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和和花耀高级珠宝系列:大地之耀
熊文灿的影视形象。
□赵永康
熊文灿官至明崇祯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明史》认为:“流贼之肆毒也,祸始于杨鹤,成于陈奇瑜而炽于熊文灿、丁启睿。……疆场则剿抚乖方,庙堂则赏罚不当。偾师玩寇,贼势日张。”最后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这种说法,持论不公。
独木难撑大厦。熊文灿受命于财尽民穷、天下汹汹的危难之际,派饷增兵落实艰难,60余万军饷未能到位;将悍兵骄,宿将跋扈,不听指挥;山海关外对后金(清)作战的战事又不顺利。诸多因素叠加,熊文灿竭力补救,也无可奈何。把饥民之炽归罪于他,功过模糊,未免冤枉。
熊文灿墓葬。(2010年泸县云锦镇《重修熊氏族谱》书影)
功过争议
尽平海盗,招降张献忠引杀身祸
熊文灿,字大濛,贵州永宁卫军籍,四川泸州人。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由永宁卫学举贵州乡试第二名举人。万历三十五年,成第三甲第七十四名(总第148名进士),授湖广黄州(今湖北省黄岗市黄州区)推官,行取为礼部精膳司主事;万历四十七年,升本部仪制司员外郎;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再升祠祭司郎中。《明史》说他“出封琉球还,擢山东左参政、山西按察使、山东右布政使。忧归。自是徙家蕲水(今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崇祯元年(1628年),起福建左布政使;三月,就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五年二月,擢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
当时,明王朝面临的形势很不好:山海关外,满洲族虎视鲸吞;关内李自成、张献忠起义,遍地是揭竿而起的饥民;海上,更有众多海盗、红毛(葡萄牙人)和倭寇。熊文灿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去福建上任。在福建和两广,他成功招降海盗郑芝龙,委其为游击将军,即率旧部歼灭刘六、刘七、李魁奇、锺斌诸海贼。又指挥福建、广东两省官兵进剿勾结红毛为害百姓、甚至扣留朝廷命官的刘香。刘香战败,自焚溺死,余党千余人向浙江官府投降。历经长达8年的艰苦努力,海盗尽平,红毛、倭寇一时销声匿迹。
《明史》对熊文灿评价不公,即使如是功绩,也没有称道,而对他自请“办贼”,就更有异词,说是“文灿官闽、广久,积赀无算,厚以珍宝结中外权要,谋久镇岭南。会帝疑刘香未死,且不识文灿为人,遣中使假广西采办名,往觇之,既至,文灿盛有所赠遗,留饮十日。中使喜,语及中原寇乱。文灿方中酒,击案骂曰:‘诸臣误国耳。若文灿往,讵令鼠辈至是哉。’中使起立曰:‘吾非往广西采办也,衔上命觇公。公信有当世才,非公不足办此贼。’文灿出不意,悔失言,随言有五难四不可。中使曰:‘吾见上自请之,若上无所吝,即公不得辞矣。’文灿辞穷,应曰:‘诺’。”说得他一无是处。
明崇祯十年(1637年),饥民起事日炽,阁臣杨嗣昌建“四正六隅”之策,不顾人民死活,增兵12万,增派兵饷白银280万两,“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随贼所向专征讨”,剿办饥民。是年闰四月壬寅,以杨嗣昌荐,熊文灿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南直隶)、河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广诸省)军务,驻郧阳(湖北襄阳)讨贼”。
“明季士大夫问钱谷不知,问甲兵不知。”熊文灿却是个能臣。他注意到,所谓“流贼”其实只是些铤而走险的饥民。老百姓吃不饱肚子,任你如何剿办,只会越剿越多。审时度势,他决定以招抚为主,剿办继之,成功招降了张献忠、罗汝才、李万庆、刘国能等一干“流寇”。不管这些人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此举总算为被流动作战的农民军牵着鼻子团团转而疲于奔命的官军,为风雨飘摇的中央王朝,争得了喘息的时间和休整的机会。可是,由于当时的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原因,再加上崇祯皇帝本人刚愎自用与决策失误等,明王朝没能抓住这一线生机。崇祯十二年(1639年)五月乙丑,张献忠在谷城东山再起,群雄蜂起响应;秋七月壬申,“左良玉讨张献忠,败绩于罗猴山,总兵官罗岱被执死之”。“败书闻,帝大惊,诏逮文灿。特旨命(杨)嗣昌督师……九月二十九日抵襄阳,入文灿军,文灿就逮”,崇祯十三年(1640年)“冬十月癸丑,熊文灿弃市”。
功过因何模糊?《明史》对熊文灿研究不够,且莫说政绩、功过,就连他调动升迁情况,都未弄清楚。《明史》说,崇祯四年(1631年),明王朝派使团出使琉球,为新登基的新琉球国王加封。又说熊文灿以礼部郎中参与“出封琉球还,擢山东左参政”。事实上,其时熊文灿早已从礼部调出,由山东而山西,又山东。而且,早在崇祯元年就已在福建作封疆大吏。
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熊文灿故里”摩崖题刻。杨泽仲摄
籍贯歧说
泸县云锦镇人,入籍永宁以谋科举
熊文灿籍贯,也有歧说。1998年,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泸县云锦山下清道光 五年(1825年)摩崖题刻“熊文灿故里”为“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叙永县部分业余文史爱好者认为,万历甲寅,熊文灿“衔命如闽”过永宁,撰《蓬莱桥记》言“便道旋里”;今日叙永城外熊公坡,传说旧为熊文灿公馆;清嘉庆《直隶叙永厅志·选举》、清光绪《叙永永宁厅县合志·选举》均载熊文灿为永宁人。于是他们致信泸州市文物局,要求撤销泸州市人民政府1998年公布泸县云锦山下道光五年摩崖题刻“熊文灿故里”为“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文件,并宣布熊文灿是永宁(今叙永县)人。
此外,《明史》卷二百六十《熊文灿传》:“熊文灿,贵州永宁卫人。”清顺治朝国子监祭酒吴伟业《绥寇纪略》:“熊文灿,黔之泸州人。”清乾隆《广东通志》卷27《职官》:“总督熊文灿,贵州泸江州人。”乾隆《福建通志》卷21《职官·总部》:“巡抚都御史……熊文灿,泸州人。”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年来考求史乘、田野勘查,证诸金石,最后查明熊文灿确是贵州永宁卫军籍的四川泸州(今泸县云锦镇)人。“卫”是明代创置的地方军事行政机关,“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其军皆世籍”。只有官至兵部尚书,才能免除军籍为民。卫所之兵,无事屯田耕种,有事奉调出征。境内民户接受卫所管辖,不归州县。永宁卫隶属贵州,治所设在今泸州市叙永县西城,与设在叙永东城、隶属四川的永宁宣抚司(土司)同城而治,设有卫学。
明代贵州科举录取标准比四川低,冒籍其地应试,遂成终南捷径。“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贵州开科(取士)……未尝限其名额。由是四方游食、逋罪生、儒,皆冒永宁籍求试。……至是,御史孙襄请行禁止,部覆报允。”然而冒籍应试并未杜绝,泸州人熊文灿仍因有宗支世居其地而成功入籍永宁卫,入卫学。这一事实,反映在《熊氏族谱》里,就是“寄籍永宁”。
《熊氏族谱》记载,熊文灿墓在泸州新溪子(今泸县雅镇新溪村)“薄刀岭,墓门正对瓦窰滩”。这处墓葬,已于2002年由熊氏23世孙熊文材根据当地世代传言并在当地90岁老人杨云相指引下重新找到,地址、地形地貌与《熊氏族谱》所记相合。
2009年,泸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陈仕林实地勘查,走访当地老人,咸言“熊文灿是新溪子杨家女婿,《杨氏族谱》对此有载。与杨氏夫人合葬于此”。
其他文献也证明熊文灿是永宁卫籍泸州人。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熊文灿,贵州永宁卫,明万历 35/3/74(四川泸州)。”按照该书凡例,意即“熊文灿,贵州永宁卫军籍,四川泸州人,明万历三十五年第三甲第七十四名进士。”
《万历(二十六年戊戌科)[三十五年丁未科]进士履历便览》:“贵州四人……永宁卫一人,熊文灿,心闻,《诗》二房,庚寅三月十五生,泸州人。丙午乡试二名,会试一百八名,三甲七十四名。”
清乾隆《广东通志》:“熊文灿,贵州泸江州人。”
反观《明史》,其说只是孤证。《明史》的底本是万斯同的《明史稿》。万先生布衣寒素,履历闻见制约,搜采难免未遍,考证或有欠周。前人对于《明史》多有订正,仅今中华书局标点本,对于《熊文灿传》就有4条校勘。
熊文灿户籍既在永宁“衔命如闽”路过,当然可以在其所撰《蓬莱桥记》里说是“便道旋里”。
熊文灿子孙世居泸县云锦而世系不乱,且旧居遗址犹在,我们有理由确认:熊文灿是今泸县云锦镇人,入籍永宁以谋科举,因而是贵州永宁卫军籍的泸州人。
来源: 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