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画圣顾恺之」

时间:2023-07-20 14:34:32 来源:搜狐

顾恺之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位划时代的艺术大师,世称“画家之祖”,建树之大,影响之深,中国古代画家无人能出其右。他提出了传神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观点,更是千年以来中国传统绘画发展的颠扑不破之理,至今犹然。

翻开大型画册《蕴蓄古雅——全国博物院(馆)藏无锡籍画家作品集》(主编严克勤,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首先介绍的就是顾恺之的作品。这两幅作品一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一幅为辽宁博物院收藏。无论是顾恺之还是其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都是无人可以撼动的。传承和研究顾恺之的艺术思想、艺术成就,对当代艺术创作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他出身贵族,于当时上流社会名流桓温、桓玄等过从密切,晚年曾任散骑常侍。他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坛山记》等画论著作,与陆探微、张僧繇并称为“六朝三杰”。

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画绝、文绝和痴绝。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特别是重视眼神的描绘。据《世说新语》、《历代名画记》以及《太平御览》等记载,他作画数年不点眼睛,人问其故,他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同时,他也擅长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他注重细节的处理,以衬托出人物的个性。他又善于利用环境描绘来表现人物的风貌,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似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如《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图》。其提出的“传神写照”“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艺术论点,主张绘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重视对象的体验、观察,通过迁想妙得来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形似的基础上以形写神。他将自己主观的艺术情愫“迁”入自然,将自身的感受与丰富的联想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品赏析:

《洛神赋图》(宋摹本)卷/绢本/纵27.1厘米、横向573.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洛神赋》是三国文学家曹植的名篇,描述作者在由京师返回封地途中与洛水女神相遇的恋爱故事,实为抒发对甄后的怀念之情所作。此图以手卷形式展现了《洛神赋》的内容。

作品画面开首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缝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却回首张望,依依不舍,尽显无奈离析之情。此图众多情节平列铺陈,背景相连,人物反复出现,体现出早期故事画的特点。图中服饰色彩鲜明,巾带飘动,山水背景呈现“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皆为魏晋画风。

《洛神赋图》巧妙地利用了山石、林木、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主要人物随着赋中寓意的铺陈重复出现,将时间和空间打成一片,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首尾呼应,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由此可见《洛神赋图》反映了中国绘画的两大进步:一是连续性故事的成熟,同一人物在画中反复出现;二是画中风景的山河树木不再是孤立的静物,而是作为连续性故事的背景。《洛神赋图》在宋代摹本颇多,现共存三卷,但以此卷最为完整。

我先后数次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辽宁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伦敦大英博物馆看过那里收藏的顾恺之的画卷,遗憾的是没有一件为原作,都是后人的摹本。其中伦敦大英博物馆《女史箴图》,专家认为是唐人摹本更能体现顾恺之神韵与原画风貌,历来被后人奉为经典摹本,并留有许多文人墨客收藏过的墨迹。画面上可以看到项子京题记,唐弘文馆“弘文之印”,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女史箴》词句。画本身及装裱部分压有宋、金、明、清内府藏印,及明清历代收藏者的私人鉴藏印。

唐本的《女史箴图》于八国联军焚烧颐和园之际被英军大尉基勇松盗往英国。此图高24.8厘米,长348.2厘米,横卷。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由于英方知识欠缺,大英博物馆按照日本画的方式进行装裱,且将其拦腰截为三段:第一段包含9幅场景的原作,第二段包括了其他所有的后来添加部分,第三段是邹一桂的画作。其它如明清时期文人留下的题跋都被残忍无情地裁剪下来,形成了历史断层,令人失望至极!

顾恺之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声名显赫,他的画师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他的画有敷染容貌,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晕饰;笔迹周密,紧劲连续如春蚕吐丝。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痴黠参半,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

在顾恺之的创作活动中,最为知名的则是在瓦官寺绘制维摩诘壁画。据《历代名画记》《京师寺记》介绍,相传瓦官寺(今南京)初建时,慧方和尚请朝士捐资,士大夫落笔没有超过十万钱的,顾恺之闻之,却写下出资百万元。那时,大家都知道他并不富裕,以为不会真的兑现。不料他要求寺院借出一堵墙,每天把自己关在屋内画画。一个多月后一幅维摩诘像完成了,只需点睛。这时,顾恺之告诉慧方,来看者要布施,待开山门,届时将现场给维摩诘菩萨像点睛。第一天前来观看的人,需捐十万,第二天减半需捐五万,第三天给多少随意。

山门打开的那天,堪称万人空巷,人都挤在了这座庙宇前,等着最后点睛一笔。恢弘的佛像前,顾恺之提笔沾墨,手起笔落间,仿若佛光普照,光照一寺,最后一笔瞬间激活了人物风采,信众眼中饱含着泪,屈膝就拜。没有多少时间寺院就收到捐款上百万元。顾恺之仅凭一幅画就解了寺庙之难,也在画坛上惊艳了世人,永载史册。

元黄之在《瓦官寺维摩诘画像碑》中,指出这幅维摩诘像的特征是“目若将视,眉如忽颦,口无言而似言,鬓不动而疑动。”“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庄子》)这种内心恬淡、秀骨清相正是一代名士的生动写照。几百年后,诗圣杜甫见到此画赞叹不已,并曰:“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维摩诘是梵文的音译,简称维摩,意译“净名”或“无垢称”。他是古印度毗耶离城中的一位大乘居士,不是六朝人物。诚如米芾《答刘巨清》云:“世人都服似维摩,不知六朝居士衣。”可见,维摩诘不仅是六朝士人仪表美的典范,也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数年前,我将上述历史故事作为主线,策划制作了一部动画片《千年画圣顾恺之》,播出后受到广大受众和业界的关注。如今“湖滨路4号”视频号再次播出这部动画片,仍然受到各方肯定。时长32分钟的《千年画圣顾恺之》采用动画片和纪录片相结合的制作手法,讲述了蜚声宇内的丹青巨匠顾恺之少年时期、中青年时期、晚年时期的生活境况和艺术经历,将历史长河中顾恺之三个特殊时期的政治生态、生活场景、创作经历以动画形式展现,融合三维特效穿插的传世画卷再现片段,让人赏心悦目、印象深刻。该片曾应邀前往法国参加动画电影创作专业论坛并展映。新近《千年画圣顾恺之》入选了中宣部对外推广局的对外影视计划,这个无锡题材、中国故事,有机会在更多外宣场合展示了。闻之,颇为感慨!

顾恺之是六朝乃至中国历史上超一流大画家,亦有“画圣”之誉,亦是无锡的骄傲。谢安说:“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晋书》本传说他时有“三绝”之称:“才绝、画绝、痴绝”。才绝,他博学多才,钟嵘《诗品》称恺之善诗,“文虽不多,气调警拨”。画绝,前文已经介绍。痴绝,体现在故事里,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他以全部精力投入到艺术之中。像他这样执着于艺术追求的人,岂能不痴痴癫癫地遗落于世事乎?

呜呼,吾乡先贤顾恺之,画之圣、痴才之圣也!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