已。
除了动物图案,彩陶上的纹饰,主要是几何线条,大抵有三角纹、涡纹、条纹和圆点纹等几种。这些几何条纹组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交互组织,变化繁复,富有图案装饰的意味。
在原始艺术中,绘画、雕刻起源较早。如同西班牙的狩猎壁画,法国南部“鬼火炕"山洞中的野牛图,瑞典岩石上的牛耕图那样出名。
中国原始绘画中,仰韶型彩陶上的各种纹饰最富有代表性。真正显示中国画特色的原始绘画,是河南临汝阎村发现的鹳(guan,鸟的一种,羽毛灰白色或黑色,嘴长而直,形似白鹤)鱼石斧图,图中的鹤昂首挺立,体微后倾,圆眸,长嘴,叼着一条大鱼,形态通真;旁边竖立着一根带柄石斧,柄部刻面绳索花纹,这幅图面在陶缸上,勾线用墨,线条流畅简练,着色也很好。这充分反映了了中国画古朴优美、雅致明快的风格。
雕刻中牙雕最能代表当时的工艺水平,如大汶口出土的透雕象牙梳和象牙雕筒。象牙梳共17根梳齿,梳子顶端镶嵌着3个未雕透的圃点,梳子下透雕着复线“8"字纹;象牙筒用整段象牙切削雕镂而成,筒身周围布满剔透的花瓣纹,由花瓣交错组成的图案新颖别致,非常精美。可见,我国的象牙雕刻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骨雕、石雕、陶雕及其造型技术也十分精彩,如河姆渡出土的姿态生动的鸟纹骨匕、短足垂腹的陶猪、昂首匍匐的陶羊,甘肃永昌出土的睁眼张口的石雕人头像,半坡出土的猫头鹰面形的陶罐器盖和隆鼻凸目的陶塑人像,陕西华县出土的大型鹰鼎等,都反映了原始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古朴的艺术风貌。
原始人在共同生活中,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渐渐产生了原始音乐和舞蹈。
氏族部落每逢作物丰收,婚姻喜事,或重大的宗教仪式,都会举行集体庆祝活动。最初,口中念念有词或狂呼高喊,便是歌或诗;各种敲打齐鸣,就是乐了;他们身体不断地跳动,就算是舞蹈。“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器从之。”这虽是后代的记述,却仍不掩其混沌一体的原始面目,它们是原始先民特有的区别于物质生产的精神生活。
原始舞蹈后来发展到模拟动物的动作,“鸟兽踉跄”“凤凰来仪”“百兽率舞”,描写了原始先民化装成各种鸟兽的形象跳舞的情景。而比这复杂一点的是抒情舞蹈,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塞出土的一个彩陶盆,上面就描绘了原始歌舞的场面:陶盆内壁上画有15个人,分3组,每组5人;舞者头上垂有发辫,并肩携手,翩翩起舞,饰带随风飘拂,真是轻盈齐整,协调一致,生机盎然,稚气可掬,流露出一派鲜明、活泼、纯朴和天真的气氛。
乐器的出现,比歌舞要晚。各地发现的陶埙,两头尖而长,上下贯穿一孔, 是当时流行的吹乐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哨,用禽类肢骨制成,中空,业侧有孔,形状和现代的竹哨相似。
有趣的是,浙江博物馆曾经举行一场独特的器乐吹奏表演,一位笛子演奏家,用七千多年前的骨哨,吹奏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和乐曲,使今天的人们领略了一次原始音乐的风味。
原始艺术是丰富多彩的,它折射出我们祖先的无穷智慧,凝聚着中国史前社会的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