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徐雪村和他的《溪山访友图》长卷
现在很多小伙伴对于古玩很有兴趣,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关于与天桥共生 高端学者对话论坛“规划内外•为天桥胡同发声”的问题,西北艺术网小编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不要走开,我们一起来了解与天桥共生 高端学者对话论坛“规划内外•为天桥胡同发声”。
2018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天桥分会场以“共生”为主题,围绕学术、文创、社区三大主题探索老城改造的共生关系。天桥是北京著名的文化地标,拥有完整的历史文化脉络、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文化特色。在首都总体规划和西城区“文化兴区”战略的指引下,天桥正在建设首都核心演艺区,让不同文化在这里交融,历史与现代在这里贯通。天桥盛世投资集团作为西城区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致力于将天桥品牌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文化名片。9月25日天桥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安朝晖在开幕仪式致辞中说道:“我们将持续加大文化创新方面的投入,继续保持开放的精神,吸纳国内外各界精英力量,提升发展水平,让跨越了历史的天桥,在这个时代继续保持艺术活力,宣扬蓬勃的时代精神。为西城、为北京建设国际水平和谐宜居城市和全国文化中心做出贡献。”
在不断更新的城市战略与机遇下,天桥的传统文化特质与地理区域特点,在未来的老城更新战略、文化产业战略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优势?天桥在北京中轴申遗战略布局中有怎样的角色与机遇?政府应当如何保存、保护和提升天桥演艺区北部片区老城建筑和文化风貌?
本次论坛是2018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天桥分会场的重要活动之一,此正值北京国际设计周落户天桥双周年之际,启动高端学者对话论坛,以“共生的天桥”为主题,围绕天桥传统文化、天桥演艺区北片区规划展开学术对话与思考。
“规划内外 为天桥胡同发声”高端学者对话论坛于9月25日下午3:00-6:00在天桥艺术中心圆满举办。据本届北京国际设计周天桥分会场总策展人朱晴介绍,“邀请的五位学者专家,分别从文化规划、城市规划两个层面切入天桥当前发展的战略布局当中,从而助力天桥演艺区北片区的老城更新,助力天桥演艺区在北京市中轴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布局”。出席本次论坛的单位及嘉宾主要有西城区产业发展促进局局长岑运东,天桥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王丹,天桥街道工委书记陈新,天桥街道八个社区的领导,白纸坊街道领导、陶然亭街道领导,主办方北京天桥盛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安朝晖,北京天桥衡融公司总经理张立雷,天桥非遗单位北京皮影剧团团长路宝刚、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以及区域内十余家文化机构40多位嘉宾出席本次论坛。
高端学者对话
学术为天桥发声
蔺道军
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文化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艺术小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天桥具有悠久的历史,天桥文化是一个高地,很厚重。但是我们一定记住,当一个人要来这里的时候,它的吸引点是什么,我们要说明天桥是谁?
天桥要塑造独有的气质,这是天桥的唯一性。唯一性,而不是单一性,唯一性,还要形成多样性。所以我们很多的时候,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我们丧失了自己的独有性,唯一性,然后再简单的模仿别人,这是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定要记住要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要有属于自己的DNA。“酒旗息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我们经常说,心安是归处。天桥当时酒旗息鼓之后,多少游人用今天的话,流连忘返乐此不疲,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另外又讲天桥者,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入其中,而北平之社会风俗,一斑可见。“因此天桥实际上我看到天桥是平民文化,生活文化,北京民俗文化的母体。
将来的天桥应要变成娱乐天桥,艺术天桥,文化天桥,创意天桥,那么要引申出来,我们的未来的规划设计,一定要朝这个方面发展。
如何解决这样的关系,如何打造这样的一个天桥。首先要解决皇家文化与平民文化的关系。
气派与气场的关系,我们好多房子设计的很气派,但是气场没有了就是人没有了。
我们的天桥,又不要做成狭义的天桥。要做成一种广义的,要把天桥放在一个大的环境下来考虑,要差异化的竞争。皇室文化和民俗文化并不矛盾。天桥是什么地方?是我们北京真正的、大众的记忆,北京的记忆在这里。或者说我们北京的根儿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设计好,要把都,市,桥,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天桥这个地方要有业态,业态和形态是一个很重要的这个点。那么业态和形态,按照习惯上怎么做,就是文化,能够形成新业态和形态。
天桥本身是一个超级大IP,在近百年历史上,说天桥讲天桥,天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对北京的影响是极大的。要利用好。要把天桥IP利用好,要变成北京民俗文化的高地。未来,天桥应该是中国IP的创造区。
因为从国内和国际趋势未来来讲,这里应变成北京创意文化的高峰带,只有这样天桥才能继续成为北京的根儿,才能让来北京的人都向往她,在这里体验天桥的文化,享受天桥的生活。
红梅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导,艺术史博士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
中国美术批评家学委会委员
著名的视觉文化学者,批评家,策展人
天桥北区的文化牌怎么打:天桥的文化定位与等待转换
天桥参与了世界范围内大众文化起源进程,这是从它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
从建构当代文化历史的角度,我们知道现在处在大众文化时代,过去的天桥有各种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而不是统一划规的,所以这种最核心的天桥是属于个人的,属于活的我的,尊重每一个个体的。这种最本质的文化内核和现代当代文化是完全一样的
从世界史上,从世界的发展史上,天桥是有这么重要的战略意义的。这一点我们特别需要把他挖掘出来。我个人感觉我们天桥演艺区的这个文化区域定位,发展到现在特别成熟,这可能对于将天桥纳入到世界文化史进程的一个核心区域,以及在中国自身的大众文化建构这样的一个核心历史定位上,具有重要意义。
杨宇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
(USTECH)北京联合空间设计事务所合伙人/设计总监
在设计的艺术形态之上,他更关注功能需求,用户体验和最终使用者的场所认同之间的完整性。一直致力于探寻当代社会的商业形态与消费文化对设计审美的影响与互动,并将其引人设计教学体系,从而引发设计创新。
设计内容不是一个假想的东西,而是真正发生在城市里面一个真实的环境,一个场景。这个是我们开始在我们这个去年的课题就是去年在鹞儿胡同、储子营胡同、赵锥子胡同等选了很多地块儿。同学们每个人会选择一个地块儿进行设计,其实我们给同学们提出的概念并不是在于你设计出一个具体得如何真实的形态,而是让同学去思考,站在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在美院的同学基本上标准的95后,刚刚我讲了现代,时髦,不是北京人就这几个背景,他们其实在开始进入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他们是完全没有认同感的,他们会觉得很奇怪,说你为什么要带我们来这样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对他感兴趣?这就是刚刚红梅老师提出的文化战争我们所面临的这个对象。
我们整个这个课题围绕的一个原则就是说面对着胡同的生活状态,那么我们是经过周边的区域进行梳理。让胡同所沉淀的生活状态与外来者所携带的文化多样性之间得到活化。实际上这就是学生他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外来者,胡同是作为一个原生的居住地,两种文化,两种人群相互碰撞,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战争,而是说让两种人让他们互相消除对立,真正融入到情感当中去。
张淼
MAT Office /超级建筑的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2013年在荷兰与唐康硕创立设计和研究事务所MAT Office
其作品入选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MAT团队近年来的建筑实践主要集中在由新一轮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共享办公、共享居住、共享社区、文化教育等相关领域,以及城市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的创新设计。
来到天桥胡同我们就很开心,因为我们自己的办公室在方家胡同。当时方家胡同还属于一个商业非常发达,能看到很多外来人口,并且看不到太多日常的胡同生活的这么一个地方,当我们到了这个场地的时候,发现这个胡同感觉不亚于城市里面的叫什么大道一样,有很多居民来来回回走,大家对周围发生什么事情非常关心,所以说,天桥后来让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强的印象就是这个社区他有一种很强的这种日常生活的概念在里面。当然我们在调研的时候,不停的有人问,调研这个干什么,到底要改成什么样用等等,不停的被询问,这种交互信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不应该在这里做一个非常封闭功能的一个小建筑,而是说我们要用一种方式能够吸引大家来,能够吸引不同的功能能够介入,当然它的面积很小,他可能进深就2米多,开间就4米多。然后我们在设计的概念中间,当然很简单了,我们是希望说一个是他能够在胡同的里面形成一个非常强的空间结点。所以说我们就不希望说我只做房子本身,我们希望能够在建筑和这个道路的关系上,能够做一些介入。我们希望他的窗户是可以打开的,他在这个社区里面是能够被看到的他的对社区和对整个街道的状态是一个欢迎的状态。当然他本身的希望他的墙面上能够有一些欢迎的这些包括有的老师可以在里面讲课,外面可以旁听,我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教和学,看和被看的方式。
于雷
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 MArch )
Rob|Arch2020(机器人建筑设计与建造国际会议)的联职主席
建筑师学会数字建筑设计委员会( DADA ) 发起人之一
ASW设计车间(Archi-Solution Workshop)创始人,其研究和实践结合紧密完成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大型数字建筑项目。
在以三维打印、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数字设计及建造的国际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实际上这种数字共生的关系,在数字空间和现实物理空间之间,他有一种产生一种新的关联,就是我们很多东西在数字空间存在的,然后他会变成物理空间里面的东西,这是我作为一个设计师所发现的一些新的有意思的事,这件事实际上可能将我们变成一个不仅仅单纯的是一个设计师,他所承担的一个历史,存在的一个角度。而更多的是我们如何通过创新把新的东西和旧的东西在一个共生的环境下,让他去延续或者是存在一个新的界面,让这个界面的呈现形式产生跟有意义。
如何和共生的理念,我想作为一个北京人,我想也是有这方面的责任。然后和怎么把这种我刚刚所表述的这种不同的空间里面,和不同的物理场所之间的这种关系,这种剥离提取出来和我们最新的这些新的理念和下一代人,或者是下一代人,下一代人,我们这个长远的目光出发,这种角度去观察问题,去解决问题,这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们认为天桥是什么?我们重复又重复的洗脑天桥就是北京最具有特色的地方,时间长了这个东西站不住,大家也在更新,后来者也在更新升级他们认识问题的一个方法。他会有一点的抗性,他会寻找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要加入一些新的内容。你才能够在持续可持续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思考角度问题,我们都是想面向未来。当然我们再去提纯,去剥离历史不存在的,或者是没有必要存在的东西。这个就回到我们第二个问题。天桥开发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我们从建筑师,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就是一个词城市中心,我们为什么要城市中心。
所以到我们开始考虑历史文化的时候,我们一定是说这个东西为什么生成他为什么存在,他的存在意义,和他未来存在的一些基础是什么?我们讲城市更新,大部分是说我们去寻找内容,内容实际上是文化作为一个表象,他的建筑和基础作为一个载体,人作为一个活动的主角,在这种所谓的文化的包装,建筑场所。它的一个支撑,我们叫空间支撑,然后再加上人的这些活动,才能将这个地方说白了,激活。激活是什么意思?他有生命力。
希望未来天桥的保护以一种世界文化和文明同步的方式,即使她最后指向的人也是一个一个匿名的个体的生活,她最终给我们证明她就是一个伟大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