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画鉴定专家
怎样临习《十七帖》15
四、《十七帖》的临习
1.实临
实临也叫“刻意临摹”,是对字帖中的单个字形、笔画的势态、用笔的方法、墨色的变化以至于对整个章法的刻意把握。这是一种比较保守的、适用于初级临摹者的学书方法。这种临摹方法的好处是能较好地把握字帖中单个字的形态,但其弊病也比较明显,即容易呆板、拘谨。这会对临习者最终顺利“出帖”造成相当大的障碍。例如选择日本“三井本”的《远宦帖》(图一为刻本局部)作为临本,自然会被“三井本”清晰字口所反映的笔迹特征所吸引,临出的笔画锋芒外耀,且有僵硬感,这就有悖于羲之所书的真实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用《远宦帖》的唐摹本(图二为摹本局部)与“三井本”互相参照,把二者做一比较。这种方法可延伸到整个《十七帖》的临习。
因此,实临《十七帖》有一个捷径,就是对唐摹墨迹本《远宦帖》进行研究和揣摩,同时参照唐人临本《瞻近帖》、《龙保帖》残纸的书写感觉。实际上,它们不仅是实临时的参照,也是意临时所把握的审美尺度。尽管有如“三井本”那样字口清晰的刻本,但总不如摹本、墨迹本那样爽朗、流美,意趣也与原迹相距甚远。从这一点来讲,《十七帖》中的各分帖都可以《远宦帖》摹本的感觉来写,恐怕这就是解读《十七帖》最好的武器。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临好《十七帖》就是要临好《远宦帖》,对《远宦帖》理解多少就是对《十七帖》理解多少。
下面对作品做具体的临习分析。
首先以摹本《远宦帖》与“三井本”中的《远宦帖》进行比较。从整体的气韵上来分析,“三井本”的《远宦帖》明显“形似而神散”,没有唐摹本那么“气韵生动”。“三井本”中“省”字的一撇、“大”字的反捺、“分”字的柔韧性、“张”字的“弓字旁”、“亦”字点的写法、“足下”二字的引带、“怀”字“竖心旁”的写法以及“忧虑”二字的最后一笔写法等等,这些都与摹本相去甚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井本”肯定是“临本”,是唐人临摹后再进行契刻的,其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假如我们要刻意临习“三井本”的《远宦帖》,那就是将错就错了,这样会与真正的《远宦帖》的距离越来越远。同样,我们再拿上海市图书馆藏本(图三为刻本局部)与唐摹本进行比较,可见二者整体气象非常接近,几无二致。对二者字法的细节进行探究,可见出入却很大。如“上图本”中“省”字的一撇、“大”字的一捺、“为”字的起笔、“足下”二字笔画间的连接、“诸”字的收笔处、“亦”字点的写法、“多”字的写法、“怀”字的“竖心旁”、“数”字的写法、“笃”字的写法以及“安”字的写法等,与摹本的出入较大。由此可推断出“上图本”也不足信,不过是气息与唐摹本相近而已。
从上面两例比较来看,在当时可能临本较多。“三井本”与“上图本”的出入也很大,因此它们各自所依附的版本也应该是不同的。这种情况在《游目帖》中同样存在。
以上是我们进行实临前所做的准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