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草书手札 美国宝蒙堂藏
释文: 杨宫兄见顾,语及长老世讲事,已有兄意矣。忆得长老入山相託在我二老,今当索吉帖为定。惟兄翁作字致宫 兄,望足下、雲老书附纳。刘所示已非时,不复录。弟其昌顿首
《试墨帖》
书法写的好不好 就看读书多不多文/胡玉琢
书法是一门中国文字所特有的艺术,这已被人们认可了。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溯源,即传统的沿承、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书法也不例外。也就是说,中国文字的书写,使用特定的工具,遵循一套特定的法则,便成了艺术作品,让自己自赏,也让别人欣赏。
怎样把字写成艺术作品,那就要看你如何理解和运用法则,当然这法则是约定俗成的,也允许你去革新创造,形成自己的特色,这叫作功夫。功夫的深浅,那就看你对审美的悟性了。你的睿智有多高,你的功夫也就有多深,二者成正比。很多人都说,搞书法的必须讲究用笔、结字和布白,还有毛笔的提按、墨汁的浓淡、节奏的快慢、避让的合理、形式的变化等等,以达到一定的效果。我认为这些说法固然有道理,但偏片面,字外的功夫强调不够。自古以降,都是文人在写字,先有写字而后才有书法艺术的产生和甄陶。那么,你首先要成为文人,甚少要成为读书人。书匠与书家仅一字之差,却有千步之遥。要成书匠容易,只要照本宣科,机械地照搬照套一些法则,稍花一些气力,就可以把前人的东西拿来,愚者当然还认为他们花了很大的气力。而要成为书家则难,你必须是文人,你还必须通过提高你的文学修养、文字功底,来提高艺术审美水平。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我想主要是摆平两个关系。
一是摆平书法作品的表象与内涵精气神的关系,即字外功与字内功的关系,这一关系应当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那些所谓的结体、线条、布局等,都只是表象,是形式,是表现精气神的载体。载体固然重要,但内在美的表现更重要,若没有翰墨功底,你的作品就缺乏一种神韵,就显得苍白空虚,只是毫端在纸上游动而已。因此我认为,书法的内在美应体现出怎样把作品写的贴近自然一些,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古代文人写字,其实没有刻意去追求成为书法艺术大师,只因为他们是文人,在做文章,在常年累月地写,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就好比泉水在不断地流淌,形成了一条河。翰墨二字,本意是指笔墨,引申为言词,通指书法绘画。可见,笔墨言词二者是言语的,相辅相承的。
二是摆平作品与读者的关系。书家的作品好比是电池,读者心灵是电线,你如果缺乏文学修养,缺乏艺术悟性,你的作品便成了空壳的电池,搭上读者心灵的电线,没有感应。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有读者的欣赏,失去了读者对你的认可,作品就失去了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当然,所谓的读者也应当是学者、知情者、行家里手,他的评判水平和取舍标准,取决于他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水平。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历史上还有许多象张飞、颜真卿、岳飞等,都是显赫的武将,不也都是很出名的书法家吗?这些现象作何解释?其实,答案只有一个,他们同样具备很高的翰墨修养。张飞在《三国演义》里一派屠夫杀气,那是小说的艺术形象,而真实生活中的张飞,在蜀汉与关羽同称“万人敌”,在刘备手下任车骑将军,能与刘备结成把兄弟,可见其修养之不俗。颜真卿因起兵抵抗安禄山叛乱有功,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公,其实他是开元进士。文人出身的岳飞其抗金事迹可谓家喻户晓,他的《满江红》更是千古绝唱,为历代爱国文人所乐道。他们都堪称儒将。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孔子“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左右着各朝代的科举制度,不论文臣,还是武将,都应该攻读四书五经,都能写一手好字。就现代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能诗善书者大有人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叱咤风云人物,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具有诗人、书法家的气质和风度。
当今社会,学习和钻研不乏其人,这是可喜的现象,书法艺术随着时代在发扬光大。但我想奉劝一句话,练字要脚踏实地,不可能一夜之间成名成家,一蹴而就。你想要领悟书法的真谛,就必须老老实实做一个读书人,知识增长了,文字功底扎实了,你便可登大雅之堂。
书法家得读书,书法家得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这个话题虽算不上新论,但作为书法家或者说书法爱好者却应是努力为之的事情,最近有关书法报刊上关于书法家读书活动的讨论,实际上是编者在倡导书法家读书。而年前在京城举办的“书法家的文学修养”大型报告会更是鉴于当前书法界中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薄弱的状况,对书法界发出的强烈呼吁和对书法家提出的明确要求。
由于书法是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是以汉字为载体,以古人的诗词和文学作品作为主要书写内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书法家们必须要有比一般人更强的识字能力,对诗词文赋有比一般人更多的了解和更好的文学修养。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有的书法家不够重视文学修养,不重视书法理论的学习和了解,以致闹出文学笑话和文字笑话等。由于这类笑话和对书法理论的陌生等问题,因而使有些人对书法这门艺术和书法家“刮目相看”,认为搞书法的不过是只能写几个字,就连有些搞绘画的朋友也对书法这门艺术颇有微辞。对于上述情况,有的书法人却不以为然,认为书法就是书法,只要把字写好了就行了,至于文学水平,审美水平和书法理论问题与书写水平的提高关系不大。甚至有的人还会举出诸如某人文学修养并不高,不照样上大展拿奖牌吗?事实上,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制约了自身书法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而且也使我国独有的书法这一传统艺术的地位被削弱了。
书法要上去,书法家应加强文学修养,要多花点时间读书。我认为:要改变一部分人对书法的偏见和误解,就要有较高的素质和修养,而文学方面的修养是很重要的。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应具有双重美感,她不仅表现在其笔墨技巧、结体和章法上,书法内容的选择是否妥当,格调高下与否,是否能体现作者的情趣也是极其重要的。而作者对其所书内容的理解越深,学养越好,给人的美感就越好越多。我们常说写字就是写性情,写修养,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头禅,更不是包装。这已被很多杰出的书法家的书法实践所证明。我们只要读读我国古代的书法大家的作品,我们除了惊叹其艺术形式外,我们还不得不为其作品那洗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刻的哲理所折服。我们读王羲之的《兰亭序》便会触境生情,仿佛看到那春和景明,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热闹景象;耳际仿佛出现美妙的丝竹管弦和潺潺的流水声。我们读苏轼的《赤壁赋》我们就会强烈地感受到诗人那博大的襟怀和其中“变”和“不变”的哲学思想。而这类书法杰作给我们的美感不再仅停留在笔墨技巧上,这类作品被收入我国大专院校语文教材便是最好的说明,而这又使书法在我国的艺术地位大为提高。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理事、武汉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黄德琳先生在谈及读书与学习书法的关系时说:搞书法的人不仅要能甘于寂寞,潜心书法,多读帖,勤练笔,通诸艺,而且还要勤读书,善于读书,以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为书法创作提供文化艺术滋养。黄先生每天都要花相当一部分的时间用在读书上。他的诗词不仅重格入韵,语言凝炼,而且立意高远,格调高雅。不仅为书法界所称道,而且也颇受从事文学艺术之人好评。再看看当今书坛上那些有成就的中青年书法家,他们不仅书风标新,而且又因其颇具文采而赢得人们广泛的好评。古人云:“读书深,养气足”,以上事实说明,如果一个书法家仅为写字而写字,文学修养很差,即使笔墨技巧再高,也不会为人所认可。
加强文学修养,多花点时间读书,不仅能改变一部分人对书法的偏见,提高书法的艺术地位,而且也是书法创作的需要。熟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我们很难做到读万卷书,但多读书,无疑会使我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游刃有余,不致捉襟见肘,不致总写或者都来写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之类的内容,而造成书法创作中的重复现象和撞车现象,而艺术又最忌雷同现象。多读书,提高文学修养,在创作时才能更好地激发我们的创作冲动,只有较好地理解了所写的内容我们才能对古诗古文中那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情感作更深的理解和沟通,才会有一种久违而又一见如故的“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江河”琴台遇知音般的感觉,才能在一定的情感状态下,“情以物迁,辞从情发”而诞生出鲜活的作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多了,写多了,积以时日,慢慢地就会尝到读书的甜头,就能对诗词格律等知识有所了解,兴许有时下番功夫还能写出两句好诗来。有时,当你读懂了某首好诗时或是读透了一篇佳作时,那种感觉常常是特别的亲切,大有手之痒痒,不写不快的感觉,有时感觉来了,还会使你进入一种艺术创作的亢奋状态,迸发出奇异的艺术火花,甚至诞生你所认为的平时不可企及的好作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读书与写字,应“两手都要抓”,才能厚积薄发。
多读书,加强文学修养,同时还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使你在对事物审美时“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产生丰富的联想获得更多的美感享受,得到更多的关于美的启迪,从而将这些对美的理解更好地传达出来,表现出来,感染读者。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不是会听到有人面对瑰丽的景色,而发出“说不出”的遗憾吗?对于身边的美景他们常常是情感冷漠。他们的欣赏除了限于自身以往的经验外,很难有更丰富的美的感受。面对三峡、长江这些锦绣河山只能是一般的惊讶,很难联想到诸如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的有关诗句美文,也很难联想到生命之起源这类问题。对于风雪这类自然现象,也仅认为只是自然现象,而很少会想到古人、今人有关的诗句文章,更别说《水浒传》中那“须臾四野难寻路,望中隐隐接昆仑”等关于风雪山神庙景致的描写,所有这些现象皆因文学修养不足所致。
“恪勤在朝夕,怀抱观古今”,加强文学修养,她能促进我们在进行书法活动的同时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增强对自然、对生活,以及对我们所热衷的书法这门艺术的感情,从而进行更好的书法创作,使书法这朵艺术奇葩更加靓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