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工夫茶,源于福建,盛行于闽南、广东潮汕和台湾乃至东南亚一带,并由此形成闽式、潮式和台式三大“流派”。它的沏泡与品饮,绝不仅限于解渴提神等生理需求层面的满足,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并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简单而深刻。“工夫”,更多在茶外。
什么叫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空闲时间。不得不提的是“工夫”和“功夫”之别。在潮州话中发音都不同,一个念“工(gang)夫”,一个是“功(gong)夫”,完全不一样。
专指品饮的“工夫茶”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结论是:从词义和文字记载考证,潮汕地区应写作“工夫茶”。在福建地区来说,提到冲泡手法和饮茶习俗时,写作“功夫茶”。从起源来看,是一脉相承的,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
1、武夷工夫茶
追根溯源,“工夫茶”原指武夷茶,因制法讲究见工夫而得名。明末僧人释超全《武夷茶歌》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武夷茶品质之优正是得益于它精细的制作工夫。在往后清人的著述中,“工夫茶”就非常具体地指向武夷岩茶。
“工夫茶,闽中最盛。”
所谓工夫茶,其主要特点为小壶小杯,几乎添满茶叶慢慢品尝茶香。闽南人把喝茶称为“呷茶”,不论是待客迎宾,还是谈事谈生意,都会请你坐下先“呷”一杯茶。“呷”的字面意思是“小口喝,小口饮”,闽南语里的意思则是“吃”。
福建功夫茶,以十八道茶艺为例:焚香静气,活煮甘泉→孔雀开屏,叶嘉酬宾→孟臣沐淋,乌龙入宫→高山流水,春风拂面→乌龙入海,重洗仙颜→玉液回壶,再注甘露→祥龙行雨,凤凰点头→珠联璧合,鲤鱼翻身→捧杯敬茶,众手传盅→喜闻幽香,鉴赏佳茗→三龙护鼎,初品奇茗→再斟流霞,二探兰芷→二品云腴,喉底留甘→三斟石乳,荡气回肠→含英咀华,领悟岩韵→君子之交,水清味美→名茶探趣,游龙戏水→宾主起立,尽杯谢茶。
拿铁观音来说,就有泡茶八步骤:一曰白鹤沐浴,讲的是洗杯;二曰乌龙入宫,讲的是落茶;三曰悬壶高提,讲的是冲茶;四曰春风拂面,讲的是用杯盖刮沫;五曰关公巡城,讲的是倒茶;六曰韩信点兵,讲的是点茶;七曰赏色嗅香,讲的是看茶汤闻茶香;八曰品啜甘露,讲的是喝茶。
2、潮汕工夫茶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人的泡茶技艺,被称为“中国茶道”,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闽北武夷山产的岩茶及其制法、泡饮法,率先在闽南流传开,再一路南下,蔓延至同漳州接壤的潮汕地区,而作为泡饮方式的“工夫茶”在清代的文字中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经典者如俞蛟《潮嘉风月记》、寄泉《蝶阶外史》、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翁辉东《潮州茶经·工夫茶》等等。
潮汕地区自古也产茶,如时下备受爱茶人亲睐的凤凰单丛(乌龙茶)。
据潮州著名茶文化学者陈香白归纳,正宗的潮州工夫茶,仅茶具就有茶壶(孟臣罐)、盖瓯、茶杯(若深杯)、茶洗、茶盘、茶垫、水瓶、水钵、龙缸、红泥火炉、砂铫、羽扇、铜筷、锡罐、茶巾、竹筷、茶几、茶担等18种且缺一不可,烹法则更细致讲究了。
“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
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的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
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以半发酵的为最佳。放茶叶一般都是放半壶,冲过后茶叶会展开,刚好呈一壶满的状态。
水最好是要经过沉淀的,沏茶时将滚烫的热水灌进壶里,马上冲出来,头道茶要倒掉,这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
斟茶时,三个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满了这杯再斟那杯,而要轮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
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工夫茶“四宝”
饮用工夫茶的组合茶具,亦称“烹茶四宝”,由罐、壶、杯、炉四件组成。质地或陶,或瓷,古朴雅致,其形各异。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评价道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
在饮茶进程中,功夫茶具由十余件简化到实用的四件,即孟臣壶、若琛杯、玉书茶碨、汕头风炉。因茶具精美贵重,故云“四宝”。
1、孟臣壶
又称“孟公壶”、“孟臣罐”。紫砂饮具,用于冲泡乌龙茶。宜兴惠孟臣制,多为赭石色,壶小如香橼,容水50毫升,器底刻有“孟臣”钤记。
清代施明保《闽杂记》:“漳泉各属,俗尚工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其标准是“小、浅、齐、老”。
“小”指的是容量少;“浅”指的是壶小水浅能酿味,能翻香,不蓄水,会翻泡;其指的是壶嘴、口、把三点都平成一线,制作精细;“老”指的是器物古者为贵,使用时间越长越好,“锈”厚时香重。
2、若琛杯
又称“若琛瓯”。白瓷质饮具,盛放工夫茶茶汤用。相传为清代江西景德镇烧瓷名匠若琛所作。为白色翻口小杯,杯沿常有花纹,杯身有山水字画,杯底书“若琛珍藏”。清代张心泰《粤游小识》:“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1832年的《厦门志》记载:“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孟臣壶,杯必若琛杯。”茶谚云:“茶三酒四玩二。”品饮以三人为宜,三杯如“品”字。
因清代景德镇仍有仿定窑制作,故若琛杯有“纯白定瓯”之称。现时多用景德镇和广东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
3、玉书茶碨
又称“玉书碨”。煮水器具,赤色,扁形,薄瓷质,容水200毫升。闽南、粤东和台湾省人称瓷质水壶为“碨”,产于广东潮安者最著名,能耐冷热急变,保温,便于观察煮水的变化过程。
“玉书”的解释有二:一说水壶设计制造者的名字;二说壶出水时宛如玉液输出,故称“玉输”,因“输”字不吉利,取其谐音为“玉书”。使用时,置于潮汕风炉上急火烧之,水开时,碨盖一开阖,卜卜有声,此时即可冲泡茶叶。
4、汕头风炉
又称“潮汕烘炉”。煮茶燃具,黏土烧制的红泥小火炉,高温下遇水炉体不裂。外形如鼎,通红古朴,长形,高约20厘米,置炭的炉心既深又小,有盖有门,通风性好。汕头风炉是玉书茶器的配套器具,由风炉改进而来,其炉口大小与碨底相称,燃料用白炭,更考究者用橄榄核炭,富香,可形成急火。
潮州功夫茶,不同于一般的喝茶,而是小杯小杯地品味。品茶之意与其说为解渴,不如说在品味茶之香,在以茶叙情;其次,潮州功夫茶特别地讲究食茶的礼节,待茶冲完,主客总是谦让一番,然后请长者、贵宾先尝,杯沿接唇,茶面迎鼻,闻茶之香,一啜而尽。
功夫茶这一套礼仪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
功夫茶之冲法,有一套十分繁琐的程序。按过程,是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浪茶等;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
3、台湾工夫茶台湾的茶业及饮茶风气是从早期福建、广东移民而来,而工夫茶源起来自粤东的潮州、汕头,闽南的泉洲、漳州一带。早期台湾饮用的茶业是以乌龙茶或包种茶为主,饮用以“大壶泡”为多,使用一种称为“龙罐”的陶制壶,喝茶则是用一个瓷杯或陶杯,极少见到小壶小杯的品饮。
在1970年代初,台北市中山北路的一条巷子内出现了一家“中国茶馆”,1970年代末,台北市林森北路一家最早的“中国工夫茶馆”为店名的茶馆出现。于是,闽南、粤东潮汕式的“小壶小杯”品茶方式,逐渐传开于民间,品茶的冲泡方式,是谓“高冲低斟,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之说法成为坊间的普遍术语。
这种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饮茶方式,称它为“茶艺”。讲究茶具、茶叶及水,并且有一套独特的冲泡方式与品饮方式。不但承袭了传统泡茶的方式,也融入了创新的手法。例如“闻香杯”及“品茗杯”创立,即是将香气与滋味分开来享受,创新的一种行茶法。
泽青茶道文化传媒工作室,是一家茶文化高端品牌。致力于茶文化推广、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茶道文化、茶健康生活、香道花艺、中外名酒、艺术品鉴赏、养生膳食、茶空间的一个以茶为媒的东方生活美学平台。
专注于茶垂直领域,茶原产地保护,坚持深入核心产区,关注茶界生态。将专业级茶学知识变为更适于读懂和交流的原创内容。安全茶 健康品。精彩生活,从一盏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