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这或许是对梵高最恰当的评价!
他的一生短暂而传奇,三十七岁便告别人间,可是他内心的激情与苦闷,对自然的永恒热爱却亘古长存!
热烈过也忧郁过,因为与高更的磕绊竟割下自己的耳朵送给一名妓女,直接住到了精神病院里。
天才与疯子确实只有一步之隔!
割耳后的自画像
向日葵如果有某个意向能代表梵高的精神,那一定是这些向日葵——高更在为梵高画的肖像作品里,就将他描绘成正在画向日葵的模样。
在一系列不同版本的《向日葵》中,梵高落笔时的狂放不羁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便这些花朵转瞬之间便会凋谢,也能发现花的枝数和背景颜色各有不同。
向日葵
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里,黄色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占据着主导地位。
梵高运用油画厚涂技法,将浓稠的深赭石色和浅草黄色颜料堆砌在画布上,使画面产生厚重的肌理质感。
这些向日葵让人联想起太阳,在梵高眼里,向日葵就是生活的象征,就是南方的标志。
他曾对这片土地心驰神往,这种热切堪比他对日本的向往,那是一个会让他获得幸福的国度。
花魁 梵高临摹溪斋英泉作品
此外,他舍弃画面透视效果,采用简单的构图形式,在浅色上使用深色线条描边,突出其轮廓,呈现出画作的色彩张力,这种描绘手法借鉴自版画艺术。
不过,这种分割画面中色块的方式也与分割主义类似,这一运动由安格丹和贝尔纳发起,采用了中世纪“嵌金属丝花纹”的珐琅工艺理念,其在于用边线环绕各简单纯色块的轮廓,类似于镶嵌彩绘玻璃窗的铅条边。
从1888年-1889年初,梵高共创作了7幅《向日葵》,他在1889年1月23日给弟弟提奥写的信中说道:“你将看到这些令人瞩目的画作!”
七幅向日葵
是否因为17世纪的荷兰前辈们把静物题材描绘到了登峰造极之境,梵高才对此不断进行尝试呢?或许吧。
但无论如何,对一位身无分文又找不到模特的画家来说,摆上几样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普通物件,紧握手中的画笔就能进行创作,没有比这更简单的方式了。
梵高初期的静物画用色尚显深暗,但从旅居巴黎时起,他的静物画就采用了鲜艳明亮的色调。
他对大自然有着深深的眷恋,描绘花卉让他得以亲近自然,如此一来,他画笔下的花卉静物便徜徉于色彩海洋之中。
玻璃杯中盛开的杏花
1888年8月,他在寄给妹妹威廉明娜的信里写道:“我很明白没有一朵花能被画笔完整描绘出来,我画的不过是些色彩的堆叠:红色、黄色、橘红色、绿色、蓝色、紫色。”
自画像“人们说‘有自知之明很难’,我深以为然,因为画自画像也不是什么易事。”梵高如是说。
据统计,他在十来年间创作了40多幅自画像,其中包括油画和素描作品。
如他的前人一般,梵高的自我审视里并未透出一丝孤芳自赏。刻画自己,不只是还原外貌轮廓,最重要的是力图表现出身心合一的某种东西。
戴草帽的自画像
“比起摄影师的工作,我们寻求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相似性。”
是的,梵高在书信中多次贬低摄影,他认为摄影是缺乏表现力和枯燥乏味......的玩意儿。
在众多的自画像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可能是《耳缠绷带嘴衔烟斗的自画像》以及《艺术家的肖像》。
高更高更
梵高曾与高更共同生活过两个月,在此期间,梵高疾病缠身,意志消沉,而高更生性激昂,两人的关系日渐紧张。
1888年12月23日夜间,梵高害怕高更会彻底离他而去,便用一把剃刀威胁高更,最终却将利刃转向自己,割下了左耳的一块,之后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了一名妓女。
耳缠绷带嘴衔烟斗的自画像
悲剧过后,提奥被告知此事,便从巴黎赶来照顾他的哥哥,随后把他托付给了费利克斯·雷伊医生,后者当时是阿尔勒医院的实习医生。
不久,他住所街区内的居民们就被动员起来,集体表达把这个“红毛疯子”关起来的诉求。
1889年2月,当梵高出院回到自己的小黄房子后,邻居们都开始有些害怕他,为此他们给市长写了一封请愿书,提出应该把梵高关在医院里,不然他可能会伤到旁人。
这时,高更已一去无踪,两位艺术家将永无重逢之日,并且高更原本打算来南方辅助梵高组建术家工作室的梦想,也随着梵高疾病发作的前期征兆而化为乌有。
高更
这幅收藏于芝加哥的自画像,将全然激发出弗朗西斯·培根(名字耳熟?别想了,确实是英国某同名哲学家的后代)的创作灵感,历经数年之后,这一切悉数体现在他的作品《向梵高致敬》(1959年)里。
作为梵高的忠实崇拜者,这位英国画家被视为能用最具独创性的色彩来延续梵高对色彩的独到见解的人。
向梵高致敬
精神病院
巴黎“好邻居”的愿望最终得到了满足,梵高住进了圣雷米的精神病院。他觉得这地方令人沮丧,十分希望自己能够离开。
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这幅闻名遐迩的《艺术家的肖像》,画上呈现出他消瘦的脸部轮廓,以及紧蹙的眉头下能够洞悉一切的眼神,这些细节仿佛反映着一种因提奥而起的悲伤。
艺术家的肖像
用画笔着上冷色调,青绿色、冰蓝色,以及为了烘托出胡须和头发的橘红而使用的紫色,还有衬衫的白色——与他在阿尔勒使用的颜色相比,这幅画呈现出更为缓和的色彩氛围。
刻画容貌和衣服的笔触则更为规整,这种整齐的笔触和背景上的漩涡纹路形成反差。
梵高运用了颜色的象征力,以及富有表现力的现形线条,就像高更和图卢兹-劳特雷克那样。
在圣雷米,梵高仅完成了两幅自画像和一幅他人肖像画,因为疾病令他不得不与其他病人保持距离。
那副让人赞不绝口的他人肖像画描绘的是医院的护理员特拉比克夫人。
特拉比克夫人
星月夜梵高是为自然而生的艺术狂人,在十余年间耕耘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风景素材宝库,正如他在画布上诠释出的那样,这些景色流露出前所未有的自由形态,显得无拘无束。
跟随时光的脚步,他舍弃前期风景画中灰暗阴沉的色调,以更轻快的手法描绘出灿烂的画卷。
他在法国南部用更为厚重的笔触创作出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起先是花朵盛放的果园,随后是麦田、葡萄园、干草垛、松树、丝柏树和橄榄树,它们呈现出一种泛神论的视角,将自然界或宇宙万物与神等同起来,来强调万物本体至高无上。
塞纳河畔
大自然随着四季更迭无休止地焕发新生,后来,他在奥维尔的平原风光上,在那片泛起无尽涟漪的麦田里重获生命真谛。
“我极度渴求信仰带来的力量,我将在夜晚外出,去画闪烁的繁星。”
1888年4月,梵高给提奥写信道:“我必须画一幅由几株丝柏树映衬着的星夜,或是呈现在一片成熟的麦田之上的星空。"
一年之后,当他住进圣﹣保罗﹣德﹣莫索尔精神病院时,他用道劲的浑厚笔触描绘出这幅《星月夜》:一棵高大的丝柏树,树影深暗,身姿摇曳,呈现三角形轮廓,树尖刺向翻卷出旋涡的苍穹,黄色和白色组成的明亮光环围绕着星月,衬托着夜空。
星月夜
丝柏树被视为墓园之树,它仿佛成了天地之间的纽带,生死之间的桥梁。
梵高的众多书信中常常出现有关群星的描写,在他离世后,这满天繁星成为他生命的隐喻。
夜空占据了画布四分之三的空间,笼罩着灯火迷离的小镇,显露出昏昏欲睡的氛围,房屋紧密地坐落于教堂四周这番景象会引起内心的焦虑不安。
凭借这幅画,梵高彻底摘下印象派画家的标签,为表现主义绘画开辟了一条道路。
很少有人知道,除了夜晚,梵高在白天也为这番景致创作过一幅作品。
麦田里的丝柏树
这幅画的天空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星月夜》一样,随疾风旋转、翻滚着,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空间,但这次梵高描绘的是白昼的景象,蓝白相间的云朵飘浮在蓝绿色的天空背景上。
一片麦田铺展在天空下,田间的灌木丛、橄榄树和丝柏树随风起伏,与天空遥相呼应。
事实上,梵高为这一景致一共创作了三幅作品,三个版本几乎一模一样,这幅是其中之一,创作于他在圣保罗﹣德﹣莫索尔精神病院住院时期。
这幅画作极好地展现了他在圣雷米绘画风格的演变:用清晰的轮廓线或细碎的笔触分隔出大面积的明净色彩,并掺入他阿尔勒时期绘画风格里的纯净色调,没那么绚烂夺目;用激烈的波浪形线条取代了规整的构图,这些迁回曲折的线条展现出的生命力浸透整个画面。
麦田里的收割者
戛然而止梵高经常流露出想要离开法国南部的想法,且越来越强烈,他确信如果继续和圣雷米的精神病患者待在一起,对他而言弊大于利。
通过毕沙罗介绍,提奥结识了保罗·加谢医生。梵高在去奥维尔之前,去提奥位于巴黎的家中住了几日,于1890年5月20日抵达了奥维尔。
他在此处接受了加谢医生的治疗,后者是一位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梵高住在拉武旅馆,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疯狂作画。
7月27日,他朝自己的腹部开了一枪,因伤势过重,于两日后去世,年仅37岁。当时,提奥一直守护在他身旁。
杀死梵高的那把枪
你是什么时候认识的梵高,最熟悉的又是他的哪幅作品呢?欢迎评论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