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杨乃寒寿星画家

时间:2021-09-04 09:45:23 来源:

杨乃寒寿星画家

1.jpg

凌霄图

2.jpg


蜻蜓图

3.jpg

长寿图

4.jpg

咏春图

5.jpg

杨乃寒

杨乃寒,字雪非,1916年生于河南淇县,现居开封市。著名国画家、开封老干部大学教授、开封得一轩书画院名誉院长、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馆书画研究员。

上世纪中叶,杨乃寒先后求学于开封东岳高级艺术师范学校、杭州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历时数载。当时这位以全国第一名成绩考入杭州美专的高材生,深得校长林风眠、国画大家潘天寿的器重。特别是他的作品《贪看枫林晚,已迷路东西》,轰动画坛,受到恩师青睐。潘天寿曾断言:“杨乃寒日后必成大器。”杨乃寒画龄超过80年,得前贤真传,师法青藤,饱经人生及绘画艺术沧桑。他擅长花鸟、山水,在构图、设色及笔墨技法等方面,均有建树,且风格独特。诸画之中,杨乃寒尤喜梅花,他画的巨幅龙梅,苍然遒劲,大气磅礴;墨梅长卷,墨韵精纯,笔势雄健,宛如大海波涛,绵延不断,有“中原第一梅”之称。他画的山水奇异险峻,或高远或深远或平远,皆超凡脱俗,意境如禅;牡丹、菊花,在他挥毫之下,境界飘逸,颇具灵性。去年春,受河南省文史馆委托,以94岁高龄创作了巨幅梅花,参加了“全国文史研究馆庆奥运书画展”。

作为中国著名画家、“寿星画家”,国内外求其画者络绎不绝,作品被国内及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博物馆收藏,并出版有《杨乃寒中国画选》。


中国画有一个重要传统,就是借物抒情、借物言志。远的不说,八大山人笔下的鱼是任人宰割的“死鱼”,鸟是“怒目而视”的呆鸟,抒发的是他国破家亡、冷眼看世界的心态;郑板桥的竹子,竿细而节硬,愈迎风雨而愈坚韧挺拔,表现的是他的文人傲骨、高风亮节;齐白石在“高压”之下为日本天皇作画,以九只螃蟹组成日本岛形,且有几只已“翻肚”,画出了他对侵略者“看你横行到几时”的嘲讽;徐悲鸿的奔马图,寄寓了他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

画家的抱负、智慧和趣味由此可见一斑,这也是中国画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的一个基本要素。杨乃寒先生在师法传统上,不仅比宗师巨匠毫不逊色,而且在某些方面走得更远、攀得更高,可谓独领风骚,自成一格。

杨乃寒先生善画梅。明代王圻在《三才图会》上说,画梅有“四贵”:“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曲不贵直”,把这“四贵”的“桂冠”戴在杨乃寒先生的头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以他画的“金陵龙梅”为例,的确气韵疏朗,笔墨老辣,枝如瘦铁,干似腾蛟,设色如虹,七彩纷呈,艳而不俗,赏心悦目。读之,眼为之一亮,心为之一动,清气扑面来,灵俏满乾坤。特别是那苍老遒劲而曲折的梅干,如飞龙在天,腾云驾雾,一身的力量,直欲按捺不住,跃然破出画来;那浓淡有致、简繁得当的梅花梅枝,一枝一朵都带情含笑,尤其是枝头尽处的花骨朵儿,含苞欲放,更觉可爱,不忍移目。或许这正是杨乃寒先生内心深处对青春的赞美、追忆或憧憬? 解读杨乃寒先生的梅花,昭示的是人生哲理,珍惜生命,笑傲江湖。

杨乃寒先生亦善画桃。“天上神仙下凡尘,送来蟠桃大如盆,吃进一口无量寿,永是长生不老人”,这是杨乃寒先生在他的寿桃图上自作自题的打油诗。先生好“打油”,类似大俗大雅的“打油”“不尽长江滚滚来”。

仅从这首诗中就不难看出,杨乃寒先生喜欢画寿桃,善于画寿桃,而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吴昌硕画的桃是三千年一结果,结的果大如斗,究竟能不能吃,吃了会怎样他没有说。后人只能妄猜,不敢断言。而杨乃寒先生画的桃,不仅个大,而且艳红,不仅能饱眼福,而且能饱口福,因此,很有生活气息,很有幽默情趣,很吉祥,很喜庆,以致于许多“达官贵人”以藏有他的寿桃为荣。

杨乃寒先生本身是“老寿星”,他又如此善画寿桃,而且画得那么惟妙惟肖,这决不是一种巧合,寿桃里同样寄寓着他对生命的禅悟,他本身就是以寿桃的精神和心态成为“老寿星”的。今年已95岁高龄的他,眼不花,耳不聋,牙不掉,手不抖,肩平背挺,步履矫健,鹤发童颜,声如洪钟,他用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生阅历注释了这种禅悟,因而他笔下的寿桃便蕴涵了令人向往的文化意义,是名副其实的“妙品”、“神品”。

杨乃寒先生善画的题材还有很多,以他80年的画龄,山水、飞鸟、禽兽、花草多有涉猎,工写兼善,但就整体风格而言,还是以写实为主,辅以写意,这使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在76岁时画的《漓江山水》,亦真亦幻,主体具漓江之形,细节刻画传神逼真,客体有天庭之魂,背景烘托云雾飘渺,使得漓江成为人间仙境,其美强烈而悠远。杨乃寒先生的《吉祥如意》图,公鸡白,母鸡黑,上有麻雀扑棱飞,下有小鸡啄幼虫,灰的是芭蕉,红的是凌霄,赭石墨竹点缀其间,一派盎然生机,妙趣天成;在杨乃寒先生的笔下,秋菊、白菜、荷花、水仙、紫藤、丝瓜、兰花、牡丹无不传情达意,化作雅俗共赏的艺术符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乃寒先生画的群虾图,图中群虾或恣意游弋,或追逐嬉戏,或执尖披锐巡逻龙宫,或散兵游勇窃窃私语,气韵生动,用笔精微,变化巧妙。

人书俱老,人画俱老,杨乃寒老寿星的画作之所以雅俗共赏,炉火纯青,首先是他师法传统的结果。在恩师潘天寿的耳提面命之下,杨乃寒先生从民族文化的源头领悟和指导画作。他认为画的至高境界是中国古典哲学易理的再现,也就是天地、阴阳之道在画作中关系的演绎。比如画梅,有主次、强弱、大小、浓淡、黑白的对比,画竹、兰、菊、荷等也超不出这个哲学易理的范畴,无非是大一点、小一点,长一点、短一点,黑一点、白一点,密一点、疏一点,浓一点、淡一点,干一点、湿一点等等。杨乃寒先生机缘巧合,得遇名师,加之几十年的潜心修炼,其传统功力之深厚,世所罕见。当然,在这个师法传统的过程中,杨乃寒先生同时也师法心源,把自己的悟道很自然地揉进了传统,扬弃了传统,使传统焕发了青春。

在师法传统、师法心源的同时,杨老先生也非常注重师法造化。他以大自然为师,坚信万物皆有灵性,使每一个画作都有生活的来源,都有客观的根据。他常年坚持写生,金陵龙梅、凌霄、小鸡、紫藤、荷花、寿桃、群虾、牡丹、秋菊、螃蟹、麻雀、水仙、白菜、丝瓜等几乎都是从大千世界中写生得来的。当然,国画非西画,更非照片,在绘画过程中,杨老先生以他的慧眼、灵心、巧手和禅理,以生活为原形,以自然为底版,再加工,再创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丑留美,使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而使得他的画作更具有了引人共鸣的艺术穿透力。

如今,杨老先生已是九十又五的老寿星,我们祝福他返老还童,艺术青春永驻。作诗一首祝福先生:先生九十五,只当五十九。龙梅做画笔,寿桃当馒头。胡琴不离手,笑话不离口。不急也不气,无忧亦无愁。再活九十五,凑够一百九,打破吉尼斯,美名传千秋。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