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艺术百科:美食纪录片:小声说话,慢慢吃饭

时间:2021-06-09 15:45:37 来源:

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古玩很有兴趣,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关于美食纪录片:小声说话,慢慢吃饭的问题,西北艺术网小编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不要走开,我们一起来了解美食纪录片:小声说话,慢慢吃饭。

第一次去韩国挺好奇的,为什么当地人开的餐馆里大多数只卖一种菜品?猪肉店就只卖猪肉,鸡肉店只吃鸡,特别不适应我这种花里胡哨的中国胃。后来听一个韩国朋友解释说,韩国餐馆多以家庭为单位,作坊式管理,家里嘛,做得好的就那几样,人口少的更忙不过来,所以直推单品是个一举两得的经营理念,一方面节省成本,另一方面更容易做出金字招牌。

近年,国产美食纪录片也悄悄进入了这样一个“经营理念”——细分市场。

显然,大部头全覆盖的题材已然撬不动观众的味蕾,“舌尖体”的叙事结构已陷入套路,令人厌恶的植入广告频频毁人眼球。观众看完,总觉得“吃得不香”“吃得不正宗”……比如“舌尖3”播出时就惨遭网友吐槽,“拍山东人做老火靓汤也是脑回路清奇”,类似“舌尖”这样天南海北的庞杂题材,若非像陈晓卿这样的超级食客,千万别碰这烫手山芋。

近期最抢风头的莫过于《人生一串》系列。这么不健康的街头料理本不该成为主角,但野路子却杀出了一片天。这部国内首部烤串纪录片创造了豆瓣9.0,累计播放量5000万的好成绩,让无数吃货在深夜里无法安然入睡,网友们评价此片最生动的一句是:外卖点好才敢打开看。《人生一串》第二季上线后依然口碑爆棚,“有道是奇葩手法烤不尽,刁钻口味道不明”。《人生一串》题材瞄得准,其次旁白废话不多,且话锋幽默机灵,烧烤虽然是比较垂直的内容,但可拍的太多,因为大概除了桌子腿,中国人什么都能烤了吃!正像片中人物所说,“烧烤是人气,是烟火,是我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美食垂直内容最大的特点是精短!开席就食指大动,五分钟、十分钟的“小杂文”,即便一集内容30-45分钟,但剪辑节奏明快,声色俱佳,特别适合年轻人的口味。

除了《人生一串》,《早餐中国》《宵夜江湖》这类点击量也都不俗。话说回来,美食纪录片的垂直内容也得益于短视频的火爆,抖音上一个沸腾虾就红遍了大江南北,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儿。美食纪录片延伸出的一两分钟的纯享版或许比正片流量更好,特别适合不想听故事只想吃东西且时间宝贵的小吃货们。

目前国产美食纪录片可以分为几大类;从地域上分,像《寻味顺德》《味道云南》《新疆味道》等等;从菜品上分的《人生一串》《小海鲜》《嘿!小面》《水果传》等等;从形式上分,像《早餐中国》《宵夜江湖》《一人食》等等。

但我最喜欢看的,还是早些年旅游卫视那种跟着主持人去傻玩儿的纪实节目。首先地标感没那么明确,有美食冒险的属性,主持人都相当有个性,老子一觉醒来就想吃个生蚝,于是飞到法国,先找到渔民一起下海捞,再去找米其林主厨,正经烹饪前不忘和厨师先攀谈一下昨晚上的摇滚演唱会,没有矫情的旁白没有煽情的故事,唯有美食和爱美食的人,主持人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充满好奇心的我,纯碎的直接欲望被满足。这样的节目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有它的精心设计,前戏十足。我还清晰记得女主持人为了吃法国大餐特地去挑选服装的情景,也记得男主持人去山里跟着大娘一起烧柴火被呛晕的场景,这一种“做客原则”深得我心,纪实感也更强。国内也有此类节目,如果主持人再轻松自然些就会更好看。当然这样的节目顶多是纪实节目,并不能算纪录片。比如《蔡澜叹名菜》,由著名饮食专家蔡澜,与两位美女厨神苏玉华及Amanda S.带大家游遍香港,访寻各式地道美食。

又比如Netflix今年二月推出的美食纪录片,《Ugly Delicious》(黑暗料理)或者又被翻译为“不中看的美食”,由韩裔美国大厨David Chang做片中主持。David是米其林主厨,他创立的餐饮集团,Momofuku restaurant group,旗下的餐厅Momofuku Ko已有米其林二星的水准,片子通过小饭桌抛出很多美食焦点话题,比如,讨论意大利面的正宗问题,中餐的地位问题,以及辩论亚洲菜系和意大利菜系谁更胜一筹。碰到重口味难以下咽的,David边吃边吐、有崩溃有思考、有不服,还挺有趣。

回到正题,个人感觉好的美食纪录片要具备几个要素。

一、无论从视觉听觉上,必须得拍得馋人。

这是个硬指标。同样一碗胡辣汤,有人拍的就像一锅乱炖,黑乎乎的,而有人就拍出了那种如同巧克力丝绸一般的质感。

我觉得《风味人间》里的“鱼生”就拍得不错,360度无死角地拍新鲜鱼肉,在出神入化的刀功之后,鱼肉简直在跳舞,细腻粉嫩Q弹!接下来刀法有几种?怎么能切那么薄?蘸料如何搭配?最后鱼生在蘸料里一滚,口水自然就流下来了,然后对着陪你看电视的伙伴说,“某某点评上找找,最近的潮汕鱼生店是哪一家?”

此外,音效同样是美食纪录片必须要啃的硬骨头,掰白菜可以配武打片里的打骨折,却不适合美食纪录片里真正的掰白菜,如何让声音更爽脆?如何让声音更诱人?声音导演自要下一番功夫。

二、得体的表现出时间。

万事万物只要有时间加持就成了传奇。一道美食程序有多复杂,得费多少功夫?一道美食食材有多珍贵,搞不好为吃个东西命都没了,再比如这道美食在地球上某个小角落已经存在很久了,但你就是没吃过,于是乎勾起你想要去那个城市的愿望。在潜移默化之中表现时间的力量,也是导演需要做的功课。等了一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和一年之中只有这一天才能吃到的美食同样摄人心魄。想想翡翠白玉汤的故事,就是平淡无奇的食物被时间和情景赋予的本土魔力故事。

三、吃的时候别总教育人。我姥姥在我小时候常说,孩子吃东西的时候不能批评教育,否则吃了不消化,看美食纪录片也一样这个道理。虽然说纪录片应该寻找动人的故事,但是你拍下来就好了,不用一再拍胸感叹,过于煽情、过于崇敬、或者过于强化一种美德在纪录片里都是不可取的。

拿《伟大的一餐》里有一个场景来举个例子,一对日本老夫妇是海边的渔民,他们喜欢吃生鱼刺身,每天晚饭时满满一大盘生鱼刺身是对他们辛勤捕鱼的回馈,不讲老夫妇的感情,只记录他们一天的生活,最后在饭桌前对着工艺品般的刺身,和对方满脸笑容地说“开动了”。无需旁边煽情,谁看到这一幕会不明白老夫妇的相濡以沫呢?

最近就有纪录片导演感叹,以前很注重拍摄中人物的言语对话,现在反倒关机后看人物沉默不语时的表情会更迷人,所以大量的旁白或许会损失观众最直观的内在感受,学会留白也是尊重观众的一种表现。

不过还是要表扬一下,今天中国的美食纪录片已经开始觉醒。一颗白菜、一个土豆、一粒大米、一丢丢盐都有机会在美食纪录片中C位出道。这样想想看,美食题材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美食纪录片带给大家的不仅是美食,还有美食所带来的民俗、历史、科学以及种种文化,变成年轻人交际的谈资。

细分市场带来的好处之一是有肉大家吃,弊端是很容易撞题、被比较。比如《早餐中国》撞上《日出之食》,比如《宵夜江湖》撞上《人生一串》。甚至主创们前后脚走入了同一家店。内容相同很难不被比较,都是烧烤,有的人烤出焦香,有的人真的就烤焦了。但本来美食就众口难调,心态平和无所谓啦!

陈晓卿说,“吃在中国是刚需”,也回答了美食纪录片这么受欢迎的原因。但特别有意思的是,虽然中国人各个标榜自己是吃货,凭心而论,能认真吃饭的人真不多,王阳明也为这事儿唠叨过,“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所以,怎么吃饭,也是修行。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