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沈阳故宫凤凰楼
乾隆皇帝为凤凰楼所题的“紫气东来”牌匾
庄妃所住的“永福宫”满汉文匾额
沈阳故宫凤凰楼是大清后宫的门户,过了乾隆皇帝亲题的“紫气东来”匾额,便能看到清太宗皇太极与其五大后妃的寝宫: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永福宫、衍庆宫。虽然永福宫位次靠后,但因其主人庄妃闻名遐迩,因此游客们每入凤凰楼,必看永福宫,不称庄妃名,声声“大玉儿”。令人错愕的是,居然不少人认为明清松锦决战后,皆因大玉儿出面,大明督师洪承畴才心甘情愿地降清归附的,清宫戏的洗脑威力由此可见一斑,但这是真实的历史吗?
老地方
庄妃劝降洪承畴——段子的逻辑混乱
历史上的庄妃,与洪承畴没啥交集,至少在松锦大战那会儿,俩人没见过面。
就算俩人见过面,也交流不了。因为庄妃(布木布泰)是蒙古人,今内蒙通辽人,蒙古语是她的母语,嫁给皇太极后接触满人懂点满语,至于汉语,她大字不识一筐!同为蒙古族的斯琴高娃所演的汉话顺溜的庄妃,那还是庄妃吗?
再退一步讲,就算皇太极头脑发昏,派媳妇去劝降,也轮不到庄妃啊。皇太极一生有15个嫔妃,能排入今沈阳故宫正妃系列的,只有五人,庄妃排老四,位居正宫皇后、她亲姑哲哲,麟趾宫的贵妃娜木钟,关雎宫的她亲姐妹儿宸妃海兰珠之后。
那时,永福宫庄妃的地位就比衍庆宫的淑妃高一点,要不是后来生了个当皇帝的好儿子福临(顺治帝),她未必能熬出头。
福临能登基,是政治斗争搏弈的结果,多尔衮没争过皇太极,豪格又被多尔衮挤兑了……选来选去没别人,只能拿当时还是小孩的福临做两派间的调和人,他其实就是个“托儿”。
再者,真实的庄妃不漂亮,以今人的审美视角,清廷的后妃普遍都不漂亮甚至丑陋(如光绪皇后),无论宁静还是斯琴高娃,都把庄妃演得太美了。
所以,历史学家们对这些戏说之事挺反感,不过,烦归烦,他们私下也看,且爱看,就当调剂呗,人生本来就是个万花筒,那么较真儿,何必呢?
问题不在这儿。问题是,如果真有庄妃劝降洪承畴一事,那简直是在羞辱一代明君皇太极的人格,是在折杀当年人才济济的清廷班子成员的集体智商!
你已经是胜利者了,你已经掌控了局势与话语权,干嘛要低眉顺眼地派个女人,还是自己的媳妇,给一个俘虏、一个阶下囚,端茶倒水,出卖色相?这不成心自讨没趣吗?
那么,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是这样的: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皇太极仍不放弃,特命最受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洪承畴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
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皇太极:“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张存仁等人的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
隔日(五月四日),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五月初五,洪承畴偕祖大寿等降将正式举行了投降仪式,在皇太极面前俯首称臣。
这个情境,大家太熟悉了,历朝历代上演太多遍了,本子从不换,就换演员!
底牌就是:换东家了,有才能、肯干事的旧员工们早想通了,新老板只要待遇给足,面子给足,仪式感做足,比如把自己的衣服一脱,给你披上,早想跳槽的你,就赶紧借坡下驴,服软改口,重新开张,万事大吉吧。
这种事,说着不难,但对历代无数身怀抱负、才情,却屡遭屈抑、压制的打工者,对虽手握权柄却苦叹无人可用的领导者,则是多么的望眼欲穿,多么的求之不得啊!
专家居然动“凡心”?——支运亭与阎崇年各持一说
庄妃劝降洪承畴,本是戏说,民间说说算了,不料,严谨的史学家们竟突然改弦易辙,插了进来。
有人反映,清史专家支运亭言之凿凿地声称:“庄妃劝降洪承畴确有其事”,并在自己的大著《大清开国六十年》中这样描写道:洪承畴当时誓死不降,绝食了好几天,是庄妃假称人参鲫鱼汤为毒药,骗洪承畴喝下,才救了他一命。庄妃用自己的温柔、机智感化了洪承畴,洪承畴内心对庄妃一直充满着感恩和敬慕之情,后来也就对大清朝更加信任和忠顺了。
支先生的说法,后被报纸、网络转载,流布极广。还好,阎崇年先生主动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
阎先生说:“庄妃劝降洪承畴投降,历史上没有这件事,纯属戏说!首先,文献没有记载;第二,违反清代后宫制度,后宫是有制度的,皇帝的爱妃怎么可以一个人出宫,到俘虏将领的囚所呢?这是说不通的;第三,安全没有保障;第四,以身相许更属荒谬,庄妃是皇太极的爱妃,而且还给他生了皇九子福临,他怎么会派自己的爱妃到敌国的一个将领囚室里面,用色情来换取洪承畴的投降呢?第五,双方语言不通,洪承畴说汉语,庄妃说蒙古语,后来进宫学了满语,可就是不会说汉语,庄妃到了洪承畴那儿,两人语言不通。”
自此,“庄妃迷案”才尘埃落定,但笔杆子们还是没饶了这位贞洁的女人,又把她和多尔衮硬扯到一起,炮制所谓的“庄妃下嫁”,又写小说,又拍电影的,忙得不亦乐乎。
更阴损的造谣——庄妃与洪承畴有“私生子”
“庄妃劝降”这个假段子,不仅有污庄妃的名声,而且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由此衍生出一个阴险的跟进谣言:康熙,是洪承畴与庄妃的私生子!
这与“乾隆原来是汉人”或“乾隆母亲是汉女”的造假模本如出一辙,手法虽拙劣,打击力度却是又毒又狠。
因而,力挺“庄妃劝降”属实者,哪怕无意为之,也于无形中为谣言的扩散推波助澜了。
前几年,网上流传一篇匿名文章,纯属恶搞,点击率却不低,题目为:看看洪承畴的画像,和康熙皇帝简直一个模样!
原文如下:
历史上的康熙皇帝生于1654年,而顺治皇帝生于1638年,康熙出生时,顺治才不到16岁,这个年纪,能不能生育,还是问题。顺治皇帝只活了24岁就去世了,虽然历史记载顺治子女很多,但基本都是早早夭折,顺治的女儿,时间最长的活了三十几岁,可见顺治的基因不好,偏偏就康熙皇帝一人长寿,这就有点奇怪了。
虽然也有野史记载,称顺治之母庄妃和洪承畴有点关系,但顺治百分之百是皇太极之子,因为顺治1638年就出生了,而洪承畴是在1641年才投降大清的。
我们再看洪承畴,这个人的才能是很大的,洪承畴不是一个愚忠的人,他可以背叛大明,说明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他只忠于他自己。虽然皇太极劝降了他,但他也没有忠于皇太极,皇太极死后,他立马联手多尔衮废掉了皇太极长子豪格的继承权,多尔衮从此就把他当做心腹,信任重用。之后在1650年,洪承畴又联手孝庄干掉了多尔衮,可见洪承畴和孝庄的关系非同一般。
那么,孝庄与洪承畴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此事的梗概大体是这样的:皇太极死后,按照规制,孝庄是要殉葬的,此时孝庄才30岁,她当然不甘心殉葬,所以她去求洪承畴想办法。洪承畴是一个现实的人,能打动他的条件自然不是普通的金钱官位,很可能是庄妃的以身相许,两人自此结成秘密同盟。洪承畴也不负所托,几方游走,拉拢多尔衮,硬是让大清立了一个5岁小孩(福临)做君主。自此,洪承畴和孝庄拉上了关系。
洪承畴让孝庄色诱多尔衮,最后直接下嫁给多尔衮,为的就是在顺治的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随着顺治慢慢长大,他和多尔衮的矛盾就愈来愈激化。此时的洪承畴,又联手孝庄与顺治,干掉多尔衮。自此,清王朝最有权势的人已经是孝庄和洪承畴了,顺治年幼,只能听孝庄的。
此时,洪承畴已经可以公开和孝庄住在一起了,孝庄此时37岁,欲望强烈,又没人可以约束,最终在1654年,和洪承畴产下一子,对外宣称是顺治的孩子。其实,顺治同年的孩子已夭折了,这个孩子,就是康熙皇帝。
这一切,顺治当然有所耳闻,所以最终郁闷而死。顺治死后,康熙顺利继位,洪承畴死心塌地的辅佐,他成了人生的赢家。
我们看看大清十二帝的画像:皇太极、顺治,都是四方脸;到了康熙以后,就变成尖脸了。再看看洪承畴的画像,和康熙皇帝简直一个模样!比对皇太极、顺治的画像,您会想到什么呢?
这篇恶搞文抓住诸位清帝入关后“脸型”的迥异变化,质疑皇太极、顺治的“四方脸”,怎会突然变成康熙、雍正、乾隆们的“削尖脸”呢?这其中究竟有何蹊跷?由此,引发出以上的翩翩联想。
其实,这不算个问题。清太祖努尔哈赤也是“削尖脸”,孙子、曾孙有时长得不像父亲,而像爷爷或太爷,隔代遗传,怎么了?
提出疑问,可以理解,但动机不纯,则另当别论了。
“庄妃背黑锅”的幕后——历史的荒诞与人性的浮躁
古今中外历史有一个令人齿冷的劣根性:一说正经事,一说到事故,就习惯把本该男人负责的事推给弱势的女人:妹喜、妲己、褒姒、杨玉环……无不如此。
就连庄妃这么一个规规矩矩的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人,都硬被编排出一堆桃色新闻,开了戏说的先河。
浮躁浸世,人心不古,听点“实“的,信点“真”的,咋就这么难呢?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张松 文并摄
来源: 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