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聊斋中促织「促织的翻译和注解」

时间:2023-11-03 08:34:41 来源:搜狐

文|卢明 编辑|燕子 图片|网络

这篇《促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明宣德年间,皇帝荒糜,向民间征缴蟋蟀。陕西华阴一个叫成名的童生,因交纳不上,只得去问卜求神,结果在佛寺后寻到一只蟋蟀。正在欢喜间,蟋蟀却被九岁的儿子失手拍死。儿子怕责罚,跳井自尽了,夫妇二人痛失爱子心中无限伤感。天明时那只蟋蟀奇怪地又活转过来,成名把它献给朝廷,皇上很喜欢这只蟋蟀,就奖了抚军,抚军奖了县令,县里又奖了成名。原来,那只蟋蟀是成名的儿子变的。

促织,就是蟋蟀,也叫纺织娘,是一种常见的虫类,鲁西南乡间把促织说讹了,称之为“素车”。名为“促织”,或“纺织娘”,大概因为这种虫彻夜鸣叫,与长夜纺织的女人们相伴。或者因为其叫声有些象“促织”二字。蟋蟀很早就进入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诗经●豳风》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句子。不过,那是通过季节变换反映人们的生活变化,而聊斋里的《促织》则重点反映封建时代官吏拼死巴结上级的恶劣之风。

为了巴结上司,他们紧盯着上司的兴趣所在。你看,宫中岁征于民间的蟋蟀本来不是陕西的品种,你华阴县令动的哪门子心思?可他为了讨好上官,还是进贡了一头!上官看出此地的蟋蟀能斗,就让县里常供。一般人或许感到麻烦,而县令却是高兴,因为这为他巴结上司提供了许多机会。县令把提供蟋蟀的事压给里正,乡里的办事人员狡猾欺诈,借购买蟋蟀之名横征暴敛,上司每安排一头蟋蟀的任务,就会有好几家农户倾家荡产。这些,为成名捉促织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背景。

成名是个特殊情况。为人迂讷的他本不在吏的范围,却被乡中劣吏报充里正役。他知道当里正督敛钱财是个苦差,可是千方百计都没有逃脱掉,结果,因为乡里的事搭尽了自己微薄的田产。赶上上司征要蟋蟀,成名又不敢象其他劣吏那样到各家各户胡乱敛钱,自己也没钱搭上。由于上司喜好蟋蟀,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哄台价格,成名根本就搭不起这钱。在这种情况下,成名不得已,才自己去草间寻找。但是,成名找蟋蟀并不顺当。好不容易找到一头,还被儿子不小心弄坏了,儿子也因为怕挨责备而跳井。后来,儿子为了使父亲能完成任务,自己变成善斗的蟋蟀,经过一层层呈送直达宫中,满足了高官的兴趣。一个被人强制的乡间差役,为了让各级官僚巴结上司的目的得逞,几乎家破人死,连小孩子的性命都快要搭上。念及此,谁能不感到辛酸呢!正是由于成名的这些情况,所以,他才被人们视为受害者,得到同情和关注。

这里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想清楚:

一,本文确实反映了封建时代政治的黑暗。多少年来学术界主流一直持这样的观点。后来包括我在内的人看出本文的核心笔墨在于揭露官场巴结之风盛行,官吏不以正道升迁。但,这并不能说明没有反映政治的黑暗,恰哈相反,此文正是通过揭露官场的巴结升官来反映政治黑暗的。

二,有人说,本文主要反映地方官吏的恶行,而没有反映皇帝的荒唐。这种看法也是值得讨论的。文中主要笔墨,确实在地方官员身上,这是很明显的。有观点说:“‘因责长供’下令的是华阴令的上官,将成名‘报充里正役’的是‘猾胥’,最后使成名一家富贵的是抚军与县宰。”但是,蒲先生一开头就写:“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没有宫中喜好,哪来的地方官献物?岁征民间的政策,是宫中定的。这是所有背景之后的大背景。蟋蟀献上,得到皇上的赞赏时,蒲先生写道:“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看看吧,喜好蟋蟀的最高需要者是皇上,最高发奖者也是皇上,你能说这事跟皇上没有关系?自乡长里正到皇帝老儿,一级级地向上奉献,上峰高兴以后,又一级级地向下奖赏。皇上奖抚军,抚军奖县令,县令将里正。这是一个一环都不断的链条。所以说事与皇帝绝对有关。

这个故事本来就是根据明宣宗的历史事实改编的。明朝人沈德符谈到过斗蟋蟀之戏:“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此语至今犹传。”蒲松龄显然是在借用这桩历史事件来表达他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的不满。皇帝喜欢斗蟋蟀,可能是个别的现象;但因斗蟋蟀而引起的自上而下的层层征索和敲诈在经常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三,在征用蟋蟀的过程中,基层官吏盘剥群众的事情是有的。这表现在“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也表现在成名为找到蟋蟀所受的种种难处上。但,换个角度看,别管怎么当的,成名既然充了里正役,至少也算个小小的差役。所以,下至成名上至抚军在内的各级上献蟋蟀者,都属于官和吏的范围。看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更加清楚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本文的重点,确实是各级官吏的层层巴结。只是成名是这一官吏序列中特殊的一位罢了。一开始成名好象是个地地道道的受害者,但后来他也因献蟋蟀而得了富贵。“巡抚也重赏了成名,没过几年,成名拥有百顷田地,大片楼房,牛羊更是数以千计,出门时,他穿皮衣,骑好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这就更显现了巴结上司这个核心内容。也就是说,别管啥情况,只要巴结,就能得好处。文中对官吏直接敲诈一般百姓着墨并不多。突出体现的是下级给上级舔腚,把上级舔舒服了,上级就会给下级好处。那么,为什么能出现这种情况呢?还是因为封建思想在做怪,封建的体系,决定了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虽然官吏们口里也说为民作主,但他们骨子里还是一心对上负责,一千个百姓说好不如一个上司说好来得实在,所以,就千方百计地巴结上司。巴结可以升官,巴结得以发财,巴结可以得势。至于这种巴结是不是损害国家,是不是扰乱百姓,他们就不管了。

四,我们也可以换到人性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这类问题不只宣德年间有,蒲松龄那个年代也有。不只一个地方有,一个团体也有。有些人吃到了巴结的甜头,在好处面前,什么仁义道德、礼仪廉耻全丢在脑后。他们对占据要冲的人摇尾乞怜,点头哈腰,上司放个屁他们也说香,上司想吃龙肉,他们就上天入地给上司找,甚至主动把老婆送给上司玩,出尽了洋相。由此,他们可以占居上风,可以借上司的余威去欺压良善,可以得到一般人得不到的东西。但,这类人也很悬,因为他们不是靠为国为民做事立功得来的荣耀,靠的只是上峰的好感,一旦上司不高兴了,也会当腚踢他们一脚的。那时,没有人同情他们,只有人暗自庆幸。凡有井水处,这类人总会存在,所以也就有了聊斋中的这个故事。如果遇到的不是这些人而是陶潜、许由,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故事了。社会就是这样,有君子得势的时候,也有小人得势的时候。君子考虑治国济民的大事,小人考虑讨好上司的馊招。小人当道的时候,社会问题就大了。

五,有人说“蒲松龄无所忌惮地使自己的笔锋触动了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同时也触动了属于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在读者面前指斥他们直接或间接对人民所犯下的各种罪行,这些描写无疑具有相当大胆的批判性。”这话有一定道理。蒲松龄确实有他的深刻和大胆。但也不要把他看成是不怕杀头的英雄人物。这篇《促织》,头三字就点明“宣德间”,这就一下子把事情推到了明朝,而明朝是被清朝推翻的。在清朝批判明朝的罪恶,无异是说“万恶的旧社会”,即使内心想反映清代的问题,起码在表面上是说的明朝。既然如此,清统治者大概也不会怎么非难作者的。蒲松龄有思想深刻的一面,也有处事现实的一面,比如他虽然揭露科举的弊端,但仍然是科举的积极参加者,到了古稀之年还成了贡生。这里不是贬低蒲公,只是想对他有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附:蒲公原文:

促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室,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香以拜。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跳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瞩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土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踯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出。未几成入,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而跃。急趁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往。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拚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

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一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之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第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作者:卢明,男,1960年生人,笔名黄河入海。郓城县委退休干部,郓城县作家协会主席,县诗词学会会长。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菏泽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菏泽学院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郓城县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在《光明日报》《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多种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散文100余篇、小说20余篇、诗词诗歌1000余首,其中《菏泽赋》在《光明日报》发表。著有《正话水浒》《水浒印象》《好汉文化探究》《郓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书籍六部,主编《郓城文学作品选》《郓城文韵》《水浒别传》《水浒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泽电视台主讲水浒文化十三期。

壹点号心梦文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