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古玩知识:记女画家刘淑琴

时间:2021-09-05 07:45:08 来源:

记女画家刘淑琴

1.jpg

1956年,刘淑琴出生在黄河岸边的一个书香之家。她的母亲是黄河剪纸艺术的传人,也是她的启蒙老师。母亲唤起了淑琴的艺术崇拜,父亲有意识地引导她学绘画,并为她在当地找了名师。后来,她有幸进入开封师范学院美术系学习。她从自己最熟悉的黄河、黄土地中取材,孜孜不倦地创作。1996年,她以一幅展现黄河文化风情的山水作品在首届中国民间民俗作品展上捧得金奖,给了她极大鼓舞。

周思聪是她最崇拜的一位画家,她非常欣赏周思聪的杰作《人民和总理》,站在这幅作品前她不止一次地心潮澎湃。她想做一个周思聪那样的画家,画出摄人心魄的作品。她把创作目标锁定在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黄河。1998年,怀着对艺术追求的渴望,她走进了北京画院研究生班深造,拜王文芳、石齐等知名教授为师,决心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迈进。

王文芳是一位有着鲜明风格的山水画大家,擅长描绘大西北广袤大地和莽莽群山。为鼓励刘淑琴深入生活,王教授为她题词:“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在老师的鼓励下,刘淑琴舍弃了北京安逸的生活,肩起行囊,再次回到黄河岸边。她到三江源、扎凌湖、鄂凌湖,到刘家峡、龙门、壶口,到三门峡,到入海口;她住牧民的草房,饿了吃酥油饼,渴了喝雪山水,困了和衣卧草地。一次她在半山腰中陶醉于黄河风景写生,干粮和水被同伴无意间全部带走,她饿昏在山中。去三江源写生,她带着在西安画院读书的儿子,本想有个照应,没有想到,儿子在中途出现高原反应,得了肺水肿合并症,她身心交瘁,但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写生计划。凭着坚定的信念,她一个人强撑着从三江源写生直到入海口,脸黑了,人瘦了,腿被荆棘刺伤了,但她觉得,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她终于听到了黄河的心音,触摸了黄河的脉搏,这是前所未有的收获!

400多米宽的浩瀚黄河之水,在壶口骤成60米宽,跌落30余米,激起50多米高的水雾。看着眼前黄河那雷霆万钧、气冲霄汉的雄伟气势,刘淑琴激动不已:“找到了!找到了!”她顿感一种浩然之气涌入胸间,“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她唱出了那雄壮的歌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她吟诵着李白的诗句。

黄河归来,刘淑琴感到莫大的振奋,黄河写生为她提供了无尽的创作资源和艺术灵感,但同时,她也深感自己笔墨功力的不足。她开始精心研究从顾恺之到近现代山水大家的笔墨气韵、造型风格和各种技法,甚至认真研究了西方画家透纳、约翰·罗宾逊、埃瓦佐夫斯基以及马蒂斯、塞尚、高更、莫奈等大师的作品,决心创造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来表现她心中的黄河。

画黄河壶口难在表达水的生动与雄浑、境的博大与古厚。坐在巨幅画布前,黄河之水天上来、吞吐日月的气势不断在刘淑琴的内心升腾,她在传统的技法中不断挖掘,并吸取西洋画种种技法,如水彩画的渲染方法,画出的滚滚波涛,似有滚雷巨响,展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为了提炼自己独有的笔墨语言,她一次次尝试。一坐到画布前,她便物我两忘,有时候一幅作品要画六七天,每天要画10多个小时,她犹如再次倘徉于日思夜盼的黄河之畔,如痴如醉。

一位著名艺术评论家感叹她的画作:“以黄河壶口为素材创作的《势不可挡》,从画面上强调了水的多源汇集从而气势汹涌,而画面的中下部则尽力渲染水势腾跃、浊浪翻滚、水花飞溅、云蒸霞蔚的壮观。此作以横幅出现,好像镜头对准势头最强的部位,颇显画家的匠心。”

刘淑琴和黄河相伴相生,和黄河同歌共舞,和黄河相融相通。在《黄河赋》一文中,她写道:“黄河,我爱她,因她有天地间的一股浩然之气。她得天水,聚百川,把地球上最高的山和最大的海洋连在一起;她的文化精髓是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和谐包容的博大胸怀……在数十年间我曾徘徊于巴颜喀拉山脉,聆听扎陵湖与鄂陵湖的私语,曾站在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的豪壮;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更加如痴如狂……目击这惊心动魄的壮烈景象,几乎每一个瞬间都是一幅全新的令人激动不已的画面。我沿黄河去捕捉每一个壮美的瞬间,让我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黄河,其高峡为镜,平原为带,奔川侵谷,挟雷裹电,即因势而变,滔天接日而狂呼,拥地抱天而低言。”

她对黄河的爱都通过笔墨尽情地宣泄,尽情地展现出来,让世人为之动容、为之激越、为之鼓舞。如果说她在塑造着心中的黄河,黄河也在塑造着她。“黄河赐我享受生命。”黄河把坚强、力量和智慧给了一个普通的柔弱女子,使她成为一个有独特艺术个性、有独特绘画语言、有独特人格魅力的画家。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