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新的审美 现代与传统经典的碰撞—中国青瓷全新的呈献
最近集中时间阅读了作家豆豆的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感触颇深,不吐不快。从网上有限的资料可以知道,豆豆是个女作家,而且并没有出国及商战经历,全凭间接经验,能写出这样一部高水准,甚至被很多读者奉为神作的作品,非常不容易。
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天道》,由王志文和左小青主演,也被不少观众津津乐道。这篇小文章仅仅谈一下对小说的致敬与批判。
首先谈谈对这部小说的致敬。
第一,揭示了“神即是道,道法自然,规律如来”的社会规律
小说名称虽为“遥远的救世主”,但其实是在告诉读者,救世主太遥远了,并没有救世主,每个人的救世主就是他自己。小说塑造了丁元英这样一个见解深刻、超凡脱俗的人物,他周边的人都把他奉为神明、“魔鬼”,但丁元英一再说,“神即是道,道法自然,规律如来”,并没有救世主。
韩楚风竞争正天集团董事长的位置,丁元英的意见是“不争,道法自然”,结果韩楚风坐稳了正天集团董事长位置。对庙集村的音响项目产业扶贫,丁元英的思想是让农民自己干起来,自己形成彼此依存、彼此制约的产业链,纳入经济运行体系。对于小说结尾芮小丹的牺牲,丁元英其实也阻止不了,因为芮小丹只是在向他诀别,并没有询问他的意见,芮小丹行事也有自己的规律,她必须也必然会这样做,因为“她是警察”。
宗教都塑造了一个虚无的“神”,丁元英说这个“神”就是“道”,就是社会、自然运行的规律,遵循规律行事就能成功,违背规律行事必然失败。“如来”是佛教用语,可以理解为存在。“规律如来”,规律就存在在那里,不管你见与不见。只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通常认识不到规律,更不用说把握规律了。但规律也并不高深莫测,符合规律就是最基本的“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只是很多人受文化、见解、学识的影响做不到罢了。
第二,“觉到、悟到”才是属于自己的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在成功的道路上也都渴望高人指引,可高人说的话真的能为自己所用、为自己所有吗?未必。小说中的叶晓明、刘冰、冯世杰机缘巧合结识了丁元英,开启一段创业史,但丁元英的见识他们听到了、看到了,但没有“觉到、悟到”,所以还不是他们自己的,他们只是扒着井沿看了一眼井外的天空,然后又落到井里去了,刘冰甚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也许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一两次接受高人指点的机会,可惜我们通常认识不到,机遇白白错过。认识不到的原因,有文化、学识、见识、偏见、固化的思维等因素,我觉得关键原因在于你还没有达到高人见识的层次。高人说的话也许很平常,只是对你来说“见山是山”,对高人来说已是“见山还是山”,差着等级呢。你以为你理解了,其实还差得远。
不属于自己的强求不来,没到那一个等级觉悟不到。接近那一个等级,面对高人的指点,也需要自己认真思考,才能“觉到、悟到”。这个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小说里的肖亚文。肖亚文原是丁元英的助理,自觉和丁元英差距太大,所以在丁元英隐居后很少联系他。但经过沉思和社会磨炼的肖亚文,两年后成熟了,在关键时候“悟到”了,毅然接手了处于崩盘边缘的格律诗公司,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第三、“随缘惜缘不攀缘”的人生指引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都会有缘结识很多人,只是缘起缘灭,有些人只是一面之缘,有些人却会长长久久。面对缘分,我们应该秉持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小说中的肖亚文给了我们答案——“随缘惜缘不攀缘”。当然,这句话是丁元英告诉肖亚文的。
对肖亚文来说,她最大的缘分就是结识丁元英,但当丁元英决定隐居的时候,肖亚文并没有要求什么,甚至没有让丁元英推荐自己到朋友的公司任职,而是选择到一家猎头公司就业。那个时候如果肖亚文开口,丁元英一定会帮她的,但她没有开口。虽然自己没有要求丁元英的职场庇护,但当丁元英工作生活上有需要她帮助的时候,肖亚文尽心尽力办到最好。肖亚文也没有刻意结识丁元英的朋友、正天集团总裁韩楚风。
肖亚文离开丁元英是“随缘”,继续帮助丁元英做事是“惜缘”,不让丁元英安排工作、不主动结识韩楚风是“不攀缘”。我们的人生不也应该这样吗?面对高人、贵人,千万不要失去自我,得不偿失。
第四、对传统文化中“弱势文化”的强烈批判
豆豆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出了强烈地对传统文化中“弱势文化”的批判,饱含了她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情怀。“等、靠、要,找关系”,是我们文化基因中根深蒂固的劣根性,但我们身处其中并不自觉,并把之视为正常。
而豆豆借小说男主人公丁元英之口,对“弱势文化”大加挞伐,如对庙集村农民扶贫的问题,赡养自家老人的问题等等。丁元英认为,正是这种“弱势文化”让民族没有独立奋发的强者意识,以致落后于西方,阻碍了民族的发展复兴。
丁元英显然是“强势文化”的代表,他操盘私募基金,赚取大量金钱,但良心发现,自觉不能成为外国人赚取中国人血汗钱的棋子,于是主动停止运营。他运筹帷幄,杀富济贫,为庙集村扶贫趟出了一条路,盘活了格律诗公司,但也直接导致了乐圣集团董事长林雨峰丧生。
小说的女主人公芮小丹是另一种“强势文化”的代表,她本可以靠父亲或母亲过上体面高档的生活,但她没有“等、靠、要”,而是根据自己的心意选择做一名普通的刑警,最后在与犯罪分子搏斗时壮烈牺牲。
当然,需要向这部小说致敬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据说豆豆只有中学学历,但对宗教也很有自己的见解等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下面,谈谈对这部小说的批判。简要谈谈。
首先,文化不自信。与上述对“弱势文化”批判的致敬并不矛盾。这部小说充满着对西方文化和德国生活的羡慕,充满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表现出了一种文化“矮化”的倾向。这部小说成稿于2004年7月3日,在当时年代的读者看来可能是振聋发聩,但在现在的读者看来,书中的思想与观点显然已经过时。
从2004年到2021年,不过短短十余年,我们已经建立起足够的文化自信,已经从仰视西方变成了平等对话。恍若隔世,换了人间。
其次,浓厚的“精英”意识。在小说中,不管是丁元英还是韩楚风,都是社会精英,作者努力展示他们的睿智、学识、通达、平和、良善,以及运筹帷幄、一切尽在掌握、高高在上。而普通劳动者则是目光短浅、没见识、落井下石、自私自利,如叶晓明、刘冰、冯世杰等等。
这种“二元”对立是不合适的,是对普通劳动者的不尊重。作者最起码应该让冯世杰保持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与朴实。
第三,艺术表现手法还比较低。作者艺术功底并不深厚,行文拖沓、废话白话较多,对宗教的见解与认识并没有与小说表达有机融合,通常显得生硬不流畅。
其他方面,如小说载体之一的音响,毕竟太小众,了解的人不多,这一点也劝退了很多读者。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认为这部小说非常优秀,值得推荐,常读常新,特别对于职场的读者而言。
说实话,如果我早十年读到这部小说,也许我的人生会有大不同。这句话算是对这部小说的最大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