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黑色大丽花的书「谎言结局」

时间:2023-11-01 08:35:37 来源:搜狐

关于罪恶,有无数种描述的方式,而“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也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想的形容,也许“魔鬼”就在身边。

上世纪40年代,在美国历史上发生的一宗骇人听闻,长达75年仍未能破解的诡异案件,成为了罪恶的代名词,它就是著名的黑色大丽花杀人事件。

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住宅区的39街诺顿街区,被发现了一名浑身赤裸的女性死者,死状凄惨,身体被一分为二,经检测死者生前遭受了36至48小时非人的折磨。

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带着种种疑问,翻开艾尔罗伊所著的《黑色大丽花》一书,会发现真相往往隐藏在暗黑之中,案件背后的人物关联令人毛骨悚然。

如同书中所讲:“正是因为有人轮番作恶,黑色大丽花案才会变得如此不寒而栗”。

案子本身疑点重重,在《黑色大丽花》书中,此案件更像是一个伏笔和中心,牵扯出一桩桩匪夷所思的事和心怀鬼胎的人。

缘起洛杉矶:黑暗与阴晦交织的罪恶都市

故事以倒叙开始,采用了第一人称,更像是自述了自己的一段“传奇”经历。在这段经历中,主角布雷切特与李·布兰查德建立了极其深厚的友谊。

这段友谊促使着后续情节的展开,也促使着“我”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为后续进入洛杉矶警局做了完美铺垫。

在开始的情节中,作者营造出一段美好的气氛,源于“我”、布兰查德与凯伊的三人友情,这段友情真挚且温馨,舒适但短暂。

在友情之外,更多的是洛杉矶的黑暗面。比如说乞讨者、小酒吧的混混、破烂的街道无不在表述这个城市下的混乱与肮脏。

然而表面的混乱并不是城市的全貌,在警局组织的火与冰(布兰查德与“我”)的拳赛竞猜、各种贿赂与收买之下的交易,才彰显了这座城市真正恐怖且阴暗的一面。

如果说代表光明的“三人友谊”是美好的一面,那么人心叵测下的洛杉矶则与其形成鲜明的对比,洛杉矶将这种微小的光明掩盖于世,显得如此渺小。

正因如此,它才是一座黑暗与阴晦交织的罪恶都市。

这部以《黑色大丽花》为背景撰写的小说,虽说真实性不置可否,但通过事件本身描述的社会背景引人沉思。

比如在小说开头讲述的关于祖特装混混与军队的街头混战,足以清楚作者想要向我们介绍一个怎样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处于如此层面的社会,会诞生多如牛毛的罪犯,更是让“黑色大丽花”案的真凶隐匿其中。

贫穷对于自尊的损坏幽微难言,低人一等四个字仿佛液体被注射到身体里,以至于一出生便充满挥之不去的穷酸气,别人可能闻不到,自己却可以闻一辈子。

这里是洛杉矶,一个贫穷与相对落后、罪恶和糜烂迸发的城市。当然,主角衬托了它,它也衬托了对方。这是一次光明与黑暗的碰撞,谎言与真实的梦境。

初来乍到的布雷切特和布兰查德,怀着憧憬与希望,作为知名的拳击手,至少在他们看来,成为洛杉矶警局的小警察,未来也“警途坦荡”。

爱与抛弃,“黑色大丽花”背后的人性和抉择

当“我”和布兰查德成为搭档办案、和凯伊成为三人好友的时刻,是书中最美好的两段时光之一。但一个女人的出现,打破了这段幸福时刻。

她是伊丽莎白·肖特,是一个正值青春的花季少女,是一位某某的甜蜜女友,也是本次案件的唯一受害人,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声名大噪。

无论是警局中举办的破案竞猜,还是希望早早结束案子以免影响竞选的上级,都再次为洛杉矶的黑暗面留下浓浓的一笔。

“黑色大丽花”事件发生后,“我”和布兰查德都不能再置身事外,对于主角来说目标是回到原有的岗位,而搭档却一心想着侦破此案。

安宁的生活被打破,“黑色大丽花”的出现意味着小说将走向高潮。情节也都将围绕此案件展开,牵扯到越来越多的人,更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性格。

“我”布雷切特机警且灵敏,搭档布兰查德英勇而率直,凯伊善良且惹人怜爱,米勒德正直又公平......

这一幕出场的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但每个人都和“黑色大丽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尽管这种联系很微小。

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人物心理是作者笔下的点睛之处。

主角从喜欢凯伊到爱上富家女马德琳再到迷上死者伊丽莎白,这段爱与抛弃上演得如此荒谬且充满戏剧性,正如同那个糟糕的时代一般。

将剧情推上高潮和神秘的不是案件本身,而是搭档布兰查德的叛逃。他丢下痴迷不已的案子,放弃大好前程,突然人间蒸发式的失踪,成为了当下的最大谜团。

作者的反转式写法让人喘不过气,如同安静的夜空猛然出现一声炸雷。正是这一颗“炸雷”,让主角本就不太平静的生活变得更加扑朔。

在这一段的故事里,作者看似更多地描述案件本身,实则是在向我们慢慢揭示案件背后被隐藏的种种线索,令人细思极恐。

在布雷切特每一次感觉要找到真相时,总会突然真相又石沉大海,线索中断。这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让他无从下手,仿佛背后有一只遮天大手在操控全局。

惊悚、悬疑、诡异等元素此时被作者运用得淋漓尽致,他仿佛想告诉所有人:“故事的背后还是故事,剧情的结束同样意味着开始。”

主角孜孜不倦地查案、找线索、总结,然后重复这个过程,但每一次的线索好像是被抛出来的噱头,吸引着他一步步往前走,直至掉落深渊。

这种写法也吊足了各位读者的胃口,勾出各位的好奇心。

伊丽莎白为什么要来洛杉矶?她生前接触过哪些人?哪些人有作案动机?凶手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些问题不断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带着这些问题,“我”也一步步解决了它们,尽管这期间自己精疲力尽,但是依然充满动力。

充满动力的原因不是因为什么虚荣心,也不是所谓荣誉与正义,而是布雷切特发现,在查案的过程中,自己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对方。

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正是这“怪癖”成为了引领他一步步走向真相的基石。出于爱与愧疚,他发誓,一定要找到凶手。

此时此刻,布雷切特的每一个举动和抉择影响着他,他失去了很多,比如爱别人的权利、存款、升职以及原有的岗位,而成果是: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全员恶人,谎言的背后还是谎言!

布雷切特曾说过一句话:“假如我已经贫乏得只剩下了过去,接下来又该何去何从?”

他的世界观开始崩塌是从踏上寻找搭档布兰查德开始的,他得到的不是昔日好友,而是一具腐烂的尸体,他开始为好友感到悲伤,甚至有了复仇的想法。

凯伊用几句话将他拉回现实。在凯伊的描述下,布兰查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混蛋,他抢劫、出卖同伴、雇凶杀人,这样的罪名足以让他一辈子终身监禁。

对此,布雷切特对布兰查德的好感荡然全无,也从朋友变成了“陌生人”。

布雷切特原本以为可以和凯伊过上幸福的婚姻生活,但他脑子里的伊丽莎白始终挥之不去。他自认为是自己爱上了“黑色大丽花”,因此没办法跳脱开来。

也许,这里的他对自己撒了谎,他没办法和自己的执念和解。这份执念可能包含了想要破案的执著,对逝去搭档夙愿的接替以及英雄主义的呈现。

他不知道,自己对自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但显而易见的是,谎言成为了如今的主旋律。

随着事件的再一次推进,他发现布兰查德撒了谎、凯伊撒了谎、曾经的情人更是一家人都撒了谎。

当你撒了一个谎,则需要更多的谎言来让这一个谎言变得真实。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接踵而至,让布雷切特喘不过气。

一群人沆瀣一气,成为事件的中心,只有主角一个人置身事外,成为了局外人。当真相浮出水面,他查出了真凶,而真凶的背后还有凶手,他不过是一个工具人。

回过头来,发现谎言接连不断,似乎真相的背后还有谎言。此时已经无法分辨到底还有多少类似的谎言,所有人也该被贴上“全员恶人”的标签。

设置如此扑朔迷离的情节,作者想要呼吁的不仅仅是重视“黑色大丽花”案件的本身,还有其背后的人性,才是一切的导火索。

如果布兰查德没有为了不义之财去以身犯险,如果主角的情人一家早就将真相全盘托出,如果没有压榨与欺骗,那么结局应该会走向更好的一面。

当利益占据了心中的最高位置,人性就成了阶下囚。正如书中马德琳的父亲房产大亨埃米特建造违规房屋遭到罚款,从侧面衬托出“人性与利益”的关系。

又比如主角布雷切特虽身为警察,但每次找人办事都需要塞给对方1美元作为报酬,这种微小的描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人性与利益的摩擦。

而这种小细节,在书中多有表现。正是过多的此类事件,才构建出洛杉矶这座罪恶都市,也刻画出人性背后人们的丑恶嘴脸,正在腐蚀剩下仅有的良善。

开放式结局与猜想

在付出被警局开除的沉痛代价后,布雷切特获得真相以及将杀害自己搭档的罪犯绳之以法,他终于回归了原来的自我,只不过多了一个“父亲”的称呼。

故事的最后,凯伊为他生下了孩子,他也坐上了飞机去寻找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故事虽然结束了,作者却留给了我们可以脑洞大开,痛快想象的空间。

也许布雷切特会忘记过去,和妻子重新开始一段生活。他会重新干起旧行当,也可能会选择另一份工作,一切都会很美好。

也许,他自认为跳出了谎言之外,找到真相,实际上他被更大的谎言所蒙蔽。曾经自己亲手侦破的案子,真正的凶手还在逍遥法外。

又或许,他才是谎言本身,因为到最后,已经无人能分辨出到底从谁嘴里说出的东西具有真实性,以致于他本身的经历不排除就是编造的。

有可能他才叫布兰查德,而真正的布雷切特才是身死的那一位,马德琳被他利用杀害了对方,而他可以和凯伊开始新的生活,毕竟中途插上一脚的是布雷切特。

书中的主角(布雷切特)的描述中好几次陷入幻想和梦境,最后又被现实拉了出来。他吃过药,也许这一切都是他的幻想,又或者某部分是他的臆想。

本书的最后,更多的是猜测,因为再没人能分辨出谎言与真实,每一个好人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黑暗一面。

正是因为有人轮番作恶,“黑色大丽花”才如此不寒而栗。

七宗罪充斥于洛杉矶的每一个角落

人性与抉择,黑暗和罪恶

当利益的筹码摆放在人们的灵魂之上

谎言成为了始作俑者

如果正义无处安放,欺骗成为本能

那么,

有一种谎言,叫做“黑色大丽花”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