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艺术生去哪里留学好「艺术类出国留学」

时间:2023-07-27 09:03:07 来源:搜狐

00

写在前面的话

前段时间,也就是在庆丰包子铺还没查出什么异样情况的时候,我去了趟798。

此行有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木木美术馆的莫兰迪特展,想去感受下莫兰迪的孤独。结果我是得偿所愿,莫兰迪的早期作品真是太压抑了,从作品里面能看出莫兰迪对艺术的苦苦思索,以及不得其解。直到1950年上下的莫兰迪,其实才成为了大众所熟知的莫兰迪

静物 莫兰迪 1950-1951

此行的另外一个目的,也就是今天想跟大家探讨的话题由头——在UCCA举办的大型计算机艺术展览《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此次展览的优秀作品自然很多,康石石主要想跟大家分享两个:一个与计算机艺术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但生生在UCCA挤出一个差不多40平米左右空间独立展示的纪实类影像作品

《降落的最后一步》 作者郑源,拍摄于UCCA

作者郑源,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毕业,是一位比较少见的能从非常纯艺概念化土壤中走出来,但非常接地气的艺术家,推荐大家了解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通过他的作品体察到:原来出国深造不是世界名校塑造了我们,而是我们借助世界名校自己塑造了自己。

而另外一个,是来自法国的艺术家Michel Paysant通过眼动追踪技术控制机械臂实现的绘画作品。

Paysant作品 图源:Numéro Art

01

很想回答一个问题

受大势所趋,同学们在创作作品集的过程中,其实总有一些被前沿趋势所裹挟的不得已。

什么意思,比如大家申请世界顶级名校,总觉得自己的创作之中是不是一定要应用一些最前沿的科技应用,应该关注弱势群体,应该保护环境等等,尽管自己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关注了这些东西又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应用好了这些东西,或是回答了这些问题。

这是常态,同学们做作品集时多多少少都有过这样的拧巴,而且难免得过且过,骗自己后,还会安慰自己:国外老师不就喜欢看这些吗。这怎么能不拧巴?

就拿机械臂来说吧。一般同学们在做作品集的时候,选择使用机械臂的理由多半是,先进,前沿,尝试不同的表达方法,让自己的作品集项目更具科技感。

但这是动机,可不是理由。

我们来看Michel Paysant在UCCA展出的作品,看他用机械臂创作为什么就有意义与价值。

Paysant作品在UCCA 图源:Numéro Art

在UCCA《非物质 / 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的开幕式上,Michel Paysant当时身处距离北京8000多公里之外的巴黎,通过眼动追踪器(也就是下图中的眼镜)指挥机械臂在北京现场作画。

Paysant在巴黎工作室,荧幕上为UCCA开幕式现场 图源:Numéro Art

Michel Paysant对机械臂的研究,不仅让机械臂成为人类大脑、手臂以及人工智能的物化延伸,现在Paysant只要动动眼睛,线条非常流畅自如的作品便已经陈列在UCCA的展馆之中。

Paysant作品

拍摄于UCCA

这就是Paysant对机械臂研究的意义之一,当然像Paysant如此高的创作要求并不一定要强加到各位同学的作品集创作当中。但希望同学们借着这个作品可以理解:我们无论使用任何媒介去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和研究都要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理由与意义。

只要找到理由与意义,无论你使用的媒介是否具有高科技属性,都会变成考官次要关注的问题。

我拿我们的学生T同学给大家举个例子。她成功申请的是ACCD Media Design Practices专业,大家通过ACCD的官网便能非常直观的感受到该专业对前沿科技应用的重视。

截图自ACCD官网

T同学作品集中的最后一个项目是这样的,她为了表达这种因人而异的社交距离,同时能够让更多参与者可以尊重这样的社交问题,T同学仅仅通过铜胶带和打火机里的压电装置,非但达成了设计目标,还成功申请了对科技含量要求颇高的Media Design Practices专业。

这便是,我刚刚所说的,T同学找对了使用媒介的理由,并通过它实现了整个项目的价值与意义。

关于这个项目的全貌,我已经委托我的同事丁老师,通过视频的形式为大家进行了完整解读。视频马上便将发布于B站,欢迎大家提前关注起来(B站搜索→康石石),不漏掉我们的精彩内容(期期有关艺术留学,从教大家做作品集,到解读名校案例解读,再到艺术设计思维提升),康石石的视频精彩马上为大家双手奉上。

02

山珍海味吃过就行,没必要顿顿都吃


有些事情,有需要在大家留学前对大家说得清楚一些:其实国内很多大学教授,顶级学者都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分析过,也表态过国内高效教育仍然有其局限性:知识体系陈旧、学科设立存在割裂化,难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研究方法论等等,这在目前构成大家需要出国留学的必然性原因。

但出国留学这件事情在过往十来年时间里,也有些被过于神化,近乎等价于了人生逆袭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其表征就是大家认为即便孩子在国内没学出成绩,换个环境就一定能脱胎换骨,学成归国后名企就职。

千万别这样骗自己,这是对留学的误解,也是对留学寄予的过度期待,没必要。

孩子们去留学只是获得了一个相对来说很不错的成长机会,而这个机会是可以花钱获得的。这是康石石过往的观点,也还是现在所持有的观点。

那这个成长机会落实到孩子们身上,会是一个大致什么样的景象呢。这里我很想展开给大家详细区分一下,在不同学位阶段,留学一年,留学两年,留学三年,留学四年的各种区别,这也能解答很多大家的疑惑,譬如硕士留学一年就没有价值吗,去美国留学三年换个硕士学位值吗,这些大家都很关心。

但是篇幅有限,不过康石石马上就要有视频媒介能为大家更深入的讲解留学的门道了,这些话,咱们留着马上讲。

B站搜索:康石石

在这里,可以比较凝练概括的是:山珍海味吃过就行,没必要顿顿都吃。就像M12牛排的口感,别人一谈,你没吃过就容易发怯。但吃过知道什么味儿了,也就没有必要顿顿都吃,真挺腻得慌的。

什么意思,咱们就不从表层开始解释了。

简单些说,大家去RCA学服务设计之前,觉得自己懂UX就已经算交互设计师,但到了RCA大家发现,原来交互设计也好,服务设计也罢,创造的是一个人造系统,系统之内我们不仅需要权衡利益相关者各自的权益,还要关照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人性问题,文化问题,种族问题,这样我们设计的项目才不仅初步具备可以使之存在的必要生命力,同时还能从更高远的视角令我们的作品具有人文情怀,体现包容性,与长期主义的设计师责任。

皇艺服务设计课程

好,假如大家没有出国见到过这些东西,就会变成别人一拽专业名词(触点、共创、顺序性、服务实体化、服务设计蓝图、影子计划、AEIOU观察框架),你就失去话语权,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状态。

但如果你留过学呢?直白点说,那就是你牵着别人鼻子走,开始在职场中拥有话语权,获得了一个还不错的开局起点。

留学的价值有一部分便在于此,当然“山珍海味吃过就行,没必要顿顿都吃”的道理,大家也别曲解,这里不包含“劝大家浅尝辄止”的意思学科能力的不断深化是终生命题,而且是有选择的终生命题,在浩瀚的学海和生活得以凭借的仰仗之中,我们可能仅仅有幸能够深度钻研属于自己的某一领域,其他的山珍海味,体验并且能通其理(不必穷其理),至少在30岁的康石石看来,就已足够绝大多数人去体验精彩的生命了。

今天借着Paysant的机械臂,跟同学们扯了很多。其实在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可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觉得自己应该去学习些前沿的技术与思想,但又不明白为什么要掌握前沿技术的原因。现在回眼望去,这也许倒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当时我们获得了虽然粗糙,但足够充实的求知欲望。

这就如叔本华所讲的道理:人的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会无聊。是的,阅尽千帆留学归国之后,你也许会发现留学其实就那么回事,但各位要知道:此时你眼中的就那么回事,可能已是别人眼中的求知欲火。不信,你问问他们:懂什么叫DVF筛选法吗?无非就是在共创的最后一个环节,从用户、商业、技术三个维度筛选出最适合的设计概念。

而这中间蕴含的道理,又跟你先吃了M12牛排的道理,有什么两样呢。


理性留学,理性认识留学价值,理性思考个人升学成长规划,更多艺术留学&作品集问题,欢迎私信咨询康石石。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